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大考研系列——生理学问答题整理.doc
57页生理学问答题整理第二章 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1.试叙述细胞膜嵌入蛋白和表在蛋白的区别主要功能10年、14年药综一)答:嵌入蛋白为结合蛋白, 表在蛋白即表面蛋白或周围蛋白,镶嵌蛋白质贯穿整个脂质双分子层,称为嵌入蛋白有的蛋白质只附着于脂质双分子层表面,称为周围蛋白或表在蛋白A、嵌入蛋白具有许多重要功能(结合蛋白) a 转运膜内外物质的载体,通道和离子泵 b 有的是接受激素递质和其他活性物质的受体 c 有的是具有催化作用的酶B、表在蛋白质的功能多和细胞的吞噬作用、吞饮作用、变形运动以及细胞分裂中的细胞膜分割有关2“液态镶嵌模型”学说的主要内容答: 生物膜是以有极性的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脂质的亲水性端分别朝向膜的内外两侧,疏水性端相互靠近位于膜的内部膜蛋白质分子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上:有的附着在膜的内或外表面;有的半镶嵌在膜的内或外表面;有的蛋白质侧贯穿整个脂质双分子层,两端暴露在膜的内外两侧糖和膜上的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和糖蛋白糖脂和糖蛋白的糖链部分,几乎都棵露于膜的外表面这些糖链可以成为细胞的特异性标志3何谓跨膜信号转导或跨膜信号传递,详述目前已知的三种跨膜信号转导方式?(2003、2004年真题)答:跨膜信号转导:不同形式的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膜表面,外界信号通过引起膜结构中莫种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以新的信号传到膜内,再引发被作用的细胞相应的功能改变。
这个过程就叫跨膜信号转导包括细胞出现电反应或其他功能改变的过程根据细胞膜上感受信号物质的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可分为3类:(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较重要的转导途径有:受体-G蛋白-AC(腺苷酸环化酶)途径和受体-G蛋白-PLC(磷脂酶C)途径;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的特点是:效应出现较慢、反应较灵敏、作用较广泛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包括化学门控式通道、电压门控式通道和机械门控式通道特点是:速度快、出现反应的位点较局限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与前两种不同的是不需要G-蛋白的参与值得注意的是各条信号转导途径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形成所谓的信号网络或信号间的串话4.叙述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2004年真题)答: 含氮激素分子较大,一般不能进入细胞内,只是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再通过G蛋白改变膜内的某些酶(如腺苷酸环化酶、磷脂酸)的活性,影响细胞内的信息传递物质,即第二信使(如cAMP、三磷酸肌醇等)的产生,进一步激活细胞内的蛋白激酶系统,最后影响蛋白质磷酸化过程,引起特定的生理反应含氮激素,包括蛋白质类,多肽类,胺类(氨基酸衍生物))以下两题合并为14年第二题。
简述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主要特征及通道的类型07年药综一)答:主要特征:①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 ②存在最大转运速率; 在一定限度内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如超过一定限度,浓度再增加,运输也不再增加因膜上载体蛋白的结合位点已达饱和; ③有特异性,即与特定溶质结合这类特殊的载体蛋白主要有离子载体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通道的类型:门通道可以分为四类:配体门通道、电位门通道、环核苷酸门通道和机械门通道以载体为中介的异化扩散及其特征?答: 载体型:一种是以所谓的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就属于这种载体是细胞膜上的镶嵌蛋白质,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有如下特征:① 载体蛋白有较高的结构特异性载体蛋白可选择性的与某物质作特异结合② 饱和现象数目有限③ 竞争性抑制如载体对结构类似的A、B两物质都有转运能力,当A转运增加,B物质转运量降低细胞膜蛋白质有那些功能?答:①与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有关的蛋白质,如载体、通道、离子泵;②与“辨认”和“接受”细胞环境中特异的化学性刺激有关的蛋白质,称受体③属于酶类的蛋白质 ④与细胞的免疫功能有关的蛋白质物质被动转运的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答: 物质被动跨膜转运的方式两种。
①单纯扩散: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不耗能,膜对该物质有通透性,如O2、CO2. ②易化扩散: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顺电化学梯度转运,不耗能,需要细胞膜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包括以载体未中介的易化扩散,其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的特点,如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其通道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受理化因素的影响而迅速改变,根据引起通道改变功能状态的条件不同,分为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如Na+、K+的转运试比较物质跨膜被动转运与主动转运的不同点?答:物质分子或离子顺浓度差或顺电位差移动,不耗能,如O2、CO2的单纯扩散和葡萄糖、氨基酸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物质分子或离子通过细胞膜是逆浓度梯度差或电位差进行,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如钠泵的转运何谓生电性钠泵?及其作用(2003年真题)答: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TP酶的活性,其本质是Na+-K+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作用是①能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
