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德岭南水乡.doc
15页桑基鱼塘孕育的“小桥流水”—顺德岭南水乡景观特色2006-08-17 11:48:43 来自: 容(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者:朱光文 广州市番禺区南村侨联中学 珠江三角洲古村落总体具有浓郁的广府地域文化特色,多为梳式的布局、三间两廊的民居但因自然地理差异、地域开发不平衡、族群构成不同、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空间景观上形成不同的聚落文化景观 在高明、鹤山、三水北部、花都、白云区、从化、增城、东莞、深圳、香港等一线,是广府民系与客家民系文化交汇之锋面,广府村落因受客家建筑文化的影响,花都东北部、白云区东北部、从化南部等珠江三角洲广花平原西北缘的村落,形成以广府为主、兼具客家风格的建筑特征,村落多建围墙和高高的炮楼,这是防御的需要和族群斗争融合的结果;东莞、深港地区的西部广客锋面则形成广府围村落;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潭江流域五邑地区,由于土客族群斗争的原因,特别是受近代以来的华侨所移植的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原来的梳式布局、明字屋、三间两廊等民居被改建成西式的庐式住宅,村落四周遍布碉楼等防御性建筑,侨乡村落中大量建起的带有浓郁西方建筑风格的近代碉楼,在布局上突破了“梳式布局”的框框,按防守功能的实际需要布置在村头或村尾的;同样全新建造的西方格调的庐式住宅,其位置也越来越偏离整齐划一的巷道尺度,或置于村前,或置于村后,甚至村边,虽然仍保持行列的布局,但总是与旧民居拉开较大的距离,形成独树一帜的侨乡村落景观;[1]三水、南海北部、花都西南、中南部由平原、丘陵、河汊交错分布的地形特点,使这一带的村落多依山而建,呈规整的梳式布局,前对半月形水塘,形成榕树、水塘、镬耳墙的“梳式布局”村落景观;到了中山西北、东北部,番禺南部等沙田地区,由于开发较迟,河道笔直,两岸多为上岸后的蛋民的居住区,形成沙田、河涌、茅寮的沙田聚落景观;而顺德、珠江后航道两岸等西、北江、交汇的河网密布地区,规整的梳式布局变得自由起来,呈现岭南榕树、河涌、镬耳墙的典型岭南水乡景观。
本文所指的“岭南水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存在过或现存的、以连片桑基鱼塘或果林、花卉商品性农业区为开敞外部空间的、具有浓郁广府民系地域建筑风格和岭南亚热带气候植被自然景观特征的中国水乡聚落类型,即“广府水乡”,之所以冠以“岭南”一词,是便于与“江南水乡”对称2002-2004年间,笔者以顺德杏坛镇为重点,考察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批岭南水乡文化遗存,现把田野考察所得与文献资料记载相结合,初步写成此文,从地势平坦、河网交织的自然条件、地域开发与县级建置、明代以来宗族制度的兴盛、宋明以来文化教育的繁荣、明清以来商品性基塘农业的发展等诸方面简单论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主要的岭南水乡文化遗存地—顺德岭南水乡的特色与形成历程 一、顺德岭南水乡景观特色 古桥是构成水乡的的关键要素,顺德河网错综,自古桥梁众多,出门过桥、举步登舟据统计,顺德现存的宋桥4座,明桥4座,清桥8座,均为石桥保存较好的有:杏坛镇:逢简村金鳌桥、巨济桥、明远桥;古朗村跨鳌桥、引龙桥、起凤桥;北水村利济桥、永安桥;古粉村爱日桥;上地村跃龙桥;高赞(东)村文明桥;伦教镇:北海村紫阳桥;大洲圩御波桥;容桂镇:镇区洛阳桥;四基村秀桥;陈村镇:旧圩酿泉桥、垂虹桥;勒流镇:扶闾村凌云桥;[2]从上可以看出,现存的大部分古桥均分布在杏坛镇内,顺德杏坛镇成为珠江三角洲现今保存岭南水乡风貌最好的地区。
