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彬硕士论文最终定稿4-7.doc
68页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题 目: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水体人工生态系统的研究目录目录1摘摘 要要作者用定时定量加入虾片和微生物制剂的方法进行石斑鱼育苗水体中微生物可分解虾片、各类生物的排泄物和残体;微生物又被水体中自然出现的一些微型浮游生物所利用;投入的轮虫、桡足类可摄食微型浮游生物、单细胞藻类等;石斑鱼苗则摄食轮虫、桡足类育苗过程中,定时测定育苗水面的光照、水体的水温、盐度、pH、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活性磷、总磷等理化指标,研究了这些指标的变化规律测定了水体浮游细菌生产力、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作用、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牧食力、鱼苗对浮游动物的摄食与生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育苗水体主要理化因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育苗期间,水温变化范围26.2~30.2℃、盐度31~32、光照208~4540lux、DO含量6.86~7.99 mg/L水体pH值,在育苗前期随育苗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之后趋于稳定,育苗期间pH值变化范围7.43~8.08;NH3-N、NO2-N、NO3-N含量随育苗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三者有类似的变化趋势,水体中氮素的主要来源有虾片、饵料残体及排泄物,育苗期间“三氮”的变化范围,NH3-N为0.07~1.83 mg/L、NO3-N为0.6~4.9 mg/L、NO2-N为0.005~0.576 mg/L,非离子氨最高值为0.10mg/L,未见鱼苗急性中毒现象;活性磷(PO43-)和总磷含量也随育苗时间推移而增加,育苗期的活性磷含量变化范围0.04~1.15 mg/L、总磷含量变化范围0.28~1.59 mg/L。
育苗过程中,加入的虾片和EM菌对水化指标有重要影响:虾片被微生物分解成有机酸,水体pH值明显降低, “三氮”和总磷含量增加;加入EM菌加快虾片、生物残体及排泄物的分解,使水体pH降低,通过加快氨氮向硝酸盐的转化,使氨氮含量降低,由于微生物利用水体中的硝酸盐,同样有使硝酸盐氮含量降低的作用,EM菌在水体中能有效降低活性磷含量,没有降低总磷含量的作用讨论了育苗水体通过加入虾片、EM菌而保持水质相对稳定的机制问题2.采用原位实验生态学方法对育苗生态系统中浮游细菌生产力进行研究育苗期间,三种不同处理的育苗水体的细菌生物量几乎都随着育苗时间的延续而增多;相同时间的取样、不同处理的菌1、菌2、菌3组的平均细菌生物量分别2为491.64μgC·dm-3、809.72μgC·dm-3、1200.14μgC·dm-3,即菌1<菌2<菌3,表明增加微生物制剂和虾片的投入量都使育苗池中细菌生物量的增加随着育苗时间的推移,不同处理的三个组的细菌生产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育苗后期的细菌生产量比前期高;不同处理的菌1、菌2、菌3组的平均细菌生产量分别为255.04μgC·dm-3·d-1、344.50μgC·dm-3·d-1、423.34μgC·dm-3·d-1,即菌1<菌2<菌3,同样表明增加微生物制剂和虾片的投入量都使细菌生产量的增加。
细菌生产量与细菌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r= 0.658,n= 15),而与水温没有表现出相关关系(r=-0.237,n=15);细菌的日变异系数与水温(p<0.01,r= 0.642,n=15)呈显著正相关讨论了在工厂化育苗生态系统中,虾片、EM菌加入量与细菌生物量、生产量的关系,以及细菌生产量与水温的关系问题3.采用原位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育苗水体中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作用浮游动物对细菌的生长与繁殖有控制作用在水温26.2~30.2℃、盐度31~32的条件下,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量272.9μgC·dm-3·d-1;浮游动物摄食量占细菌生产量的84.8%其中,小于3μm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量为86.3μgC·dm-3·d-1,占浮游动物总摄食量的21.3%讨论了浮游动物对细菌摄食量与细菌生产量的关系,以及影响细菌被摄食量的因素;此外分析了在石斑鱼育苗中小于3μm浮游动物摄食的重要性4.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研究了育苗水体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的牧食力育苗池中,出现浮游植物16种,平均生物量2.22×106cells/l(0.391mg/l湿重);出现浮游动物14种,平均生物量5.10×104 ind/l(14.34mg/l湿重)。
