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唐诗文中的科考.docx
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晚唐诗文中的科考 龙源期刊网 晚唐诗文中的科考 :徐乐军 来源:《古典文学学识》2022年第02期 晚唐社会中的宦官专权、牛李党争、藩镇战乱这三大痼疾给唐王朝带来消逝性的打击,社会经济进展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文人士子的出路亦愈发狭窄传统的科举考试之途中,制举、明经、杂科日渐式微,只有进士科一枝独秀并最终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竞争空前强烈由于唐代科考一向采用不糊名、通榜等形式,虽有选人相对通明之利,但贿赂、门第、朋党、关节等冲击因素所带来的弊端却大大抵消了那么一点点的便利,使得文人士子们对公平的评述不一而足,也为我们认清这一历史现象笼上了一层迷雾那么晚唐科场毕竟有无公平可言? 一 失意者对科场公平的评述当然是负面的,由于他们处在消沉之中落第的痛楚令人心碎:“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赵嘏《下第后上李中丞》)“一枝仙桂,尝欲凯觑,十年恸哭于秦庭,八举摧风于宋野罗隐《投湖南王大夫启》)“行年忽已壮,去老年更几功名生不彰,身殁岂为鬼刘驾《下第后屏居长安书怀寄太原从事》)落第还给他们带来诸多的难受,主要是愧对亲友:“如病如痴二十年,求名难得又难休。
回看骨肉须堪耻,一著麻衣便白头刘得仁《省试日上崔侍郎四首》其二)“故土朝夕有人还,欲作家书下笔难章碣《下第有怀》)“落第愁生晓鼓初,地寒才薄欲何如?不辞更写公卿卷,却是难修骨肉书杜荀鹤《下第投所知》)“旧交因贵绝,新月对愁生顾非熊《冬日寄蔡先辈校书京》) 消沉之余,自然需要寻求理由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首先是从自身找理由,寒门出身便很轻易被想到:“病想医门渴望梅,十年心地仅成灰早知世事长如此,自是孤寒不合来罗隐《丁亥岁作》)“桂树既能欺贱子,杏花争肯采闲人李山甫《下第卧疾卢员外召游曲江》)“十载声沉觉自非,贱身元合衣荷衣张《言情》)除了归因于出身的卑贱,还有无人荐引的惆怅:“莫惊西上独迟回,只为衡门未有媒雍陶《人问应举》)“要路无媒果自伤韦庄《下第题青龙寺僧房》) 出身寒门且无人荐引,貌似成了失意者抚平心灵创伤的麻醉品好玩的是,他们几乎没有提到自身才学方面是否欠缺的问题,而是将目光放开来,终究察觉了造成自身科场失意的主因,那就是公平的缺失于是,对科场不公的指斥成了失意者共同的呼声:“尘土特别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章碣《癸卯岁毗陵登高会中贻同志》)《北梦琐言》卷七《高蟾以诗策名》道:“进士高蟾……落第诗曰:?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春风怨未开盖守寒素之分,无躁竞之心,公卿间许之先是胡曾有诗曰:?翰苑何时休嫁女,文章早晚罢生儿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罗隐亦多怨刺,当路子弟忌之,由是渤海策名也这里以胡曾、罗隐之怨刺反衬高蟾之安分,高蟾于是得第沈德潜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