顺德另一项潜在的区域职能是发展以具有岭南特色的水乡景观为代表的区域性的休闲旅游业……基塘农业景观与水乡村落景观已在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中逐步消失,而在顺德的中南部地区仍然拥有这一资源,成为需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风貌型资源[3] 顺德仍存风貌的多为水乡古村,龙江、龙山、容奇、桂洲等水乡古镇已为现代化的城镇所取代;昔日广东四大名镇之一的陈村,在东汉已成聚落,以邑人陈临于建安中被征为太尉而得名咸丰《顺德县志》云“自汉例献龙眼荔枝,宋贡异花,由来已久” [4]明清陈村置都宁巡检司,“诸异卉果,流俎天下[5]特别是沟通珠江三角洲各地的陈村水道从镇附近通过,强有力地促进了它的发展古镇在明清两代,通过河运贸易和商品性农业的发展,造就了面积广大的镇区,境内三墟六市,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开新墟,很快发展为一个“商贾如云”的大市镇[6]屈大均对其水乡古镇景致进行了情有独钟的描写: “顺德有水乡曰陈村周迴四十余里涌水通潮纵横曲折无有一园林不到夹岸多水松大者合抱枝干低垂时有绿烟郁勃而出桥梁长短不一处处相通舟入者咫尺迷路以为是也而已隔花林数重矣居人多以种龙眼为业弥望无际…… 陈村的水味淡有力,故“取作高头豆酒,岁售可万瓮,他处酤家亦率来取水,以舟载之而归……” [7] 1、顺应水势的聚落布局 顺德岭南水乡的河涌是聚落组团的自然分界,聚落总体上由河涌分割成不同的板块,简单的多呈“丁”或“⊥”字形(或“Y” 字形,如顺德古朗村),复杂的为团状、网状分布和“井”字形(如顺德逢简村);还有环绕小丘而建,四面临河涌街道呈放射状分布。
顺德水乡的各姓氏和房份以河涌为界分居村落各处,每一组团都有自己固定的土地神(又称“社”)如顺德逢简村共十六个社(现称“街”):见龙、村根、坛头、明远、后街、高社、麦社、午桥、嘉厚、高翔、直街、碧梧、西岸、东岸、槎洲、新联,共同组成既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的聚落共同体[8]顺德岭南水乡在每个社都有各自的社神和埠头,区分十分严格,各房、族份及家族、个人均使用不同的埠头 在清代“各乡俱有社坛,盖村民祭民祭赛之所族大自为社,或一村共之其制砌砖石,方可数尺,供奉一石,朝夕惟虔亦有靠树为坛者[9]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农村建设并无统一的规划,但经济发达的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土地”、“社公”和其他神祗同村中的坊巷布局保持着非常严格的配属关系,居民是坊众,同时又是专奉某一“社公”的“社众”这些农村建设受同一文化的规范,故有比较整齐划一的人文景这种配属不但使社区生活有序化,有利于社区的整合,而且同当时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环境要求高度合拍[10]因此,顺德岭南水乡在聚落组团的局部景观上仍延续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普遍的传统“梳式结构”格局,体现了“社公”神文化对水乡组团的社众和聚落社区的文化规范与整合:结构上,以里巷为单位,整齐划一、规规整整,村民们三间两廊的住宅一家接着一家,形成整整齐齐,横平竖直的布局;[11]朝向上,民居、祠堂等乡土建筑,面向河涌,建筑构成的里巷与河涌垂直,直对小埠头。
如杏坛镇龙潭村的西华大街一带) 笔者认为,这些水乡的聚落组团在其发展早期很可能就是在“社公”等神文化的规范下形成的、以单姓为主的宗族社区,呈现出与北江下游三角洲平原的聚落社区同构的“梳式结构”的规整布局[12],它们广布在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最密集的顺德等地的河涌沿岸,(如杏坛青田村至今仍保留着这种布局);后来,随着人口的繁衍,聚落的扩展,相邻的小村落逐渐连成一片,各姓之间的联系也日渐密切,渐渐,除原有的社公外,还可能出现地缘性的神明,如刘志伟研究的珠江三角洲著名市镇——沙湾的“北帝祭祀制度的形成过程,很可能就是沙湾各姓的村落整合为统一的社区的过程……按坊里轮值使何姓在事实上控制了大多数年份北帝的祭祀,沙湾社区的整合过程,也是何氏宗族逐步确立起在沙湾的统治地位的过程[13]顺德一些后来形成的、多姓聚居、较大型的水乡市镇(如逢简、沙滘等)其各姓最早定居时,大体上是分别聚居繁衍的,而人口的繁衍、聚落的扩展、地缘性神明祭祀和密集的河网发达的水上交通线、区域性市场的形成等条件的出现,很可能就是这些分别聚居的姓氏组团整合成聚落共同体的契机和动力 2、素雅、通透而不乏厚重的乡土建筑 色调: 与江南水乡的“粉墙素瓦”不同,顺德岭南水乡的广府乡土建筑在色调上显得较为灰浊,是“青墙、黛瓦、白地”,建筑通常是灰麻石街、灰麻石勒脚、灰青砖墙面(早期也有不少蚝壳墙及三合土),灰瓦屋面,重在屋脊、檐下、墙头、梁架等重点部位上加强装饰,只有屋脊和山墙才饰以较鲜艳夺目的灰塑、陶塑。
