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抢占理论前沿的制高点.docx
5页抢占理论前沿的制高点——言恭达“为人而艺术”书学理想之管窥 来源: 更新时间 文/蒋力馀言恭达是集创作科研、社会活动于一身的完全意义上的著名艺术家,他以古雅英迈、雄 秀高华的独特书风奠定了在当代书坛的重镇地位在言恭达的艺术生涯中,有两个日子难 以忘怀:一个是 2010 年 11 月 12 日,联合国首届中文日活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作 为活动的主体项目,言恭达的书法展获得了极大成功,得到联合国副秘书赤坂清隆、沙祖 康等先生的高度评价另一个是 2013 年 5 月 28 日,中国政协文史馆言恭达艺术研究院经 批准成立,在政协文史馆举行隆重的聘任仪式,此院是中国政协文史馆开馆以来首次以个 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文化平台艺术要发展,理论应先行,理念的指导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正如德国美学家谢林所说:“艺术家愈充分地表现理念者或普遍者之呈现于实在者或特殊 者,其艺术作品则愈美 ” (《艺术哲学》 )真正的艺术家必须是思想家或思想者,言恭达的 成功并非偶然,他是善于思考的艺术家,其创作不仅仅是技高一筹,更多的是识高一筹, 他勇于抢占理论前沿的制高点,以明确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在他的书学体系中, “为人生而艺术”的观点至为深刻,启人心智。
就这一问题,笔者试作一番探讨 “为人生而艺术”的理论渊源“为人生而艺术”作为一种艺术主张是在 2010 年世博长卷发表访谈时正式提出来的 他在《智者不惑》一文中说:“‘观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 ,这 种人文精神是我们‘为人生而艺术’题中的应有之义” 2011 年深秋,言恭达莅临湘潭指 导工作,笔者有幸三次采访,他一再强调这一主张的重要性,之后对此做了较为具体的诠 释:“书法艺术家必须拥有一份感恩时代、敬畏传统、关注民生、关爱自然的现代人文关 怀时代呼唤书法艺术家真善美的艺术追求与文化创造,呼唤对中华民族生存状态与生活 方式的思考,将自己的艺术创作汇入人民生活体验的实践中去,以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社会所倡导的主体人文精神” 这一主张从表层来看,为言恭达长期艺术实践的深刻体会; 从深层来看,有更多的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大致可从三方面考察:旧瓶新酒,鲜明深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繁荣,书坛也出现百卉争妍的景 象,言恭达应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书家之一, “为人生而艺术”这一主张的提出,一语中的, 鲜明深刻书法创作要为“人生而艺术” ,无疑是借用“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提出的一种 文艺主张,而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准确鲜明。
艺术本来有较多相通之处,书法与文学结 缘甚深,这一提法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文学研究会将“为人生而艺术”作为一种文艺主 张,旨在反对封建的载道文学和游戏文学,反对所谓纯艺术的文学,强调文学的作用是 “社会和人生因之改善,因之进步,而造就新的社会和新的人生,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文 学是语言艺术,它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或营构典型意境为主要手段来反映现实生活,说其 为人生而艺术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白居易早就说得甚为明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 为事而作 ” (《与元九书》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 《诗经》 、汉 乐府,杜甫、白居易的诗歌,都是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屈原的《离骚》 ,李白的诗歌,虽 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但仍间接而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表达了艺术家的美学理 想但书法是寓具象于抽象的艺术,书法的思想载体虽离不开文学,但主要是用线条、意 象来遣意抒情言恭达提出书法要为人生而艺术,既强调其思想载体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 系,更强调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语言、意象来感悟时代,滋润思想,净化灵魂,提升境界俯仰古今,渊源有自书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主张,并非凭空臆造,从书法发展史 来看,历史渊源是很清楚的。
