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唐诗鉴赏《姚合诗鉴赏》.pdf
7页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姚合诗鉴赏生平简介姚合( 775-854 后) ,陕州硖石 ( 今河南陕县南) 人宰相姚崇曾孙元和十一年(816) 登进士第,授武功县主簿,又为富平、万年二县尉宝历中 ( 825-827),任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任荆州、杭州二州刺史后入朝为刑、户二部郎中,迁谏议大夫、给事中开成四年(839) ,出任陕虢观察使时李商隐为弘农尉,因平冤狱得罪上司,将罢去;姚合到任,见李大喜,谕使还官官终秘书少监李频拜合为师与贾岛友好,且诗风颇近,时称“姚贾”所作诗篇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较社会内容擅长五律,刻意求工代表作为《武功具中作》三十首,故世称姚武功,其诗派亦称“武功体”其诗为南宋“江湖派”及明末“竟陵派”所师法有《姚少监诗集》十卷,编有《极玄集》, 《全唐诗》编其诗为十卷庄居野行姚合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尽去作商贾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垄亩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边兵索衣食,此物同泥土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我仓常空虚,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我田生蒺藜上天不雨粟,何由活蒸黎?!姚合诗鉴赏《庄居野行》诗歌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重商轻农的风气进行了正本清源,对受侮辱受损害的农民表示了深厚的同情,和刘驾的《反贾客乐》有异曲同工之妙,拓宽了唐诗创作的题材。
这首诗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颇具特色诗人落笔便直敷诗人“野行”之其事,突现了农村“比屋皆闭户”的萧条荒凉的现实接着,诗人便挖掘、剖析了农民“闭户”从商的社会原因,说明农民被迫流离失所、漂泊四方的根本症结,在于“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接下去,诗人又展示了农民·3691· 《唐诗鉴赏大典》被迫采玉撷珠的苦辛和边兵敲诈勒索农民的生活画面,并从古今遥迢辽阔的时间领域上对“官家”逼农经商的昏庸举动进行了鞭笞,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形势动荡的忧恨结尾“上天不雨粟,何由活蒸黎”二句的愤怒质问,更寄寓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之情赋的表现手法在于体物写志,在记叙性诗歌中用得较多这首诗几乎通篇用赋,诗人从开头“比屋皆闭户”的社会现状入手,层层展开场景,拓展画面,从“田间”至“比屋”,从“屋中”至“垄亩” ,从“山颠”至“水府” ,从“古来”到“如今” ,从“仓”廪到“田”畴都达到“随物赋形”的地步,而环境的每一推移,又总带情韵以行,让读者透过“皆”、 “尽”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犹”、 “常”等充满感情色彩的时间、程度副词而看到唐末重商轻农的政策给社会带来的不幸后果,虽属平铺直叙,却颇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此外,这首诗语言通俗,对仗工整如“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等句是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等句,则对比鲜明,讽指深入闲 居姚合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姚合诗鉴赏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姚合极称赏王维的诗,特别追求王诗中的一种“静趣” ,此诗就反映了这个倾向首两句: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姚合自称“野性多疏惰”( 《闲居遣怀》其八) 一个性格疏散,自由野性的人,认为不宜为官临民,这在旁观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了解这点,终年住在城里,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求静不得,求闲不能,皆由于自己的“不自识”本不乐于城里,今终年住在城里,总得自己寻个譬解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因此认为在城市亦算是隐居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 《武功县诗》 ) 自己作这样一番解释,是明心迹,也就心安理得了这儿写身处县城,却透露了心地的静趣景况也确是这样: “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这第二联写的正是适应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从首二句一气贯注而来毫无马迹过门,就是表明来访者稀少,为官清闲蝉声聒噪,充斥庭院,是因无人惊扰,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从声音中暗透一个“静”字。
上句写出清闲,下句写出清静正是于有声处见无声,反感静趣笼罩在这清闲、清静的城中一隅,诗人是“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这第三联从“病”写性情病,带点小病,旧时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事;病而不废吟咏,更显得闲情雅志现今“休官”,连小小的职务也不肩任之后,真是梦境也感到很清闲,很清静了写来步步幽深,益见静境唐人由于受佛家思想影响,有所谓更高一层的境界,就是把生活逃遁于“禅” ,所以第四联作者自问:“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何时能摒除一切萦心的俗务,求古先生(指佛 ) 学这种禅观呢?观,即观照妄念消除,则心自朗然无所不照这样的境界,就是禅观( 即禅理、禅道) ,是清闲、清静的更胜一境借禅理说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鄙视厌恶之情,成功地描摹了作者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所追求的艺术上静趣的境界姚合是写五律的能手他刻意苦吟,一气贯注;诗句平淡文雅,朴直中寓精巧,而又畅晓自然穷边词二首 ( 其一 ) 姚合将军作镇古州,水腻山春节气柔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姚合诗鉴赏题一作《边词》 穷边,意思是极远的边地原诗二首,这是第一首诗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颂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作者在元和十年( 815),曾以记室从 “陇西公” 镇泾州 (今属甘肃 ) ,诗或写于此时。
qī an牵 ) 州,今为陕西千县唐自天宝以后,西北疆土大半陷于吐蕃州离长安并不算远,但在作者眼中却成了“穷边”,国力可想而知全诗主要在写景象,借景象来显示将军防守之功,并不着眼于直接歌功颂德首句“将军作镇古州” ,点明本诗颂扬的对象,下面二句诗即介绍了将军担任镇守之职后,古州出现的繁华景象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诗人着意渲染了春日的山、水、节气和清夜的丝管,使人感到这里不再有边地的荒凉,不再有边地的战火气息,耳濡目染的都是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水腻山春节气柔” ,水腻,是说水滑润如油,是春水的柔美形态,和夏水的汹涌浩翰有别用“腻”字形容春水,自然也含了诗人的赞叹之意山春”二字简洁地描绘出群山万壑山花烂漫的无限春色节气柔,是说节气柔和,风雨以时这句的意思是:春光柔媚,山青水秀;而明丽的春光,则正是“节气柔”的结果这是总写春日白天的边镇风光入夜以后的边镇,另是一番景象诗人只用了“满城丝管”四字来描绘它,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丝管之声不是只从高门大户中传出,而是大街小巷满城荡漾一个“散”字用得极妙,把万家欢乐,毫无边警之扰的景象烘托了出来丝管之声发自“清夜” ,又说明边镇在欢乐中清静有序,虽然欢乐,却不扰嚷。
因此,地虽是“穷边” ,景却是美景难怪从内地来的客人看到这种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景象,竟然不相信这是边塞之地这种太平景象的出现,应该归功于“作镇”的将军但是诗人却没有对将军致边地于太平之功直接赞叹一词,只是把它暗含于对美景的称颂之中,用笔显得非常婉转含蓄结句写行人的感想,仍然避免自己直说誉词 行人不信”,似乎是作为客观现象来写,然而, 来来往往的行人不也包括诗人自己吗?把由衷的赞美之情写得蕴藉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