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troop效应探究综述.doc
7页关于Stroop效应探究综述摘要:Stroop效应又称色词干扰效应,自Stroop提出该 效应以来一直深受心理学家关注本文通过回溯前人的相关 研究,从Stroop效应的起源入手,从不同群体,不同刺激 材料以及材料呈现方式等方面入手,系统阐述前人对Stroop 效应的相关研究,并展望研究前景关键字:Stroop效应;Stroop范式;群体差异;材料 差异自1935年Stroop详细阐述之后,Stroop效应一直被心 理学家所关注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之后,有关 Stroop效应的研究更是大量涌现目前,Stroop效应已经 被广泛应用于交叉学科的相关研究中,这些研究领域不断被 扩大并且获得了非凡的成果毫无疑问,探讨Stroop效应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有助于我们充分理解注意的 机制以及注意在人类认知中的地位,为我们研究基础的认知 心理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Stroop效应是一个神祕的难题, 有待于心理学家们揭开它的面纱以便更好的利用它探索心 理学的奥秘1、Stroop效应之起源Stroop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ey Stroop 于1935年发现其渊源可追溯到实验心理学初创时期 Cattell (1896)的研究。
在Wandt的指导下,Cattell曾探 讨人们命名物体或物体特性(包括颜色)的时间和命名物体 名称的时间Cattell发现,读词(命名物体名称)的时间 比命名物体或物体特性(包括颜色)的时间要少得多如今 为人们所熟知的任务是Stroop (1935)对前人的思想和实验 程序创造性综合的结果他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关于注意与干扰的文章,他采用各种不同颜色书写的文字作 为刺激,要求被试对颜色单词的书写颜色进行命名实验结 果显示:书写文字的颜色与单词这两个刺激维度不一致时 (“红”字用绿色墨水书写),与字色一致的条件相比 (“红”字用红色墨水书写),命名的反应时间更长它反 映了词义加工对颜色加工的干扰,并且这种干扰是不受意识 控制的这种现象被称为Stroop效应[1]后来,他把字词 和物体(颜色)两个刺激维度合二为一,创造出一种喜剧性 的反应冲突情景当要求被试命名单词的颜色时,被试的反 应时会受到单词意义影响不一致条件(如红色的“绿”字) 下的反应时会比控制条件(如红色的“海”字)下的反应时 长,这种现象通常称之为Stroop干扰效应;而一致条件(如 红色的“红”字)下的反应时会比控制条件下的反应时短, 这种现象通常称之为Stroop促进效应[2]。
60年代以后,随 着信息加工观点的出现并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主流,Stroop的 工作被重新发现•这方而的研究便迅速开展起来,至今依然 保持着长盛不衰的势头,没有丝毫减退的迹象据统计,自 1935年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发表的有关论文达700多篇之 多,这在心理学上是极其罕见的[3]2、Stroop效应的相关研究2.1被试群体的差异关于Stroop效应的研究大多采用普通的大学生为被试, 但是有些研究者就Stroop效应的年龄差异进行了研究林 仲贤[4]等人研究发现Stroop效应无论在儿童、中青年及老 年人中均是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中青年人的色一词干扰效 应比起儿童及老年人低,老年人与儿童都存在着比中青年人 更明显的Stroop效应此外,一些研究者结合所学专业对 Stroop效应进行了研究,王金良[5]发现成瘾者对成瘾相关 刺激词的颜色命名时间要长于对中性刺激词的颜色命名时 间这种由物质成瘾相关刺激所引发的注意偏向就是物质成 瘾Stroop效应孙时进[6]将催眠这一因素加入研究中发现 也发现在提供注意策略暗示指导语时,无论是高催眠感受性 被试,还是低催眠感受性被试在清醒状态下的Stroop干扰 效应都无明显降低,催眠将非常显著地降低高催眠感受性被 试的Stroop干扰效应,高催眠感受性被试与低催眠感受性 被试在清醒状态下的Stroop干扰效应没有显著差异,而在 催眠状态下两者差异达非常显著水平。
