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笔记要点汇总.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386953947
  • 上传时间:2023-03-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2.06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333教育综合考研笔记汇总、教育学发展阶段C中国《论语》《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论著萌芽阶段独 立 阶 段I JI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特点:1)以习惯的认识为主;2)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3)没有专门教育语言;4)关于教育的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 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匕论述之中;〃"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泛智”思想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绅士教育理论体系”法国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 德国康德哥尼斯堡大学开设教育学课程;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杜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德国赫巴特《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学著作,“班级授课制”“三中心”* 教育学形式阶段理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A /1)实验教育学:用自然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关系理论;梅 伊曼《实验教育学刚要》拉伊《实验教育学》2) 文化教育学: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2.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研究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方法;4.教育目的使社会历史的客观 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培养完整人格5.培养完整人格的途径“陶 冶”与“唤醒”建立对话的师生关系。

      多 样 化 阶 段3) 实用主义: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教育及生活; 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4) 制度教育学:1.教育学首先研究教育制度;2.教育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 行政人员间的隔离由教育制度造成;3.教育目的是实现社会变迁;5)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都是试图以 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1.教育是一种社会 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2.教育起源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 变;3.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 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反作用它们,对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 巨大作用6.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6) 批判教育学:目的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 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要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 “启蒙”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的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 \ 等和不公平的策略。

      深 化 阶 段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 布鲁纳《教育过程》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获得转化, 评价”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获 得尽可能大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帕雷夫中学》《给教师的建议》关于个性全面和谐 发展的观点;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学业不良的方法》将现代系 统论的方法引进教学的研究二、教育本质的观点1)教育是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2) 教育与生产关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 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3) 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 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 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 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I 4)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教育具有上 层建筑和上 产力的双重 属性1) 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2) 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3) 教育实现劳动的再生产;4) 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5) 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 工所决定1) 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2) 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1)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 专门特点决定了它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联 系;2) 教育本质是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I 社会实践性等统一;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1)教育的产生是由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决定 胃 的,同时也是为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理水平间的矛盾所[规定的。

      J >1)教育的本质不归属与某一范畴,而是有自己的“特教育是培养人、 / 殊范畴”;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一一^ 、 验的基本途径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文 化功能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1)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2)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3) 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1)教育控制人口数量;教育的人N 2)教育提高人口质量;口功能 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J一—/ 的重要手段;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c ■含义: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人生抱负当代的意义:1)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2)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3)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关系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四、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对教育的关系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治J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J 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J文化知识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文 A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化J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功能与变革;1) 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2) 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 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 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五、教育如何契合现代社会发展(1.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2. 大力发展中职业教育;妃3.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六、影响人的发展的基础因素1.主要包括人身发< 展< A遗传-生理前提;环境-给定;教育匚个体主观能动性-内部/七、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的关系r 飞个体个性化—►1)2)3)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个体社 匚会化1)2)3)4)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 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八、教育目的一2)3)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r~1)2)3)教育目的应该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来制定;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认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自然发展;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教育的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人的本性是社会性,人的一切发展都依赖于社会;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教育 制度 内涵教育制度的历史发I展九、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7实现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1. 人的生产物质生活的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 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即个性自由发展;3. 人自身的全面发展;3) 精神实质: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 I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十、教育制度厂1)客观性(社会制约性)2) 规范性3) 历史性[4)强制性1) 原始社会:没有专门的教育,也没有教育制度;2) 古代阶级社会:古代教育制度简单性,不完整性, 非群众性;3) 现代教育:为生产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普及I 性,群众性,终身教育;课 程 理 论 流 派课 程 目 标'1)教学科目:古代“六艺”“七艺”;2) 学习经验: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课程并非预先设定的目标,而 是学生所体验的经验;3) 文化再生产:课程从一定的社会文化中选择出来的材料,即社会 文化在学校生活中的反映;4) 社会改造的过程: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I 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1) 行为主体;2) 行为动词;3) 行为条件;14)表现程度;班主任工作内容2)3)4)5)6)7)8)广义: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学,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 的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评定学生操行; 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组织班会活动; 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活动; 组织学生的劳动; 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 协调各方对学生的要求; 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十二、学生学业评价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的收集学生在 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 -值判断的过程。

      学生nr >学业 1)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评价K 2)学生技能学习的评价;领域 〔3)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十三、品德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品德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通过价 值判断给出相应的结论I 品德 U 1)整体印象评价法;评价 K 2)操行评价法;的方法 3)操行计量评定法;综合评价实施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过养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X 教师 教育 研究 意义■' 1)有利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3)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4)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 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 5)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教师教育 研究的基 本方法'调查;观察;个案研究;收集研究资料;^表达研究结果;十四、教学设计/I)行为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巴浦洛夫斯金纳)教学目标: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教学过程:在行为后有一定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 消失2) 认知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 布鲁纳加涅)教学目标:教育不仅是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每位学生获得最 好的理智发展;3)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教学目标:培养对变化开放的,灵活和适应的人,学会怎样学习并且能够不断'\、 学习的人;教学设计的概念: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 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