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监测成果报告编制提纲、设计编制提纲和格式要求.docx
9页附 录 A (资料性)工程监测成果报告编制提纲A.1 工程监测月报提纲1 前言监测对象、主要监测方法、任务要求与完成情况、预警相关事件说明2 监测工作概况包括监测工作组织、监测设备设施现状与性能、宏观地质巡查情况、数据处理说明、监测工作质量及影响因素、完成工作量、存在问题3 监测成果各类监测要素数据图表4 监测分析结合监测成果和宏观地质巡查结果,通过单点分析、剖面分析及综合分析,说明致灾体及修复工程等变形动态、应力状态和影响因素,分析变形发展趋势,判定监测对象稳定状况5 监测结论与建议6 附件包括监测系统平面布置图、监测工作一览表、监测数据成果图表等A.2 工程监测年报提纲1 前言任务来源、任务要求及完成情况、预警相关事件说明2 监测工作概况自然地理及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概况、监测工作评述、监测设备设施现状与性能、群测群防监测(若存在)、宏观地质巡查情况、数据处理说明、监测工作质量及影响因素、完成工作量、存在问题3 监测对象概况及监测成果分析地理位置、规模、主要危害及防治措施;监测对象基本特征;监测网点布设及监测内容;监测要素过程曲线图;结合监测成果和宏观地质巡查结果,通过单点分析、剖面分析及综合分析,说明监测对象变形动态、应力状态和影响因素,分析变形发展趋势,判定监测对象稳定性状况。
4 监测结论5 监测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6 附件包括监测系统平面布置图、监测系统剖面布置图、监测工作一览表、监测数据成果图表等A.3 工程监测专报提纲1 前言任务来源、专报事由(如应急调查、预警等)等2 监测对象概况地理位置、规模及主要危害,监测对象基本特征,监测对象变形概述等3 监测分析监测成果(全部或部分监测要素过程曲线图)、监测分析、稳定性评价4 结论与建议A.4 监测成果总结报告提纲1 前言任务来源、工作时间、地理位置、工作范围、行政区划、工程基本情况、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概况、交通条件、完成监测工作量(与监测设计对比)、主要成果及质量综述2 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2.1 生态环境现状2.2 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及特征3 监测内容、方法、精度和监测网点3.1 监测目的任务3.2 监测网点布设原则3.3 监测对象、监测要素、监测级别、3.4 监测点密度、监测频率3.5 监测方法、预警值3.6 监测网点布设4 监测技术方法与成果分析4.1 监测方法4.2 监测仪器设备及人员构成4.3 监测数据采集、记录、预处理、存储4.4 监测成果的汇总、统计、分析4.5 完成工作量(与监测工程设计对比)5 工程监测成果评价说明工程监测成果评价采用的方法、评价结果,与工程实施前的对应情况,判定评价的准确程度;说明监测对象变化趋势的预测方法,预测结果,分析可靠程度,出现偏差可能的影响因索。
5.1 矿山生态环境及修复工程稳定性评价(变形特征、稳定性及分区)评价5.2 矿山生态环境发展趋势预测评价(变化范围、变化量、变化时间等)6 结论与建议分析监测对象,说明矿山生态环境及修复工程监测、评价、预测结果;提出矿山生态环境及修复工程保护建议和措施措施应具体、有针对性,建议明确、有可操作性7 附图、附表7.1 附图7.1.1 工程监测成果平面图比例尺应不小于1∶1000,地质要素应包括地貌、主要地质构造、地质界线、修复工程内容及位置等,图件要素包括监测对象及编号、监测网(剖面、点)编号、基准点及工作站点位置及编号、监测项目(要素)等说明监测对象、监测要素、监测时间、监测频率、监测结论等7.1.2 监测系统剖面图7.1.3 监测工程施工大样及监测点埋设构造图7.1.4 监测要素变形过程线图主要图件包括:a) 绝对位移监测应编制水平位移、垂向位移矢量图及累计水平位移、垂向位移矢量图,上述二种位移量迭加后的综合性分析图,位移(某一监测点或多测点水平位移、垂向位移等)历时曲线图相对位移监测编制相对位移分布图、相对位移历时曲线图等b) 地面倾斜监测应编制地面倾斜分布图、倾斜历时曲线图;地下倾斜监测编制地下位移与深度关系曲线图、变化值与深度关系曲线图及位移历时曲线图等。
c) 地声等物理量监测应编制地声总量与地应力、地温等历时曲线图和分布图等d) 地表水、地下水监测应编制水位、流量历时曲线图,土体含水率历时曲线图,孔隙水压力历时曲线图,泉水流量历时曲线图等e) 气象监测应编制降水历时曲线图、气温历时曲线图、蒸发量历时曲线图、不同雨强等值线图等f) 为进行相关分析,还应编制如下图件:变形位移量(包括相对和绝对)与降水量变化关系曲线图、变形位移量与地下水位变化关系曲线图、倾斜位移量(包括地表和地下)与降水量变化关系曲线图、倾斜位移量与地下水位变化关系曲线图;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区与地下水位、土体含水率、降水量变化关系曲线图,泉水流量与降水量变化关系曲线图,地表水水位、流量与降水量变化关系曲线图等7.1.5 矿山生态环境评价图(按监测对象单独成图)在监测成果平面图基础上对监测对象进行稳定性评价7.1.6 矿山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分析图(按监测对象单独成图)在矿山生态环境评价图的基础上对监测对象分布、变化量、活动时间等进行预测7.2 附表7.2.1 监测点施工验收记录表7.2.2 监测数据记录表7.2.3 监测数据汇总表7.2.4 监测基准点稳定性检验成果7.2.5 监测质量检查验收评定表等。