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书法也不例外任何艺术,可以 超越古人,超越自我,但不能超越时代任何艺术家的思想,只能是他所生活的社会的产物,艺术家没有选择时代的自由周俊杰说:“一个时代书法艺术达到高峰,出现许多伟 大的书法家,首先应当肯定,是因为造就了伟大书法家的时代条件已经具备,并且达到成 熟 ”魏晋玄学的出现和整个社会对书法艺术的重视,造就了王羲之等众多以韵取胜的书坛 大师;唐代以书取士的制度和相对开放的思想,使欧、虞、褚、薛、颜、柳、旭、素应运 而生;欧体的尚法,苏轼的尚意,徐渭的颠狂,王铎的抑郁勃发,郑燮的标新立异,皆是 在其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心理等种种因素的背景下形成的时代的需要和所提 供的契机,会给艺术家提供充满创造精神的良好环境,艺术家的创造也应该给时代提供更 多的精神营养,促进社会的发展其实从创作灵感而言,也是来自于时代,又反作用于时 代的艺术是艺术家主体精神的折射,主体精神的追求在大自然中得到了确证,故萧衍论 草书时说:“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蒲萄之蔓延,女萝之繁萦,泽蛟之相绞,山熊之对 争……婀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 ” (《草书状》 )至 于这种灵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那就更多了。
力矫时弊,有感而发言恭达这一观点的提出,当然也是针对当代书风有感而发的改 革开放以来,思想的开放导致观念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导致了艺术的繁荣书法作为一门 独立的艺术,书家之众多,风格之多元,组织之完善,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但是参与者众 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真正繁荣,风格之多元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圆融幽邃,事实上一些西方思 潮的影响,功利主义的盛行,审美观念的误导,书法的核心价值遭到怀疑,甚至沦为某些 人赚取名利的工具,这些现象对书法的发展起了负面的作用言恭达是热爱中华文化、有 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对当代艺术一味效仿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追求感官刺激、追 求极端的个人享受、甚至有些作品违背道德规范等现象进行了批评,2008 年 5 月,作为全 国政协委员的言恭达,在全国“”上大声疾呼:“‘现代艺术’请勿恶搞中国形象, ” 这一提案得到了部分委员的支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论及当今书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言恭达强调中国书法应有尊严,应有高贵,书坛需要秩序,需要安静,需要站在人类文化 学的高度观照中国书法 “为人生而艺术”这一主张的提出,对力矫书坛浮躁、浮滑、浮面 的不良风气,积极意义是巨大的 “为人生而艺术”的思想内涵言恭达倡言“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主张,内涵丰富,有历史的渊源,但更多的是来自 他长期艺术实践的深刻体会,可进一步说明这一主张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注重载体,折射时代书法是线条艺术,但思想载体是其抒情内核,至少是触发情感的 联想点,将书法的意象与思想载体分离是不可思议的,艺术的高境永远应是内容与形式的 完美统一,着一丝尘土便非佳品书法虽与音乐相近,带有纯艺术的特征,但毕竟不等同 于音乐,音乐通过旋律、乐象构成乐曲,能独立地抒情遣意,其实,音乐的曲调本身就是 一种特殊的语言,任何乐曲的创作仍以一定的内容、情感相连属,并非旋律、乐象的简单 组合言恭达认为,真正的书法大家至少应该是文字学家、文学修养较深的诗联家关于 书法载体的问题,言恭达认为要特别强调时代感,当代人写当代事现在许多书家大多注 重形式,内容往往随意地抄录唐诗宋词,这样很难体现书家的个性和书品的时代感言恭 达的载体多写自作诗他的诗格高调远,清新雅致,试读其二章:“借得春潮千翼竞,和 风骀荡策纶商中枢盛会纾民瘼,化作丹青入锦章 ” (《时代抒情》之三)春潮汹涌,千 帆竞翼,和风骀荡,国运昌隆,诗人与万众欢欣鼓舞,共写锦绣之华章,为中华之崛起而 纵情高歌诗作语言清丽,意境圆融 “正是山花烂熳时,神州共庆党恩慈风华六秩精诚 在,我挽彩虹写国姿 ” (《时代抒情》之五)诗人热爱国家和民族,值此建国六十周年之 际,感慨系之,观山花而思历史,挽彩虹而写国姿,想象奇妙,意境瑰丽。
