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战略毕业论文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及发展对策.doc
5页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及发展对策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表现1. 地区工业产品结构趋同区域丁•业产品结构趋同,具体反映在工业布局的集中度下降和分散提高上集中度指标 可用全国总构成中前三位省区比重的总和即式中,Xi(i=4、5 n)为n个省区中除前三名后的各省区的比重,Xj(j=K 2、3)为前三 名省区的比重,V[,x]越趋近0,表明分散度越低,集中度越高;V[,x]越趋近1,表明分散度 越高,集中度越低,存在产业趋同化下表说明,4()多年来我国工业布局集中度不断下降,而分散度不断提高,虽然经过整顿 治理后9()年代的数据有所好转,但这个过程中同构化仍十分严重2. 地区工业部门结构相似性增大最近数据表明,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结构相似率为93.5%,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 似率为97.7%,此外以1992年全国工业净产值的部门结构作为零标准,然后对全国备省市 区的工业部门进行分析并计算两者相关系数(即相似系数),结果是在所统计的28个省市区 中,除偏在性资源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的山西、黑龙江和云南三省外,其他省市区和全国标准 结构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其中相似系数在0.9以上的区有17个,占地区总数的60.7%, 如果剔除偏在性资源产业部门后进行部门比较,贝I」相似系数不足0.8的只有云南省1个,超 过0.9的达25个,占地区总数的89.3%03. 备地区主导产业选择雷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起源于初级产品的加工,进而延伸至以家电为代表的机电产业,目 前又进入到主导产业领域,纺织、食品、机械和化工儿乎成为每个地区的主导部门。
在“九 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有24个地区将电子T•业列为支柱产业,有25地区将汽 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16个地区将化工列为支柱产业,14个地区将冶金列为支柱产业而 且工业结构趋同问题在备省市区内部也广泛存在前三位省市T业产业比重年份第一位第二位 名称比重(%)第三位名称比重(%)名称比重(%)CLxlJC[,x2]V[x]1952上海19.3辽宁13河北1042.319.20.06031965上海18.1辽宁12.3江苏6.236.6180.07441984上海10.6江苏9.7辽宁8.228.510.40.11151992江苏12.6山东9.95广东9.3831.5812.60.08711997广东12.3江苏10.0上海9.431.7120.1045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结构理论和政策研究》宋海林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252页4. 备地区产业结构处于成长初级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商品总额中占主要地位先一步发展的东部地区忽视产业调桀与升级, 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直到今天仍以加T工业如中低档家电、轻工、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为主要产业;整个经济增长仍由农业和其他传统产业支持,缺乏作为增长极和发动机的战略 产业,地区工业产业类型趋同现状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违背了我国区域优先发 展战略的初衷。
5. 区域Z间分工协作淡化“大而全"、“小而全",盲H追求白成体系,专业化协作程度低,大中小企业间缺乏有效的 分工协作在专业化比较发达的汽车行业,口本、美国的零部件协作工厂有上万家,而我国 的一汽、二汽诡不足2()0家;工业结构相似性大,相对配套的地区工业体系形成了自给自足 的地区经济;经济结构趋同导致地区间竞争加剧,地方政府必然会为了保护木地区工业,维 护地方利益而对市场进行分割封锁,阻碍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二、布局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型(一)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的一般依据1. 区域经济活动的白然要素(十-地资源、气候资源以及不同类型T业生产的各种矿产资源、 其他原料、燃料地理位置等)和非自然要素(劳动力、习惯、基础设施、资木、技术、历史、 教冇、文化、经营策略能力、市场交易设施、市场制度等)的区域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 差别这种要索分布的地域特点是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它对区域产业结构 的影响主要通过如下儿个步骤来实现的:要索分工彫响地域分地域分工影响地域产业特 点;地域产业特点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特点2. 经济过程的内在机制劳动的地域分工及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归根到底是人类经济活 动在地域空间长期分化的结果,是由经济过程的内在机制所决定的,所以,人们从分工中获 得经济利益,从市场的区域性分化中获得的经济引力,才是区域分工及区域产业结构形成与 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内在根源,这些包括:⑴绝对优势;⑵比较优势;(3)规模经济利益。
二)合理布局的区域产业结构特征1. 区域经济优势得到较充分的发挥,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备地区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 构都是建立在自身经济优势和比较利益基础上,建立自身的优势产业(这种产业专业化稈度 高、规模较夬较集中、效益较好),而不是无视区域分工原则盲目追求眼前利益的结果区 域产业结构的差异较大,趋同趋势不断弱化,不存在资源大量闲置和严重不足并存的局瓯2. 区域间分T协作观念增强,横向经济联合得到广泛发展⑴各区域都重视木地区的优势 发挥和跨地区协作,以获得分工效益和协作效益;(2)区域内向性产业与外向性产业协调发 展;(3)区域间横向联合蓬勃发展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的经济区协作区纷纷出现,区域 经济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3. 生产要素能够白由流动区域间基本不存在市场封锁和资源争夺等区域贸易燃擦现彖, 区域间生产要素和商品交换除受市场和价格因素的影响外,基木不受其他非市场非价格因素 的限制与约束4. 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尽管齐地区白然经济社会等条件千差力•别,但随着区域经济 发展和区域分T深化,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的区域市场发育迅速,不断扩大,区域间的封 锁和市场分割逐步弱化,全国统一有序的市场逐步形成。