附 录 B (资料性)工程设计编制提纲和格式要求B.1 工程设计编制提纲1 前言1.1 项目背景及来源1.2 矿山(工程)基本情况1.3 工程设计编制工作概况2 工程概况2.1 自然地理概况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2.1.2 气象水文2.1.3 地形地貌2.1.4 植被条件2.1.5 土壤及土地利用2.2 地质概况2.2.1 地层岩性2.2.2 地质构造2.3 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2.3.1 水文地质条件2.3.2 工程地质条件2.4 施工条件2.4.1 交通2.4.2 水源2.4.3 动力2.4.4 材料2.4.5 场地3 矿山生态环境3.1 矿山生态环境现状3.1.1 边坡生态环境现状3.1.2 废弃地生态环境现状3.1.3 塌陷地生态环境现状3.2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3.2.1 地质灾害及其隐患3.2.2 地下含水层破坏3.2.3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3.2.4 土地资源占用及损毁3.2.5 生物生境破坏3.2.6 水土污染3.3 稳定性分析与评价4 设计原则、依据和目标任务4.1 设计原则4.2 设计依据4.3 目标任务5 修复范围及分区5.1 修复工程范围5.2 工程设计分区6 工程设计6.1 边坡修复工程设计6.1.1 边坡防护6.1.2 边坡截排水6.1.3 边坡植被恢复6.2 采空塌陷修复工程设计6.3 废弃地修复工程设计6.3.1 废弃地地形整治6.3.2 废弃地土地复垦6.3.3 废弃地植被恢复6.4 附属工程设计7 工程安全7.1 总体要求7.2 分部分项工程安全8 环境保护8.1 总体要求8.2 生态环境保护8.3 噪声污染防治8.4 振动污染防治8.5 水土污染防治8.6 大气污染防治8.7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9 工程监测9.1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9.1.1 工作部署原则9.1.2 监测对象、监测要素、监测级别、监测精度、监测预警值。
9.1.3 监测技术要求9.2 监测系统建设、运行与维护9.2.1 监测设施施工、安装9.2.2 监测仪器及技术指标9.2.3 监测系统运行与维护9.3 监测工作量及预算10 工程维护与植被养护10.1 养护浇灌系统10.2 工程维护10.3 植被养护11 工期12 工程量与工程预算12.1 工程量12.2 工程预算13 修复成果分析与评价13.1 最终境界要素13.2 稳定性评价13.3 预期效益分析13.3.1 生态效益13.3.2 社会效益13.3.3 经济效益14 结论与建议14.1 工程来源14.2 工程总体目标14.3 工程设计综述14.4 工程量及预算14.5 工作部署与工期14.6 预期成果综述14.7 存在问题和建议15 附表附表1:修复区及各分区边界控制点坐标、高程汇总表附表2:工程量计算统计(图)表(含土石方工程量计算图)16 附图附图1: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图附图2: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设计平面图(含工程监测设计图)附图3: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最终境界图附图4: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最终效果图17 附件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报告(含地质灾害勘查报告)及相关资料B.2 设计文本封面与扉页格式及装订顺序B.2.1 封面格式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二号黑体,居中)建设单位(小三号黑体,居中)设计单位(小三号黑体,居中)二○年月(小三号黑体,居中)B.2.2 扉页格式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二号黑体,居中)项目负责:(三号仿宋,缩进4字符,左边对齐)设计编制: 审 核:总工程师:法人代表:建设单位(小三号黑体,居中)设计单位(小三号黑体,居中。
加盖编制单位公章)二○年月(小三号黑体,居中)B.2.3 装订顺序1 封面2 扉页3 资质证书4 专家审查意见及专家签字表5 目录6 正文(宋体小四,1.5倍行间距)7 附表8 附图9 附件(可另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