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胡惟庸党案.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04792125
  • 上传时间:2021-10-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8.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胡惟庸党案浅析胡惟庸党案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教育专业2011级江晓猴指导教师赵昆生摘要:胡惟庸案是明初的第一大政治事件也是明初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是以“谋危社 稷”即谋反的罪名被杀的,前后连续时间达十余年,牵连数万人,在此案中像李善长这样 的开国功臣等都被诛杀灭门,朝中勋旧多被铲除,这一大政治事件对明初以及明代的政 治、经济、文化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了解这一案件对我们认识明朝皇权和君主专制制度 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明史》等史籍由于处在当时高压的政治环境下都选择了模糊这件政 治事件,掩盖了胡惟庸案的真相,那么现在我就这一•案件产生原因和影响作一浅显的探 讨关键词:皇权、相权、社会矛盾、明初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宰相制度的产生以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我国古代的政治是一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国君享有的权力和职责都是 至高无上的并且没有任何约束,然而一•个人的精力和智力以及激情都是有限,从生理层面 来说,一个人根木无法以一人之力治理一个像中国这样大国的事务即使像秦始皇、朱元 璋那样强权的皇帝,也最终遇到“无限的权力欲望跟有限的身体精力相矛盾”的难题君 权虽然主宰一切,但是不得不与相权相苴依存,君权必须依靠相权的辅助,方能对国家实 行有效统治。

      尤其是并不是所有君王都可以像开国之君那样英明勒政,所以皇帝需要人辅 佐他帮他出谋划策、因此宰相制度应运而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出于皇权集权和构建 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的需要,在中央设置了三公制度,至此宰相制度正式形成,经过历 朝历代的不断演化,宰相制度到了明朝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伴 随宰相制度的始终而一直存在,两者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自古以来丞相便被认为是百官之长,地位仅次于皇帝,是皇帝之下权力最大职责最重要 的官员若以“字义而言则丞、相皆副贰之意,则丞相即副天子也”,也就是说丞相是天 子的副官,承受皇帝的命令并且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因此1《汉书.百官公卿表》 说:丞相乃是“掌承天子,助理力机”之政府要员它是中国封建国家辅政首脑的统称, 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从封建王朝总体来看,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受到抑制君权 是整个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与代表,而相权是实现君主意志和君主专制的工具,两者本是 相辅相成的关系,彼此协作便可带领整个官僚机构的运作然而丞相的“位高权重”和位 极人臣的地位必然构成了对君权的威胁,削弱了皇权到了明初因为君主的缘故致使二者 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危社稷”谋反为理由,诛杀胡惟庸并以此为锲 机废除了丞相制度,孟森:“遂结千余年中书柄政之局。

      从此中国历史上再无丞相之 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也随着丞相制度的消失而消失,尽管有人说明朝的内阁实际上也是 宰相,单纯认为内阁的实质仅仅是削弱了职权的中枢政务机构,但实质上内阁并不是宰 相,肯先它没有法定的地位;而且任内阁大学士的人多是兼职而2,其次从体制上说它不是法定的最高政务机关,六部不是它的下属,肯辅并不能真正等同于宰相因此君权与相 权的矛盾关系随着宰相制度的废止而烟消云散了〈二〉明初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明初朱元璋先后任用李善长、汪广洋、杨宪、胡惟庸为相,但最终都将这四位宰相处 死,由此可见明初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已达不可调和的程度,李善长是开国第一功臣,被朱 元璋誉为心tJ中的萧何,然而胡惟庸案发后十年仍将其处死,被归为胡党胡惟席案是明 初的第-•大政治事件也是明初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是以“谋危社稷”即谋反的罪名被 杀的,前后连续时间达十余年,牵连数万人,在此案中像李善长这样的开国功臣等都被诛 杀灭门,朝中勋旧多被铲除,这一大政治事件对明初以及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了解这一案件对我们认识明朝皇权和君主专制制度有着重要的作用,但 《明史》等史籍由于处在当时高压的政治环境下都选择了模糊这件政治事件,掩盖了胡惟 庸案的真相,那么朱元璋发动胡惟庸案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要了解这一案件就必须对胡 惟庸做一了解。

