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经部、史部、类书、丛书、辞书.ppt

7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8602389
  • 上传时间:2018-07-1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6.09MB
  • / 7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二、经部书简介文学院 刘亚科“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四书五经”四书五经•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 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 经学的研究核心是被历代儒者奉为经典的“十三经”• 了解“十三经”是把握经部典籍的关键• 战国时期“六经” • 始见于《庄子·天运篇》:“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战国时期,“六经”代表儒家全部思想内容的地位已经形成• 西汉“五经” • 东汉“七经”:“五经”、《论语》、《孝经》• 唐“九经” • 唐文宗“十二经” • 南宋,朱熹在福建漳州刊刻《四书》,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一)《周易》• ——玄妙的阴阳八卦• 《周易》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与爻辞是经文,称为《易经》,后人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说明、解释的文字叫做传文,称为《易传》现存的《周易》10卷,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 • (二)《尚书》• ——最早的史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总集,又是公文总集,是文章的源头• 它分“典”、“谟”、“训”、 “诰”、“誓”、“命” 六体。

      “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 神的祷告辞;“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 《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按时代先后,用散文写成,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100篇《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古文《尚书》(44篇)和今文《尚书》(28篇 )• 东晋元帝(司马睿)时,梅蹟曾向朝廷献上25篇的古文《尚书》• (三)《诗经》•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在先秦叫《诗》或《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 • (四)“三礼”• 1、《仪礼》• 原名《礼》,记载古代礼制著作,今本通行十七篇• 主要记载了贵族子弟成人、结婚、交往的礼节,国君、诸侯、大夫等的活动,以及丧葬祭祀的礼节• •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 授杨天宇著《仪礼译 注》• 2、《礼记》• ——最早的封建礼教教科书• 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等诸多方面,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 3、《周礼》• ——最早最完整的官制记录• 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 (五)《乐》• (六)《春秋》三传• 《春秋》的作者是鲁国历代的史官,后来经过孔子编辑、修订它的记事年代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为止,一共二百四十二年 • 据《汉书·文艺志》记载,汉代传注《春秋》的有5传后来《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亡佚,只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 》或《左氏春秋》,30卷,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 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 》中称赞《左传》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 《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著于竹帛”• 《谷梁传》亦称《春秋谷梁传》、《谷梁春秋》,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 (七)《论语》• ——儒家的经典,道德的规范•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共20篇,是孔子弟子们整理编成的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是儒家思想依据的经典• 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论语》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 (八)《孟子》•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江山为 重”• 东汉赵岐《孟子》注• 宋代朱熹《孟子集注 》• 清代焦循《孟子正义 》• (九)《孝经》• 书名来自于“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论述“孝道”著作,今本18章,一般认为成书于先秦全书以“孝”为中心,“孝”为所有德行的根本,集中论述了儒家“孝道”,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殿军之作 • 《孝经》 从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别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之孝”,将“亲亲”之孝推衍为“忠君”、“顺长”的行为准则,进而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主张。

      • (十)《尔雅》• ——第一部词典•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 • 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篇• 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例如:• 如、適、之、嫁、徂(cú)、逝,往也释诂)• 克,能也释言)其中“释诂”是解释古代的词,“释言”是以字作为解释对象,“释训”专门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叠音词或联绵词• 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例如:•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释亲)• 门侧之堂谓之塾释宫)•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释器)• “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5篇解释的是关于天文地理方面的词语例如:• 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释天)• 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释山)• 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释水)“释草“、“释木“以下7篇解释的是关于植物动物方面的词语例如:•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释草)•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释虫)• 舒雁,鹅舒凫(fú),鹜(wù)释鸟)• 罴,如熊,黄白文释兽)• 狗四尺为獒释畜)• 《尔雅》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清人邵晋涵《尔雅正义》• 郝懿行《尔雅义疏》• 今人徐朝华的《尔雅今注》程俊英、黄寿祺等译注文学院 刘亚科三、三、史书及其类别史书及其类别 • 中国文化的一个明显特点:崇古重史• “以史为鉴,以古为镜• 史书类别:• 1.依据体裁,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三大类;• 2.依据记述的内容,可分为正史、实录、政书、杂史和传记等类•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

      • 利用文字记载历史,始于古代史官《吕氏春秋·先识》说:夏桀无道,太史令终古劝谏无效,弃而奔商• 夏、商、周三代的史官,负有双重使命,一方面,他们掌管天文历法、祈祷、祭享、贞卜等活动;另一方面,他们又负责记录时事、起草文书、保管典籍等工作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西汉司马迁以后,随着史学地位的逐步提高,史官执掌分为二途,一则仍称太史,执掌天时星历,隶属太常,此后逐渐发展为司天台、司天监,至明清两代为钦天监一则开始以别职而专任史事• 中国史学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来自中华民族“察古而知今”、“鉴往而知来”的自觉意识《易经》早就告诫人们要“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易·大畜》) • 编年体: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迹的史书体裁《春秋》 《资治通鉴》 • 纪传体: • 即所谓“正史”,以人物为中心记载历史 • 开其先例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 纪事本末体: • 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 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 史评: 包括史书评论和史事评论• 王夫之《读通鉴论》刘知己《史通》 • 政书: • 记录典章制度的史书包括通史式政书和会要 • 杜佑 《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 • 苏冕《唐会要》 • 实录: 忠实记录帝王言行的史书,由汉代“起居注 ”和“日录”发展而来。

      • 汉武帝时《禁中起居注》 • 杂史: • 内容杂然并陈,一般只记一事始末和记一时见闻, 或只是一家的私记,带有掌故性质的史书多出于 私家著述,没有拘束,有闻必录,所遇必钞,保存 了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史料 •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 别史:• 官定正史之外,有体例、有组织、有系统的史书 始创于宋朝陈振孙• 野史:• 稗史:• 古代稗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风俗故事,采 录民情供统治者参考,所以后世一般称杂记闾巷风 俗、遗文旧事的史书为稗史• 清朝《宋稗类钞》,近代《清稗类钞》• 也有把“野史”泛指为稗史的• 传记: • 汉代刘向《列女传》 南朝慧皎《高僧传》二十五史简介 •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四、类书、丛书、类书、丛书、辞书和方志辞书和方志文学院 刘亚科一、类书• 辑录各个门类或某一门类 的资料,经过编排以供查 阅的工具书。

      • 最早出现于魏文帝曹丕时期, 名为《皇览》• 现存最早的类书是隋代末年虞 世南编的《北堂书钞》• 类书的功用 :查找史料•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卷二十一《人部》五《交友》(摘录):•《周易》曰:二人同心,其义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又曰:上交 不谄,下交不渎•《毛诗》曰: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也又曰:虽有兄弟 ,不如友生又曰: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移于乔木又曰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又曰:朋友攸摄,摄以威仪•《礼记》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 以坏•《孝经》曰: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论语》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又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 友便佞,损矣又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家语》曰:行循而名不彰,友之罪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列子》曰: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管仲曰:吾与鲍叔贾,分财多 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吾有亲也吾尝为鲍叔谋事,大穷困,鲍叔 不以我为愚,知时有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 不遭时也知我者鲍叔,生我者父母 唐代第一部类书宋代著名类书之一明代规模最大的类书清代的大类书二、丛书• 丛是丛聚之义 ,丛书指把多 种不同的书编 在一起,冠以 一个总名。

      三、辞书• 字典、词典、辞典的统称• 辞典以收录术语、专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