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养.docx
13页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养 殷喜悦(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9)Reference: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转型的关键,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具有先进知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能、善合作、能创新、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懂市场的高素质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观念新、素质高、职业性等特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应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培育模式、加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加强法律法规保障及优惠政策支持等方面努力Keys: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点;培养G710 :A :1672-5727(2016)01-0015-05作者简介:殷喜悦(1989—),女,辽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2JZD041)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都取得了巨大进展,相对来说农业现代化则需要加强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求生产方式、生产手段等现代化,也必然要求农民的现代化,注定了农民需要由传统农民转向新型职业农民2012年以来,国家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然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深刻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点和培养等基本问题,为实践探索领域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和特点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而出现的,相对应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仍然是与土地关系最为密切的农民,但是在社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背景下,时代已经赋予其新的内涵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农民”这一名词沿用已久,在汉语词典中通常被定义为“务农的人”或“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也有学者对农民做了理论界定:“农民是指具有农村户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的手工劳动为主,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一个阶层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农业的生产工具及方式等不断发生着变化不同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必然对从事农业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农民的称谓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等。
职业农民”一词,第一次正式提出是在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有学者将其定义为“生活在农村以农业活动为职业的人群”职业农民”主要指从事农业的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强调农民的职业性新型农民”是在大力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提出的,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其界定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杨立新和冯尚春进一步指出、新型农民是有独立、开放、科学观念,有一定科学、文化、管理素质,有新风尚的农民我国长期以来使用的名词“农民”表征的是一种身份,而非职业职业农民”相对应于身份农民,强调农民的专业性、职业性新型农民”对应的是传统农民,并没有突出身份或职业属性,强调的是农民的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第一次提出,并成为农业及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探讨朱启臻从新型职业农民需要符合的条件入手,探讨其内涵: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农民,具备农民的一般条件,如占有或长期使用一定数量生产性耕地,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作,农业为其主要经济依靠,长期居住农村;此外,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是市场的主体,将农业视为终身职业且后继有人,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
郭智奇等学者通过探讨职业农民的产生及内涵,进一步将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比较,进行概念界定他们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将农业生产经营作为职业的人,有较高科学技术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以上较有代表性的对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的理解虽有不同,但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共同点: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视其为稳定职业,相对传统农民来说具有较高素质,如科技文化、专业知识与技能、责任感、竞争力、自我发展能力等综上所述,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具有先进知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能、善合作、能创新、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懂市场的高素质农民二)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新型职业农民对应于传统身份农民,突出了时代赋予农民的新内涵,“新型”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职业”强调农民的经济属性,将“农民”归入到与教师、医生、律师等并列的职业队伍,提升了农民的社会地位新型职业农民这一具有鲜明时代内涵的群体,与传统农民相比,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点1.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新观念(1)自我发展的观念农业现代化、教育终身化都需要农民适当改变以往保守的世代相传的观念、耕种方式等,需要具备自我发展的观念,这正是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
自我发展的观念,暗含着开放、接纳新事物的态度,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成功经验等,提高自身能力水平,从而获得持续的成长2)合作观念我国的传统农业基本上是小农生产,农民以户为单位,各自耕种、收割、留存或出售,农民与农民之间很少有意识的经营性合作现代化农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工具的现代化,也带来了生产经营规模的现代化大规模的产业性农业劳作,需要农民懂得合作、善于合作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合作观念,跳出单打独斗、各自为营的传统观念束缚,寻求利益的最大化3)创新观念信息化、现代化社会中农民种地“花样”越来越多,单一化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必将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收益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创新观念,开展生产方式创新、生产技术创新、经营理念创新、工具创新等,争取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农民创业也是政府大力号召、大力支持的4)市场观念我国传统农民之间流传一句形容他们自己的话:“靠天吃饭的人”,现实也确实是这样风调雨顺则能丰收,遇到天灾则白白劳作一年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对于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来说,再也不存在被动的“靠天吃饭”将农业作为职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会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
他们追求规模生产、经营、管理,追求农业产业利润最大化,是与市场紧密联系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运作者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市场观念,将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密切联系起来,以市场为导向,能够灵活运用市场运作机制2.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素质传统农民被认为是低素质的群体,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较低,农民作为其身份,更谈不上专业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挑战,非有较高素质无以适应发展需要高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主要包括科技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1)科技文化素质首先是具备较广泛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如经济、政治、历史、地理、法律、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其次还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新型职业农民赋予农民职业属性,作为职业人必然需要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如我国农业的基本情况、土地分布及特点、主要农作物特性、绿色农业基本理论、生态农业基本理论等此外,新型职业农民具备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如农药的使用与识别、植物检疫、肥料的施用等知识2)道德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个体需要具备个人品德,作为家庭的成员要具备家庭美德,作为社会的一员需要具备基本的社会公德。
此外,任何一个职业都有职业道德,新型职业农民也不例外,具备从事农业的基本职业道德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包括对农业和土地的热爱,农业生产坚持环保生态可持续的原则,合理利用并保护土地资源,生产健康绿色的农产品,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等新型职业农民面对的是规模化、产业性经营,如果不讲职业道德,后果危害极大道德滑坡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3)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新型职业农民不再只是承担家庭温饱或小康的责任,更肩负着不断扩大的社会责任,需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市场的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的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他们要对消费者负责,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无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暴露无遗生态失衡、环境破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灾难性难题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新型职业农民在利用土地获取利润的同时,需要持有保护生态环境、使土地能够永续利用的观念努力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不仅是社会责任感的需要,也是职业道德的体现,更是为子孙后代发展的长远考虑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求其行为对他人、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4)能力素质传统农民生产主要靠体力,属于简单的劳作,不涉及能力素质问题新型职业农民面对现代化的农业产业,需要具备多种能力,主要包括合理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如时间、资金、设备、人力等;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农业变为产业,与市场紧密联系,农民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职业能力的一部分,影响着其经营效益;获取及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新型职业农民面对海量的相关信息,及时获取有效乃至关键的信息对农业产业产生重要影响;综合与系统分析的能力,如农民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及判断,对农业走势的把握等;专业技能,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如种植、养殖等相关专业技能3.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职业性从户籍的角度来看,我国实行的是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体制,分为农村户口和非农户口长期以来,人们广义地称具有农村户口的人为农民农民”的子女出生则入农村户口,即便以后不生活在农村,工作与农业生产毫无关系,如果不人为迁移户口,则依然属于“农民”这样的制度,赋予了“农民”身份一种可继承性甚至是具有强制性新型职业农民相对于传统农民一个很鲜明的特点是具有职业性也就是说,新型职业农民不再是一种伴随一生的,因为出生的不可选择性而无法选择的身份。
像教师、医生、工人一样,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种职业而存在,可以选择成为其一员,并不是生来注定的此外,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性还体现在他们需要具备如上所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享有相应的职业保障与权利甚至职业农民将会通过学习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工作稳定,收入可观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专业认知的引导、实操技能的训练、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等这也预示着其培养过程非即时性,需要长期、系统的教育与培训培养大批能推动农业转型、使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型职业农民任重而道远在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和特点后,需要进一步探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问题一)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要想培育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必须先有一支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从国家整体而言,应重视并号召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师资队伍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既有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与规定,又能根据新型职业农民教师的特殊性,给各地留有足够的空间因地制宜地建设师资队伍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农业行业标准,基于此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教师的职业标准,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教师培训制度与体系,畅通教师教育通道,鼓励大学生获得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教师资格,并为“土专家”提供理论学习的机会,使其成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