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
3页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整体感知】列宁和斯大林的探索列宁的探索保卫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时期新经济政策(1921—1928)斯大林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斯大林模式(1928以后)二战以后的苏联经济改革改革者改革重点结果问题赫鲁晓夫农业一度促进农业发展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没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政治领域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考点要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时 间1918—1921年1921—1928年背 景苏俄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内忧外患)1、根本原因: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苏维埃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它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直接原因: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目 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克服经济和政治危机,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主要内容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工业方面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流通领域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制度实物分配制,平均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按劳分配劳动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废除普遍义务劳动制特 点1、战时; 2、共产主义3、利用强制性统制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评 价1、积极:特殊历史时期中,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一项特殊政策;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局限: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和巩固政权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3、局限: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二、斯大林的探索——“斯大林模式”1、背景:(1)国际形势: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但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2)政治形势: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3)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落后的农业国,尤其重工业发展不足4)历史传统:长期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项目内容农业政策农业集体化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评价(1)功绩①“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国家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②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③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要求】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一)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主要表现有哪些?)主要特征主要弊端(1)单一的公有制;(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1)农业集体化导致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粮食短缺,农业生产长期落后;(2)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二)内容项目内容农业(重点)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三)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起)1、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内容问题(原因)经济·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具体做法:参照课本P100了解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作为改革的重点局势失控、苏联解体3、影响: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4、苏联解体的原因:(1)历史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直接原因);(3)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5、从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当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哪些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实事求是;(2)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适时调整;(3)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4)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