水体中浮游动物以轮虫和桡足类为主,对浮游植物的滤水率为108.36ml/(L·h),浮游动物个体的滤水率为2.18μl/(ind·h);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牧食率为0.98mg/(L·h),浮游动物个体的牧食率为2.13×10-2μg/(ind·h)讨论了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摄食的研究方法、石斑鱼育苗水体浮游动物滤水率低等问题,认为石斑鱼育苗水体中浮游动物密度太高,影响了浮游动物的正常生长5.测定了育苗过程中斜带石斑鱼鱼苗的生长与摄食在水温26.2~30.2℃、盐度31~32时,仔鱼第3d开口摄食,第3d和第4d的摄食率较低,以后的摄食率达到100%;开口期仅有部分个体成功摄食轮虫,饱食率逐渐提高3日龄仔鱼平均全长1.57mm,平均体重0.067mg,摄食量0.0018 mg,饱满系数2.69%;133日龄鱼平均全长3.55mm,体重0.412mg,摄食量增加到0.1080 mg,饱满系数26.21%;27日龄平均全长16.82mm,平均纯体重为74.45 mg,摄食量2.25 mg,饱满系数3.02%11日龄时,水温27.8℃,投喂轮虫,半数个体饱食的时间35min,饱食个体胃排空时间1h40min,日摄食量为0.401mg,日摄食指数83.54%;26日龄时,水温26.2℃,投喂桡足类,半数个体饱食时间28min,饱食个体胃排空时间2h45min,日摄食量为5.422mg,日摄食指数7.47%。
在3~4日龄,不易找到饱食个体;5~7日龄,饱食量0.028~0.046mg轮虫;9~13日龄,饱食量为0.071~0.173mg轮虫;15~23日龄,饱食量为0.241~0.487mg轮虫和桡足类;25日龄的饱食量1.334mg桡足类,27日龄为2.444mg桡足类鱼苗7:00左右开始摄食,白天连续摄食,夜间均不摄食从初孵仔鱼开始到育苗27d,鱼苗平均日均增长量为0.45mm,体重平均日均增重3.42mg全长(LT/mm)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LT=1.2184e0.0843D,体重(W/m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W=0.0605e0.217D讨论了斜带石斑鱼仔鱼开口饵料和摄食特点等问题关键词:关键词:斜带石斑鱼,工厂化育苗,人工生态系统,EM 菌,理化因子,细菌生产力,牧食力4Abstract5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石斑鱼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倍受关注的名贵海水鱼类,由于自然资源的衰退,石斑鱼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研究倍受重视,希望通过人工繁育获得优质、满足养殖生产需要的苗种,推动养殖的发展人工育苗是解决苗种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作者使用一种新的石斑鱼育苗方法:定时定量加入虾片和微生物制剂,利用微生物分解虾片、各类生物的排泄废物和残体;微生物又被水体中自然出现的一些微型浮游生物(如原生动物)所利用;作为饵料投入的轮虫可摄食微型浮游生物、单细胞藻类等;育苗后期作为饵料投入的桡足类,摄食微型浮游生物、轮虫和藻类等;作为培育对象的石斑鱼苗则摄食轮虫、桡足类。
新的育苗方法有希望克服几个不易解决的问题:1)提供了石斑鱼的开口饵料石斑鱼育苗的难点之一在于如何解决幼苗开口期的营养需求有人用双壳类和海胆的受精卵、双壳类的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作为石斑鱼的开口饵料,但投喂受精卵对水质影响较大,不宜掌握,有时材料难于得到本实验利用水体中出现的微型浮游生物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2)石斑鱼育苗前二周,因仔鱼太小,对育苗池换水相当困难常用的育苗的方法是以接种单胞藻类,用于吸收水体营养盐,防止营养盐在水体积累,维持水质稳定本实验是在育苗水体中构建了一条碎屑食物链,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微生物和藻类利用水体中溶解的无机盐,避免无机盐在水体中快速积累,从而保持水质相对稳定,达到育苗前二周不换水的目的3)轮虫、桡足类作为石斑鱼的饵料投入到育苗水体,当天不可能全部被鱼苗摄食,总会存留一部分,本实验的育苗方法中,育苗池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微型浮游生物,成为了轮虫、桡足类的饵料,保证后者不会因饥饿降低其作为石斑鱼饵料的价值,有利于提高石斑鱼的成活率本研究通过测定水体中理化因子变化、各类组成生物的数量变动规律,研究、分析育苗水体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旨在改进、优化石斑鱼育苗技术,提高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稳定性,建立标准化的育苗技术。
