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ppt
14页丰乐亭记丰乐亭记欧阳修欧阳修【文学常识】:“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 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 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唐宋游记散文 § 特点: § 以情观物、言志载道; § 情景交融、物我相融 § 情、景、事、理浑然一体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 :庆历五年庆历五年(1045)(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 、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新政新政””因因 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年多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年多 即告失败欧阳修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上《即告失败欧阳修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上《 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四人辩诬,于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四人辩诬,于 是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贬知滁州在当地作是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贬知滁州在当地作 者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当地的生产者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当地的生产 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他们的爱戴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他们的爱戴 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
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 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含蓄地抒发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含蓄地抒发 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 见解第1节:修既治滁 之明年夏,始饮滁 水而甘问诸滁人 ,得于州南百步之 近其上丰山,耸 然而特立;下则幽 谷,窈然而深藏; 中有清泉,滃然而 仰出俯仰左右, 顾而乐之于是疏 泉凿石,辟地以为 亭,而与滁人往游 其间我担任滁州知州后的第二年夏天 ,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向滁州 人打听泉源(兼词),在州城南 百步远的地方找到了泉源(状后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高地独 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 着;其中有一道清冽的泉水,水 势盛大,向上喷涌我上下左右 向四周观看,为这里的风景感到 高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于 是我让人凿开岩石,疏通泉流, 开辟出一片地方来建筑亭子,然 后和滁州的人们前往那个地方游 玩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 家用武的地方(判断)过去 ,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的军队 在清流山下打败(形作动)李 璟的十五万兵马(定后),在 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南唐将领 皇甫晖、姚凤,于是就平定了 滁州。
我曾经考察过滁州的山 川形势,查索滁州的地理图籍 ,登上高处(形作名)来瞭望 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 姚凤被捉的地方,但当年亲历 战事的人(形作名)都不在了 因为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第2节:滁于五代干 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 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 清流山下,生擒其皇 甫晖、姚凤于滁东门 之外,遂以平滁修 尝考其山川,按其图 记,升高以望清流之 关,欲求晖、凤就擒 之所,而故老皆无在 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介绍了两个时代的历史事件:1.据史书记载,后周显德三年(956)二月,殿前 都虞候赵匡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 ,攻占滁州城,在滁州东门之外擒获皇甫晖、 姚凤2.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史载唐广 明元年(880),王仙芝、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曾攻 克滁州自唐失其政,海内 分裂,豪杰并起而 争,所在为敌国者 ,何可胜数!及宋 受天命,圣人出而 四海一向之凭恃 险阻,刬削消磨, 百年之间,漠然徒 见山高而水清,欲 问其事,而遗老尽 矣自从唐代政治颓败,海内四 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 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 ,哪里能数得完呢!等到宋 朝接受天命,圣人出世,四 海统一(数作动)。
过去凭 靠险要的地势(形作名)( 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 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 间,冷清清地只见山依旧高 耸,流水仍然清澈,想问当 时战争情况,但当年经历世 变的老人都已不在了 第3节:今滁介江、 淮之间,舟车商贾、 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 于畎亩衣食,以乐生 送死,而孰知上之功 德,休养生息,涵煦 百年之深也修之来 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 山,俯而听泉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是 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不到的 地方百姓生下来(古今异义 )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古今异 义) ,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 (名作动)吃饭,乐于为父母 养老送终,然而谁能知道是皇 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 使动),滋润覆育达百年之久 呢!我来到这里,喜欢(形作 动)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 又爱它安恬闲适的民风(定后 )已经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 甘泉,便每天(名作状)同滁 州的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 头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 风霜水雪,刻露清 秀,四时之景,无 不可爱又幸其民 乐其岁物之丰成, 而喜与予游也因 为本其山川,道其 风俗之美,使民知 所以安此丰年之乐 者,幸生无事之时 也。
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于 茂密的乔木间乘荫凉,刮风落 霜结冰飞雪之时,更清晰地显 露出它的清肃秀美 ,四时的风 光,无一不令人喜爱(古今异 义)又幸运的是,民众也为 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感到高 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乐 意与我同游于是为(古今异 义)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 ,叙述这里美好的风俗(定后 ),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形 作动)丰年的欢乐的原因,是 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 代 第4节:夫宣上恩 德,以与民共乐 ,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 日,右正言、知 制诰、知滁州军 州事欧阳修记宣扬皇上的恩德,来和民 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 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 了这篇文章,来给亭子命 名(名作动)庆历丙戌 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 、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阅读与探讨 § 1.这篇文章构思巧妙,行文严谨,说说全文是如何紧扣题目“ 丰乐亭”三个字展开的 § 本文第一段开门见山,劈首点题然而写法不同一般将文题 “丰乐亭”三字,依次逐一点出:滁水“其上丰山,耸然而特 立”,点出“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点出“乐”; 末句“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点出 “亭”字。
第二段并不直接写“丰乐亭”,而引出“昔太祖皇 帝”(赵匡胤)平定滁州的往事与第三段“今滁介于江淮之间 …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等内容暗合第三 段详写今之滁州一派太平景象,突出“丰”而“乐”此段仍 紧扣“丰乐太平”展开,呼应第一段的“丰乐”,但“丰乐” 的内涵已经巧妙转换把“丰山美景可乐”的“丰乐”变换为 太平时期“丰年之乐”和太守“与民同乐”之“丰乐”了文 章结尾点明题旨,交代亭的得名,也是紧扣“乐”字,照应第 一段“丰”出于“丰山”之名,“乐”来自本山美景可乐的伏 笔2.2.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代滁于五代 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有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 作用作用? ?第二段着力叙写与之相反的第二段着力叙写与之相反的““五代干戈五代干戈””,正,正 是为了衬托是为了衬托““丰乐太平丰乐太平””,同时为结尾点明,同时为结尾点明 ““宣上恩德宣上恩德””的主旨伏笔的主旨伏笔3.3.作者创作本文的良苦用心是什么?作者创作本文的良苦用心是什么?是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 时也时也””。
丰年之乐,固然人人企盼,但社会安丰年之乐,固然人人企盼,但社会安 定定““无事无事””是百姓生活安定的重要保障,没有是百姓生活安定的重要保障,没有 安定的社会局面,即使有好的收成,怕也是没安定的社会局面,即使有好的收成,怕也是没 有心情来从容欣赏山水的,那么,要使今天的有心情来从容欣赏山水的,那么,要使今天的 太平生活得以延续下去,加强国力,认真保卫太平生活得以延续下去,加强国力,认真保卫 宋朝的边疆就显宋朝的边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得尤其重要了总结课文:总结课文: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极具特色这类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极具特色这类 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 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他善于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他善于 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 笔成趣《丰乐亭记》全文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笔成趣《丰乐亭记》全文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 固然歌颂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乐固然歌颂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乐 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和追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和追 求。
全文紧扣求全文紧扣“ “丰乐丰乐” ”两字,今昔对比,忧深而思远两字,今昔对比,忧深而思远 《丰乐亭记》文约而意丰,辞微而旨大作者不同于《丰乐亭记》文约而意丰,辞微而旨大作者不同于 一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幸,但仍把国家安一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幸,但仍把国家安 危放在首位《丰乐亭记》虽然也有危放在首位《丰乐亭记》虽然也有“ “与民共乐与民共乐” ”的思的思 想,但意蕴较《醉翁亭记》更高一筹想,但意蕴较《醉翁亭记》更高一筹————文章隐隐透文章隐隐透 出出“ “乐而不能忘忧乐而不能忘忧” ”之苦心,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之苦心,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 居安思危居安思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