在屋檐与屋面交界处常施以黑色边线,画上白色卷草,便轮廓醒目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丰富立面变化,表现建筑造型的节奏和韵律感黑白相间的线脚颇醒目清新,可减少热辐射和耀眼伤神 造型: 顺德岭南水乡建筑(民居和祠堂)多以镬耳风火山墙为独特的造型特征,即像镬(锅)的两耳,称“镬(锅)耳大屋”镬耳造型于明代中业被解释成象征明代官帽两耳造型,规定要有科举功名的人才有资格修建这样的房子;清代中后期,随着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宗族的平民化,镬耳风火山墙造型被民间泛化使用,并且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成为了岭南水乡建筑常用的山墙造型 镬耳山墙边的装饰,常是黑色为底的水草、草龙图纹,俗谓之“扫乌烟画草尾”,与水网纵纵横,滨临江海的岭南生活环境有关山墙上的草尾装饰线条优美在黑底的衬托下,白色的草尾生机焕发,如鱼得水,是广府民系传统民居山墙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图案;镬耳大屋又称“鳌鱼屋”即大屋的正脊顶喜用中间双龙戏珠,两端鳌鱼相对的装饰鳌鱼为珠江三角洲流域建筑常用的脊饰据说鳌鱼是西江流域族群的一种亲水图腾,而后又转化为龙母信仰、龙图腾崇拜,相传鳌鱼好吞火降雨而为人们偏爱鳌(镬)耳山墙、鳌鱼脊饰同样可以视为一种亲水特征的建筑。
传统建筑的屋脊还装饰夔纹,俗称为“博古”,据说是从商周的夔龙纹抽象变化而来的这也是五行之中南方尚水的一种建筑语汇,并赋予深远的文化渊源[14] 此外,龙船脊、风俗彩画、陶塑、灰雕以及神龛四周的砖雕、木雕,祠堂墀头上的精致砖雕,横梁上的斗拱木刻等形象无不寓意吉祥长寿,如意富裕等乡土朴素的情感主旨 住宅: 顺德岭南水乡聚落的贫苦人家多住直头屋,即单间小屋;中小户人家多住明字屋和三间两廊,明字屋子为双开间,主间为厅,次间为房,厅前有天井,房后有厨房,独门独户,适合人口少的小康人间;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多以“三间两廊”为主,所谓三间,即一座三间悬山顶房屋,明间为厅堂,两侧次间为居室屋前天井,天井两旁为两廊天井以围墙封闭整座房屋平面为规矩的长方形两廊中,右廊开门与街道相通,一般为门房;左廊多作厨房民居的门,一般采用脚门、趟栊和木板大门,俗称“三件头”三件头”大门,既保持了居室的隐密,又利于通风透气,既可观察门外,又有较好的防卫功能,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是岭南建筑求实通透的一个形象的例子有的在三间后面加建神楼,楼上靠厅的一面有神龛,用以安放祖宗牌位此民宅模式是包括顺德在内的珠江三角洲乡村最普遍、最典型的标准住宅[15],顺德水乡聚落各以河涌作分隔的组成部分,仍以三间两廊为基本单位,并联扩大为多进多路大型院落。
以三间两廊为基本格式,还可以有许多增删变化 祠堂: 包括顺德水乡在内的珠江三角洲的乡村祠堂大都始建于明中叶后,其选址往往注重风水,因此常常不是正南正北,而是朝向经风水师勘定的特殊的角度总的来说,其布局又十分相似,基地方正,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符合于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择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祠堂门前是小广场,可供族人聚会,举行各庆典,另一方面开敞的平地也烘托了祠堂的雄伟气势 祠堂入口为门廊式布局,大门两边常布置须弥座塾台,往日每有祭庆,即有乐师于此奏乐进大门后,是增强私密性的屏门,也称“中门”或“挡中”构成门厅,是传统广府祠堂常见的布局形式和设计手法;门厅后是天井天井地坪标高略低,一般用麻石条铺砌,设排水明沟天井左右为侧厢或檐廊,四边的坡屋顶形成“四水归一”之势天井后是整座建筑的主体即中进议事厅,通常称“某某堂”多为三开间,这是全祠堂最大的单体建筑,满足族人聚会议事之功用,明间设屏风,以阻隔由议事向三进祠堂的视线;中进过后隔着狭窄的后院,是相对简朴的后座明间的供奉的是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