2. 2刺激材料的差异Stroop范式研究的材料一般是冲突的词意和颜色,而 Kahneman和Chajzyk则在这个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他们发 现在色词分离的Stroop效应范式中,若增加一个与颜色无 关的中性词作为分心刺激,Stroop效应将被大大减弱,他们 把这种现象称之为“Stroop稀释效应” [7],自此之后的 Stroop范式一般都会加入中性的无关词来进行研究此外, 由于跨文化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双语Stroop干扰效 应的研究也逐渐成熟刘海程[8]所做的研究中发现汉字、 拼音、英文在Stroop任务中的干扰效应依次降低组块之 间的比较表明随着刺激的重复呈现,汉字、拼音、英文的 Stroop干扰效应都逐渐变小且趋于相同张庆林[9]的研究 中也出现了同样的结果:两种文字材料都存在反应时的 Stroop干扰效应,汉字的干扰效应明显强于英文随着心理 学本土化的要求,贾德梅和李洪玉就维吾尔文字与汉字 Stroop效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Stroop效应的干扰 量与促进量是不对称的,汉字材料比维吾尔文字材料具有显 著较强的干扰效应而为了排除词义熟悉度对被试的影响, 钟毅平[10]来考验汉字部件的Stroop效应:由“红”、“黄”两字不同部件所构成的假字分别影响对红、黄颜色的 命名并且不同位置的部件所构成的假字,其产生的Stroop 效应也不同。
2. 3呈现方式和呈现时间的差异一般Stroop效应相关研究以视觉出现为主要方式,但 是其要求的任务可多样,在实验中,被试被要求大声读出 汉字的颜色,除了获得经典的Stroop促进效应之外,结果 还发现:当汉字颜色对应的读音与汉字读音一致(如红色的 “洪”字)时,被试的反应会显著加快[111 o在改变刺激呈 现到做出反应的时间后,其Stroop效应也相应发生改变, 当S0A较短时(小于500ms), Stroop启动效应明显;当S0A 过长时(大于1000ms), Stroop启动效应消失 2. 4Stroop效应在其他领域的研究研究者不仅深入研究Stroop效应的种种现象,并且将 Stroop现象作为一种工具运用于其他领域之中张明[12] 等人将I0R范式与Stroop任务相结合,试图从探讨I0R与 Stroop以护干扰效应之间的关系来推侧AAN和PAN之间的关 系以及I0R与注意之间的关系而周仁来[13]则运用Stroop 来研究阈上与阈下知觉启动之间的差异而目前Stroop效 应已经不再仅仅仅限于对认知方面的研究,而是发展到更加 变化莫测的情绪领域,而情绪的Stroop范式就应运而生了 o3、小结Stroop效应最初是为了研究干扰的发展而制定的一种 实验。
之后已经发展为研究注意的自动化加工的范式之一 目前许多心理学家用这种作业研究阅读的自动化,证明词形 能自动迅速地激活词的结点或词的产生器,因而对颜色命名 产生干扰Stroop效应自发现以来,不论在认知心理学还是 神经心理学领域都受到了非常广泛的研究,其研究领域不断 拓展,由最初的注意、认知和语言等基础学科发展到情绪、 记忆、脑神经科学等领域,近年来还将Stroop效应的研究 扩展到应用层面[参考文献][1] 刘建科.词语和图片的情绪Stroop效应研究.湖南师 范大学.2008.[2] 李万龙.青海省某高校大学生STROOP效应分析研究. 青海师范大学.2009.[3] 王才康.Stroop其人和Stroop效应.心理科学, 1994.17 (4): 232〜236.[4] 林仲贤.色一词干扰效应的年龄差异实验研究中国 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75-79.[5] 王金良.物质成瘾Stroop效应研究进展.中国临床 心理学杂志,2007. 15 (6): 656〜658.[6] 孙时进.注意策略指导语对催眠和清醒状态下的 Stroop效应的影响.心理科学,1994: 17 (5): 87〜90.[7] 徐琳.Stroop稀释效应的研究及其理论解释.心理 科学,2007. 30 ( 5): 1269〜1270.[8] 刘海程.汉字、拼音、英文Stroop干扰效应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2007, 30 ( 2): 365〜368.[9] 陈小异•中英文Stroop干扰效应的脑机制•心理科 学,2007. 30 ( 3): 529〜534.[10] 钟毅平.假字的Stroop效应:汉字部件对颜色命名 的影响•心理科学,2007. 30 ( 6): 1295〜1298・[11] 郭桃梅•语音的自动激活及其在汉字语义通达中的 作用•心理学探新,2004. 24 (1): 31-33・[12] 张明.前后注意网络的关系一返回抑制和Stroop干 扰效应•心理科学,2003. 26 (4)[13] 周仁来•阈上与阈下知觉启动之间的差异:来自 Stroop效应的证据•心理科学,2004. 27 (3) 567-560.(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系,江西 南 昌 330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