      胡惟席(?-1 3 8 0 ),濠州定远人,是朱元璋开创天下大业时依靠的淮西勋贵团的 重要人物他“为人雄爽有大略,而阴刻险焦,众多畏之”(《献2征》卷1 1王世 贞《胡惟席》)早年曾在元朝做过小官,龙凤元年(1 3 5 5 )朱元璋打下和州时前 来投奔,“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安通判,湖广佥事”(《奸臣胡惟庸传》)他给自己的同乡左相国李善长送了 3 0 0两黄金,于元年(1 3 6 7 )被召任太常少卿,不久又升为太常寺卿,成为一名中央机构的官员洪武三年(13 7 0 )正月,升任中书省参知政事,跨进了权力中枢的门坎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 长被自愿退休后,便胡惟庸推荐成为了左相,汪广洋出任中书省右丞,“这木是朱元璋精 心安排的取代李善长的格局,以高邮人汪广洋和定远人胡惟庸互相牵制”以此削弱中书相 权来加强皇权,然而汪广洋虽廉明持重,但毕竟只是埋首诗书的文弱书生而已,在任期间 “无所建白,浮沉守法而已“,因而完全不是胡惟庸的对手胡惟庸又因与胡惟庸是姻亲 关系,所以更加跋扈不把汪广洋放在眼里,虽官职低于汪广洋但仍旧“专决省中事”洪武 六年(1373)江广洋因被指责“无所建白”被罢相,“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 事。

      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复以广洋为右相” ①这个意图还是很明显的就是为了起到相互牵制作用,然而汪广洋过于“宽和自守”无法与胡惟席抗衡,从此胡惟 庸“自是势益炽,独相数岁,生杀黜涉,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 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 数④随着胡惟席权势的上涨,其野心和本来面目也就随之而浮现,听不得反对意见并 且心胸狭隘报复心理极强,开国元勋一大将军徐达,实在看不惯胡的所作所为,向皇帝从 容进言,希望皇帝有所察觉和防备然而皇帝并没有对此作出I口I应,当胡惟庸得知此事 后,蓄意报复,用重金收买徐府守门人福寿,希望他能帮助自己诬陷徐达幸亏福寿不为 所动才使得徐达逃过一劫胡惟庸报复的第二个人就是刘基原因在于很早前朱元璋与刘 基的-次对话,朱元璋想撤换宰相李善长便洵问刘基的看法,朱元璋提出了儿个人选其中 就有胡惟庸,而刘基当时就给与否定说胡惟庸只不过是奸险无能之人而已,然而这样秘密 的谈话内容不知为何使胡惟庸得知便怀恨在心蓄意报复后来刘基病倒,胡惟席派医去看 望最后将其毒死由此可①《明史讲稿》②《明史》卷127汪广洋传③《明史》卷308胡惟庸传3见胡惟庸胡作非为嚣张跋扈到了何等程度。

      满朝文武都不敢与之较量,争相归附,胡惟 庸和被朱元璋谴责的功臣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来往密切,一•方是握有军事实力的军 事贵族,一方是朝廷的政治首脑,二者将结合在-•起,终于激发了相权和君权的矛盾,促 使朱元璋加强了戒备和防范,决心将其铲除朱元璋本就是一个猜忌心极强,并且权欲极重的人,他是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大权旁落, 然而胡惟庸胡作非为居然独相六年之久,在当时特务侦查严密的明初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 胡惟庸的劣迹那么又是什么使权欲极重的朱元璋居然容忍了六年之久呢我认为只有一 种可能那就是朱元璋对准的不是胡惟席这个人而是针对胡惟庸背后那个延续千百年的宰相 制度和当时左右朝政的淮西集团从后来发生的事来看是有可能的,胡惟庸为相六年迫害 刘基和一切敢于反对自己的人,贪污受贿这一切当然可以处死胡惟庸,但朱元璋知道以这 个为借口最多只能处死几个大臣然而剥夺了自己权利的宰相制度和左右朝政的淮西集团 仍旧存在,于是朱元璋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这一等便是六年洪武十二年(1379)占城 国派使来南京进贡但胡惟庸没将此事奏报给朱元璋,这应该算得上是十分严重的外交事 件了,当朱元璋得知此事时容忍多年的怒火终于爆发,这件事的发生按照法律胡惟庸和六 部堂属皆当坐罪,然而胡惟庸和江广洋却推脱给礼部,礼部又推脱给中书省。