言恭达善养浩 然之气,喜欢用长卷记录历史风云,抒发时代豪情,打造时代经典从 2008 年为北京奥运 会创作《我的中国心》 ,2010 年为上海世博会创作《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一直到 2011 年,他创作了《世纪脊梁——言恭达书推动百年中国历史进程人物诗抄》 ,2012 年出席伦敦奥 运创作大草长卷《顾拜旦·体育颂》 ,染翰寄情,大气磅礴,格高韵长,意象瑰奇,用书法 形式留下我们时代的文化遗存言恭达还试将白话语体引入书法创作,创下了当今用白话 语体书写世界和社会重大题材大草长卷之先河艺术反映生活往往是高度的典型化,小说、 戏剧是塑造典型人物,诗歌是营造典型意境,这些“典型”往往是情感载体的饱和状态, 是其旨远、其辞微的物化形式要将非文学的白话语体材料转化成抒情载体极为艰难,一 般说来须经两个过程:一是将理性载体转化为诗性载体,从浅易中寻觅幽邃,从平淡中寻 觅瑰丽,简而言之,必须将这些理性的材料从意识中转化为诗,然后才有可能进入艺术创 作另一个是必须通过精湛的功力、突发的灵感将创作主体在特定时空中对社会人生的感 悟和美学理想、诗性情愫灌注于书品之中,这样胸中之竹才可能化为手中之竹,可见采用 白话语体的非文学载体进行创作,其难度远远超过用文言写成的文学载体,因为这包括语 言的转换,情感的开掘,理性的诗化。
言恭达因其极佳的综合素质具备了举重若轻的转化 能力,故能创作出如龙蛇飞动、古藤缠绕、碧波浩渺的艺术杰作继承传统,创新技法艺术的高境来自技法的精湛,拥有批导入窾、运斤成风的技法, 才谈得上艺术的取境,艺术的创新言恭达说:“凡是现代中国书画艺坛上能经受历史检 验而为人们所公认的大师们,无一不是突破前人笔墨而另探新路、再创新格的艺术家 ”言 恭达强调书法为人生而艺术,特别强调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在继承的前提下搞创新,尤其 是技法的创新言恭达五体俱能,他的学书,从真楷入,穷研篆籀,而肆力于行草没有 篆籀的精湛功力,要在行草上有大的突破犹痴人之说梦也傅山说:“不知篆籀从来,而 讲字学书法,皆寐也 ”他的书学论文《篆学探真》对篆书的渊源、结体、用笔、墨法、意 境多有极为深刻的论述他追求篆书的拙、清、厚、大的艺术境界,力求“北势”与南韵 的有机统一言恭达在大篆这一古老的书法领域开拓出了自己的疆域,他的写意《散氏盘》 笔墨淋漓,以涨墨强化线条的张力和金石气表现,同时在结构上又融入强烈的主体意识, 在视觉造型中传递出时代的审美趣尚他的隶书以《好大王碑》为基,广取博采,强化篆 书笔意,在保持汉碑朴茂雄强的气势下,又强化引入静穆之气,以闲逸的笔路和江左风尚 传递碑版之雄强气质,清格独标,新人耳目。
他的草书以甲金籀篆为根本,以中锋用笔使 其线条厚实、凝重,偶用侧锋取妍,得飘逸之姿他的大草技法承接张芝、小王、张旭、 怀素、黄庭坚硬毫中锋用笔而来,更独创以长锋羊毫的裹锋用笔之法,将古人的中锋用笔 之法运用于生纸、长锋羊毫等不同工具之中,裹毫挥运,纤毫必究,其点画、线条,厚重 如高峰坠石,坚不可移,飘逸似翔龙在天,仪态万千言恭达是用墨的高手,他对古人 “字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等观点的理解极深,对墨分五彩之 说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润可取妍,渴能取险,白知守黑言恭达也 是卓有成就的画家,书法与绘画有相通之处,他将绘画技法引入书法,收效甚佳言恭达 受林散之墨法理论的影响甚深,林散之师从黄宾虹,其草书运用淡墨渴笔法是相当成功的 所谓“淡墨渴笔法”即淡墨与枯墨之间过渡自然没有明显痕迹,饶有虚灵古淡之趣,使内 涵丰富充实,意境博大幽深周星莲说:“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 书,而书无不神 ” (《临池管见》 )言恭达把中国绘画中的蘸墨法、渴笔法引入书法,墨分 五彩:浓、淡、润、渴、白,尤重渴、白,在无墨处求墨,无色处求色,在一片虚灵之中 求书家对生命意义、社会人生之感悟,强化了书品的意境美。
服务大众,艺术尚雅言恭达为孔门十哲之一言偃先生八十四代孙,是以儒学立身的艺 术家,胸怀兼济之志,认为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应继承本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自己的辛勤 劳动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