所设计的石斑鱼育苗水体作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尽管需要不断地输入能量和物质才能保持相对稳定,但仍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本6研究也将为微型水环境生态系统研究积累资料 第一章第一章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1 水产养殖人工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水产养殖人工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是封闭或半封闭的养殖生态系统,属于人工或半人工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结构较为简单,食物链较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受阻或某些环节被切断,这就决定了该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小、稳定性弱外界因素如天气或季节的变化和人工的调控措施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养殖生态系的大幅度改变通过了解养殖对象及其对水环境的需求,掌握养殖生态系统中诸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是指导养殖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建立及养殖取得成功的基础,进而提高物流和能流畅通的综合养殖体系进而提高物流和能流畅通的综合养殖体系??,从而实现养殖生态系的可持续发展1.1 养殖生态系理化因子的研究 关于养殖生态系统中理化因子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师吉华[1]对养殖水体适宜理化因子分析时指出,①保证水中DO不低于5~7mg/L是水生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②适宜的pH值范围应为6.5~8.5;③养殖水体内硝化作用主要受pH、DO等因素影响,当DO浓度小于6mg/L时,硝化速度随DO增加而加快,硝化作用的适宜pH范围以弱碱性为好,以pH=8.4最好;④在养殖生产上规定NH3-N的浓度不得超过0.025mg/L;⑤NO3-N也能被藻类迅速吸收利用,在一般施肥浓度下,对其它饵料生物及鱼类无不良影响;⑥磷是一切藻类都必需的营养元素。
对虾工厂化养殖水环境的基本特征为:水温、盐度和DO完全可以人为控制;pH和叶绿素A(Chla)在短时间内可以被人工调控,但无法长时间控制其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而氮、磷营养盐的浓度和变动则无法人工控制[2]孙舰军等[3]认为如果虾池中有机污染严重,微生物大量繁殖,致使COD升高,pH 值和DO降低,氨氮、亚硝酸盐、H2S等大量产生,再加上高温等不良因素,就会对虾体产生不良影响,掌握虾池生态系统中诸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用以改良水质是养虾业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臧维玲等[4]认为1.68mg/L可作为罗氏沼虾育苗生产中NO2-N含量的警戒值,并认为NO2-N大于0.30mg/L,NH3-Nm大于0.11mg/L时,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幼体成活率,减缓幼体发育变态速度,影响生7产效益毕英佐,李桂峰等[5]也同样认为NH3-Nm含量应控制在0.11mg/L以下张海发等[6]研究了温度、盐度及pH对斜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仔鱼生存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4~32℃,最适温度范围是24~26℃;仔鱼生存的适宜盐度为10~40,最适生存盐度为15~30;仔鱼生存的适宜pH是5.5~9.0,而最适pH是7.0~8.5。
凌伟专等[7]研究了欧洲鳗鲡池塘养殖水质理化因子周年变化,主要对溶氧、pH值、总硬度、总碱度、NH4+-N、NO2-N、NO3-N、总氮、磷酸盐、总磷及COD含量的研究杜兴华等[8]研究了重盐碱地池塘养殖期水体理化因子变化特点,结果表明,①各塘总碱度平均值为2.12~4.29mmol/L;pH为8.37~8.96,极值。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