      这一来朱元 璋的怒火已达顶点,他处死了汪广洋,并旦尽囚诸臣,追查是谁所为洪武十三年(1380)涂节背叛了胡惟庸告诉皇上胡的阴谋朱元璋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处死宰相胡 惟庸,罪名是擅权植党当然在古代处死宰相是极其重大的事件,于是朱元璋颁发一系列 的诏书但都没有涉及谋反罪,到后而因为政治需要才篡改为谋反,当然经过一系列考证许 多历史学的专家都一致认为胡惟庸谋反纯属子虚乌有之事,处死胡惟庸等人后不到一个月 时间朱元璋力排众议废除中书省宰相制度,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裁撤中书省,分权 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朱元璋“特诏天下:罢中书,广都府,升六部,使知更 官之制,行移各有所归,庶不紊烦”,不久又将“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分理庶 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立者,论以极刑”写入《皇 明祖训》,成为永制胡惟席案前后十余年,牵连数万人,①②①②《明太祖实录》卷129《明史》卷72《职官志一》4朝中淮西集团的元老人物消灭殆尽朱元璋终于解决了与自己矛盾冲突的宰相制度和威 胁自己权利的淮西集团的勋旧们然而这次屠杀只是一个开端而LA,朱元璋木身是个自私 刻薄权欲很重的怪杰,首先他不能忍受权利的分割。

      其次又考虑到自己子孙的孱弱,怕这 些与自己一起起事的功臣宿将不受驾驭,于是在朱元璋的指示下进行了一,系列大屠杀,胡 惟庸案后,相继蓝案等这对后来明代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二: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化产物胡惟庸党案和后来的蓝玉案等也是明初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明初虽然已经结束 了元朝的高压政策和元末时期的混战的混乱局面但是明朝初年的社会却仍旧是动荡的, 人民穷困国库羞涩但局部的战争仍在进行在洪武中期时,就已经出现了 “力役繁兴、赋 敛过厚、氏贫者多、”①的情景明朝初年政府和地方乡绅对农民的过分剥夺激化了阶 级矛盾朱元璋在位期间,洪武一朝的农民起义就高达一百八十余次农民起义遍及全国 十来个省份,从黄河两岸到珠江流域,都有起义者的足迹这种现象在一个王朝建立伊始出现是很少见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明朝lA经处在中古社会后期,并且再度实施分封制并 大肆封侯,尽管统治者励精图治,却仍旧不能解决社会本身存在的且不断激化的矛盾明朝建立后推翻了元朝时期的旧贵族,但乂涌现出了一大批依靠军功而起家的新贵族 他们多数都是贫苦出身但掌权之后,这些布衣贵族便依靠自己已得的政治权利,通过合法 的赏赐或半合法的接受投献、以及非法的暴力掠夺手段,获取了大量田宅和佃户。

      据洪武 四年统计,李善长等六国公二十八侯共拥有三万八千一百九十四佃户②洪武三十年 (1397)据统计“除去云南、两广、四川以外,全国占地七倾以上的地主就有一万四千 二百余户”③由此可知明初土地兼并十分严重,也就导致了大量流民产生进而引起了 社会动荡孟森在明史讲义中说过“国之兴亡系于财之丰耗,阜财者,民也,耗财者,军也”这 句话说明了一国财政对国家兴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明初官僚地主却占据大量土地, 荫蔽户口同明政府争夺土地和劳动力,这就使得政府财政收①入①《明史》卷三,太祖 本纪%1 《明太祖实录》卷68%1 《明太祖实录》卷2525减少,严重影响到了统治基础,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朱元璋为保护王朝统治基础,维 护朱姓皇朝利益,便采用了严厉的政治手段来限制新贵族们的这些非法活动,而这些新贵 们仰仗自己是开过功臣,劳苦功高,不把朱元璋的告诫放在心里,并且违法问题日益严 重,影响到了王朝统治的稳定这就迫使朱元璋采取更为严厉的政治手段而胡惟庸党案 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展开的,朱元璋通过对新贵族的屠杀告诫其他官僚地主,并旦 以此为锲机将大权收归于自己手上由此可见胡惟庸案只不过是当时社会矛盾和君权相权 的矛盾无法调和的情况下发生的,之后的一系列屠杀也只是朱元璋早有预谋的步骤。

      君相之争是自宰相制度产生以来不可I。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