
图们江流域满语地名研究综述.doc
3页图们江流域满语地名研究综述摘要:满族发祥于我国东北,在其自身发展及与周边民族接触融合 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其中,满语地名承载着丰富的 历史、地理、民族、民俗等方面的相关信息,是我们深入解读满族文化的 一把金钥匙图们江发源于吉林省东南部中朝边境长白山东麓,注入口本 海,流域总面积约为3. 3万平方千米(中国境内约为2. 28万平方千米) 这些地区历史上曾是满族及其先民的发祥地之一,保留了大量的满语地 名,该区域的满语地名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关键词:满族文化满语地名图们江流域一、满语地名研究现状满语地名研究是在从传统地理学向现代地名学过渡的过程中逐步形 成发展起来的综合性课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既具有一脉相承的研究基 础,又具有各时代发展的典型特点国内的满语地名研究,根据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鸦片战争以前,清代地方史志的大量修纂,为满语地名研究积 累了丰厚的文献史料基础,官修史志如《盛京通志》、《大清一统志》等, 私修史志如林本裕的《辽载前集》、杨宾的《柳边纪略》、萨英额的《吉林 外记》等,这一时期属于传统地理学、方志学研究范畴第二阶段为鸦片 战争以后,清末延续了修纂方志的历史,以《吉林通志》、《东三省政略》 等为代表;鸦丿,「战争爆发后,我国领土疆域受到西方列强的威胁,出现了 大批的边疆史地研究著作,为满语地名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史地资料,如何 秋涛的《朔方备乘》、吴大?的《吉林勘界记》、曹廷杰的《东三省边防辑 要》、《西伯利东偏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等,这一时期属于边疆史地 研究范畴。
第三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初期,满语地名研究仍 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仅有一些方志的修纂或个别地方的释名;进入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清史研究与满学研究的兴盛,满语研究的深入发展, 以及地名学理论的日趋成熟,使满语地名研究有了长足发展,以《满语研 究》、《黑龙江民族丛刊》、《东北史地》、《北方文物》等期刊为主要阵地, 陆续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并相继出版了数部专著,取得了一定的研究 成果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八十年代的丛佩远的《略论吉林省境内现 存的满语地名》、黄锡惠的《黑龙江省满语地名翻译的几个问题》、马越山、 黎艳平的《略谈黑龙江地区地名的特点》等;九十年代的黄锡惠的《清代 文献中与水文有关Z满语水体考释》、《文献中以自然地理实体地理通名为 专名之满语水体考释》、《文献中以颜色为名之满语水体考释》等满语水体 名考释系列;二十一世纪初的黄锡惠的《满语地名与满族文化》、陈洁的《吉林市满语地名与满族文化探析》、于龙的《黑龙江满语地名与地域文 化》等专著有邢国志主编的《吉林市满语地名译考》、黄锡惠的《满语 地名研究》、杨锡春的《黑龙江省满语地名》等 这一时期属于现代地名学 研究范畴国外的满语地名研究,除少数直接论述外,一部分体现在特定的丿力史 时期或具体的历史事件当中。
如受我国传统地学影响的朝鲜半岛,在《高 丽史?地理志》、《李朝实录?地理志》、《新增东国舆地胜览》等史料中保留 着部分满语地名又如口本在其侵略我国东北、经略伪满洲国时期,对满 洲丿力史地理的调杳研究保留了一部分史地资料二、图们江流域满语地名研究现状纵观国内外满语地名的研究现状,东北三省满语地名研究的突出成果 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次之,而吉林省中有关图们江及其 流域内满语地名的研究更是少有仅见于张佳生的《满族与长白山》、沈 惠淑的《延边地名略考》、陈慧的《试析15世纪中叶图们江成为中朝界河》、 王天姿、王禹浪、孙慧的《图们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一兼考??族源、渤海 旧国、东牟山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于逢春的《图们、土门与豆满、豆 漫之词源与译音考》等相关论著当中其中《满族与长白山》一书,较为 系统的总结了长白山地区的满语山脉、河流及城寨,更设专章介绍图们江 水系中主要支流的满语命名情况《延边地名略考》一文论述了该区地名 的命名系统及地理意义,并将该区地名按所表示的内容划分为位置、地形、 河流、气候等十一类,部分满语地名标注了满语解释《图们、土门与豆 满、豆漫之词源与译音考》一文论述了图们江之“图们”在辽、金、元、 明、清时期,满、汉、蒙、朝等民族文献中所记载的不同称谓,地名的辑 录较为全而,注重从词源学、音韵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图们江流域满语地名研究,还仅停留在对某一区域进行考释,或体现在领土问题的争论之中,多元化、系统性的研究尚未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