②它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供细胞的其他耗能过程利用2生电性钠泵的生理意义(2004年真题)主要是: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②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③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Na+、K+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势能其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也可供细胞的其它耗能过程利用,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④钠泵活动对维持细胞内pH值和Ca++浓度的稳定有重要意义⑤影响静息电位的数值 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的区别:答: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的形态改变不同,坏死表现为细胞肿大,细胞器肿胀、破坏,细胞核早起无变化,晚期染色质破碎断裂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凝块,呈簇状,胞膜破裂,胞内容物释放,诱发炎症反应坏死是成群的细胞死亡,而凋亡一般是单个细胞的死亡,无炎性反应 第三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何谓阈刺激、阈强度、阈值和阈电位?(2005年真题)答:能引起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叫做阈刺激 足以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阈刺激一般将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强度的大小称为阈值何为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答: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和运动有关。
正常时细胞内K+浓度和有机负离子A-浓度比膜外高而细胞外的Na+浓度和Cl-浓度比膜内高在这种情况下,Na+ 和Cl- 有向膜外扩散的趋势但在细胞膜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较大,对Na+ 和Cl- 的通透性很小,而对A-几乎不通透因此,K+顺着浓度梯度经膜扩散到膜外,使膜外具有较多的正电荷有机负离子A-由于不能透过膜而留在膜内使膜内具有较多的负电荷这就造成了膜外变正,膜内变负的极化状态由 K+扩散到膜外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将成为阻止K+外移的力量而随K+外移的增加,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也增大当促使K+外移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这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经膜K+净量为零,即K+外流和内流的量相等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就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此电位差称为K+的平衡电位 总之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可概括为:1.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是前提 2.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起决定作用3.静息时,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A-的不通透性,对Na+、Cl-等离子的通透性也很小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答:①膜外Na+高于膜内,使膜电位急剧上升(而此时K+通道则趋向关闭)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除了Na+浓度之外②膜内负电荷的静电吸引也促进Na+向膜内流动。
两种力量使Na+以极快的速度内流,膜迅速去极化,带正电的Na+在膜内迅速增加,膜内电位变正后,膜内正电逐渐产生排斥Na+继续内流的力量,与膜内外Na+浓度差和电位差这两种相反的力量达到新的平衡时便达到了除极顶峰当膜内正电荷增大到足以阻止由浓度差推动的Na+内流时,经膜的Na+净通量为“0”,这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即为Na+的平衡电位 但膜内电位并不停留在正电位状态而很快出现复极这是由于Na+通道开放时间很短,因为膜电位的过度去极化能使Na+通道由激活状态转化为失活状态,这时对Na+的通透性又变小,而此时膜的K+通道逐渐开放,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于是K+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迅速外流使膜电位由正值向负值发展,直到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复极相动作电位后期细胞内Na+浓度和细胞外K+浓度均有微量增加,这时Na+泵活动增强,加速细胞内外的Na+-K+交换将兴奋时进入细胞内的Na+排出,同时把流出的K+摄入细胞内以恢复细胞内外的离子分布Na+泵所需能量由ATP提供一个分子ATP可供3Na+到膜外,2K+到膜内,3Na+-2K+动作电位过后,膜对K+的通透性恢复正常,Na+通道的失活状态解除并恢复到备用状态(可激活状态),于是细胞又能接受新的刺激。
哺乳动物的N和肌细胞的RP为-70mV~-90mV,其阈电位约为-50mV~-70mV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概括如下:①刺激引起膜产生去极化必须达到阈电位水平是产生动物电位的前提: ②钠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是产生动作电位的本质: ③钾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是形成动作电位复极相的根本原因: ④钠-钾泵活动引起Na+-K+交换是产生后电位及细胞恢复正常的基础什么是动作电位?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07年药综二)答: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单根神经纤维对刺激的反应是“全或无”式的,阈刺激就可引起该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如阈下刺激则不会导致动作电位的爆发;在阈上刺激范围内,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叙述终板电位的特点?(2001年真题)终板电位略称为epp是神经肌肉传递时在终板部位所看到的局部电位变化终板电位的特点: 1.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所有特征:其大小与神经末梢释放的ACH量成正比;无不应期,可表现为总和现象2.终板膜上无电压门控钠通道,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但具有局部电位特征的终板电位可通过电紧张电位刺激周围具有电压门控钠通道的肌膜,使之产生动作电位,并传播至整个肌细胞膜3.ACH在刺激终板膜产生终板电位的同时,可被终板膜表面的胆碱酯酶迅速分解,所以终板电位持续时间仅几毫秒终板电位的迅速消除可使终板膜继续接受新的刺激简述电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兴奋的机制08年药综一)【实验题】答:引起神经细胞和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引起兴奋 电刺激会导致电压门控式离子通道的开放,改变膜内外电荷的分布而引起动作电位结合Na通道的状态简述骨骼肌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规律09年药综一)答:当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到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产生动作电位,在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影响下,轴突膜上的电压门控性Ca2+通道开放,细胞间隙中的一部分Ca2+进入膜内,促使囊泡向轴突膜内侧靠近,并与轴突膜融合,通过出胞作用将囊泡中的ACh以量子式释放至接头间隙当ACh通过扩散到达终板膜时,立即同集中存在于该处的特殊化学门控通道分子的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