三、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的条件1. 合理的价格体系如果价格体系不合理,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索流动必然不合理,地区无 法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发挥地区优势,进而肓接影响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 进一步恶化资源配直此外,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导致不同经济结构区域间利益关系的扭曲, 从而引发区域间市场封锁和重复建设2. 市场机制及与此相对应的宋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区域产业结构或区域劳动分工, 归根到底是资源在区域空间备产业的恥置,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宏观调控 体系则是必不可少的资源配置辅助手段3. 合理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权限的划分:一方面中央政府 具有较强的宋观调控能力,约束地方政府的短期化和不规范行为致使在区域经济关系上出现 的以“诸候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矛盾与磨擦;另一方面,地方拥有经济发展的相对独立的责权 利,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与活力4. 完善的区域产业政策体系首先,公平、合理、完善的区域产业政策,有利于合理组织 区域分工,发挥地区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形成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不公平、不合 理、不完善的区域产业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两种可能影响:(1)对所有区域的经济发展 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国民经济发展严重损失;(2)对部分区域的经济发展有利,对其他区域 经济发展无利,甚至不利,造成区域间同样的努力得不到同样的收益,使区域间利益关系严 重扭曲,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其次,区域产业政策即区域布局政策,主要是体现不 同地区的发展特性和发展要求,解决衿主要产业在各地区的合理配置和组合问题,解决区域 结构优化问题体现地区特的区域产业政策,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充分考虑产业发展 专业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协调化以及规模经济等要求四、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几点建议(一)统筹研究和制订地区发展规划,并通过立法形式落实国家应加强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敕的引导和调控:一是尽快制定各行业合理的经济规模 根据适应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行业设立必要的企业进入门槛; 二是研究制定主要产业布局要点,并对某些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实行区别对待;三 是督促备地区在确定支柱产业时做好充分的论证T作,避免盲H性和短期行为;四是审杳各 地经济结构调整规划及政策,对不符合全国产业布局的予以纠正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努力做到合理分工、备展 所长、各有侧重、协调发展对经济水平较高、资产存量已经较大的东部地区,应将结构调 整的重点放在存量调整上,积极开拓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其方向是跟踪世 界先进技术,面向国际市场,推动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把一般加工业向中 西部转移,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横向经济联合发展需要,东部应将金融、贸易、 保险特别是信息产业(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等放在重要的地位。
经济水平不高,经济总量较小的地区,则要把结构调報跟总量扩张结合起来,在抓好存 量资产较大、能力过剩、技术水平较低的行业资产垂组的同时,可适当扩大增量投入,以改 善基础设施,加快资源加工转化中部和近西部的产业发展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改进传统 产业,加快能源、原料的农业开发,使该地区成为中国能源、原料和商品粮的主要基地此 外,利用木地区三线建设的技术优势,发展微电了、光纤、通讯、新型材料、核:E业等高技 术产业,并在各行业中广泛进行高新技术嫁接远西部则应积极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加强资源的普查和勘探,重点开发国家急需而又是 木地区特有的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建设,加强与东中部的经济 联系;积极利用沿边开放的有利时机,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以中西亚、中东、东欧等地区市 场为导向的轻纺、食品工业,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创新区位优势,开拓新的产业发展空间二)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构建经济协作区,推动区域经济一 体化发展地区分工宏观上要求各地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加强地区间经济协作以地区间经济联 系为基础的经济协作,是打破政界线等各种壁垒,消除区际贸易中的矛盾与磨擦、优化区域 间产业结构的重要步骤。
经济协作区应着眼商流、物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环,着眼于市场的 优化与扩大,使其具有系统的整体性、区域的独立性、区间的开放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使区 域市场在备自的组合过程中,保持经济合理、高效的基本功能经济区域划分,以区域间经 济合作与交流为中心内容,以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为最终目标,注重发挥各区优势及区间互 补性,从而打破地区间的分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市场机制的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 一步发展将出现跨越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连接海内外的共同市场的大经济区,如东北亚经 济圈、环渤海经济区、沿长江经济带等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区域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缓解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根木在于大力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缓解地区产业 结构趋同的白动调节机制:第一,加快建立新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体 系价格体系的完善,将使各地区特别是内陆地区的各种优势充分发挥出來,使其具有更多 的发展机会,避免各地区经济拥挤在狭窄的发展道路上第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 有资产存量重纟R,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充分利用备种市场特别是资木市场的功能,进行 国有企业存量资产重组,要利用资产证券化操作手段,通过收购兼并等市场行为,促进优胜 劣汰,盘活存量资产,使生产要素充分流动起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调整优化企业 的规模结构,最终改善区域产业结构。
四)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规范政府的经济组织行为1. 政资分开,政府尽管代表全体人民拥有国有资产,但不能右•接管理,而应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