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技术操作及护理.docx
10页传统中医技术操作及护理传统中医技术(疗法)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独特的操作方法和疗效其 包括针刺法,艾灸法,拔罐法,推拿按摩法,刮痣法和中药外用法等这些技术操作具有器 械简单,易于掌握,操作方便,适应范围广泛,见效快,创伤小,平安等优点,随着护理医 学模式的转变,护士角色及职责范畴都发生了变化,康复,保健及疾病预防等已成为护理工 作的重要组成局部所以,中医传统疗法必然成为中医护理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但是由于 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其方法主要用于急危症抢救和康复保健等护理,除此之外均应在医嘱下 进行操作第一节针刺法与护理针刺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各种针具,采用一定手法,刺激人体腌穴,通过腌穴激发经络 之气,调整脏呻功能,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驱邪,从而到达防病治病的 目的针刺法有亳针刺法,电针刺法,皮肤针法,水针法和耳针法等一,亳针刺法(-)适应范围亳针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具大凡能刺灸的腌穴,均可使用亳针进行针刺二)禁忌症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的部位3,高度水肿及有出血倾向患者4,小儿囱门未闭时,头顶腌穴不宜针刺5,孕妇的下腹、腰舐部及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通筋活络的脸穴,禁止施针。
三)操作前准备1.操作者准备①操作前再次核对医嘱,了解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当前主要病症、发病部位及相关因 素;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疾病及针刺的认识;病人的身体状况及针刺局部皮肤有无 感染等②消毒:操作者的双手应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待水蒸发干后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 2.物品的准备①选择针具:在针刺之前,必须选择针身挺直、坚韧而富有弹性的针具凡针身有金秀痕,针 尖不正、有钩、过钝者不宜使用应以针尖正直、尖而不锐、圆而不钝、端直无钩者为佳 ②针的消毒:常用消毒方法有高压蒸汽灭菌、煮沸消毒或75%酒精浸泡消毒有条件时最 好使用一次性亳针,以防止交叉感染③用物:治疗盘内放2%碘酒、75%酒精、棉签、无菌亳针盒(内备各种亳针)、干棉球、 纱布、镜子及清洁弯盘3 .病人准备①体位的选择:一般而言,选择体位应以医者能正确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适,便于留针为 原那么对于体弱或精神过度紧张者,应取卧位,以防病人出现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 意外的发生一般情况下胸腹部、面部腌穴应取俯卧位;侧身穴位应取侧卧位②皮肤消毒:在需要针刺的腌穴部位一般用75%酒精擦拭消毒,也可用2%碘酒消毒后用 75 %酒精脱碘或直接用碘伏消毒。
4 .环境准备病室或治疗室应清洁、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防止对流风,必要时备屏风四)亳针刺法:1.进针法适应于初学者,但应注意蘸酒精不可太多,以免流下烫伤皮肤五)护理及考前须知1 .拔罐时应采取合理的体位,选择肌肉较丰富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 宜拔罐(因其不能吸附)2 .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大小合适的火罐,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3 .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及皮肤颜色,防止烫伤4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 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切勿强拉,以防拉伤皮肤5 .留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6 .如局部出现水疱,小水疱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消毒后用注射器吸 出液体,覆盖无菌敷料7 .使用后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刮痴法与护理刮瘩法是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板、硬币、竹块、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 位反目刮动,使局部皮卜.出现癌斑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具有疏通理、 开泄毛窍的作用,使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进全身气血流畅,驱邪外出,从而到达治疗疾病 的目的一)适应范围过去主要用于痛证,现在应用范围较广。
如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的高热、头痛、恶 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二)禁忌症体质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或皮肤病变处等三)操作前准备1 .物品准备①刮具的检查与消毒: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刮具在使用前 后均应消毒②用物:治疗盘、刮具、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植物油或药液)、擦纸巾等,必要时备 浴巾、屏风2 .患者准备同艾条灸3 .环境准备同艾条灸(四)操作方法1 .常用刮痴部位 主要在脊柱两侧、背部及颈部、前胸、四肢等2 .刮筋方法 先暴露患者的刮痴部位,施术者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体表部 位,由上向下或由内向外顺刮,刮时要向单一方向,不得来回刮,力量要柔和均匀,刮至干 涩时,再蘸再挂,一般每一部位刮10—20次,以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为度五)护理及考前须知1 .室内空气流通,忌对流风,防止外感风寒,加重病情室温过低时采取保温措施2 .操作前要再次核对医嘱,做好解释,以取得病人的配合并协助病人取适宜的体位, 暴露刮癌部位3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并时时蘸植物油或清水保持肌肤润滑,不能干刮,以免损伤皮肤4 .刮痴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整力度如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 皮肤损伤等,应立即停刮,并通知医师及配合处理。
5 .刮病后指导患者卧床休息10—20分钟,及时饮250nli温开水或热果汁,饮食宜清淡, 禁忌生冷油腻之食品①指切进针法:又称为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拇、食二指的 中间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②夹持进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 固定在所刺入腌穴皮肤外表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腌穴此法适用于肌肉饱满部位 及长针的进针③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 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腌穴,如腹部的腕穴④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 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腌穴,如印堂穴2 .进针角度和深度①角度:是指进针时针刺部位皮肤外表形成的夹角,主要依喻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和治疗 要求而定一般分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种1)直刺:指针身与皮肤外表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局部脸穴,尤其是肌肉 丰厚部位的月俞穴2)斜刺:指针身与皮肤外表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 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腌穴。
3)平刺:即横刺,指针身与皮肤外表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腌穴, 如头部的腌穴②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脸穴部位的深浅程度,一般可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所刺部位 而定,以既有针感乂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那么3 .行针与得气①行针:又名运针,是指进针后为了使机体产生针刺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1)提插法:当针刺入腌穴至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至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的上下、进 退的操作方法2)捻转法:当针刺入穴位至一定深度后,将针身进行反复来回捻转的方法提插法和捻转法在临床上即可单独应用,也可配合应用幅度大,频率快,到达的刺激 感就大,反之那么小②得气:又称“针感”,是指针刺入腌穴后,针刺部位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和向远 处传导,或操作者针下有沉紧感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的效 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③补泻手法I)补发:指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按揉针孔多用 于虚症2)泄法:指进针快而较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时不按 揉针孔多用于实证3)平补平沟法:指进针深浅适中,进针后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 出针用力均匀。
适用于一般疾病的患者④留针与出针I)留针:是指针留置在H俞穴内,加强针刺持续作用一般留针时间为10—20分钟期间可 行针1一2次,以加强针感对于特殊病证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并间歇予以行针,保 持一定刺激量,增强疗效2)出针(起针):出针时,先用左手拇、食指夹持消毒干棉球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轻 微捻针,缓缓退至皮下,再迅速拔出,切不可强行拔出,否那么会造成出血或痛感出针 后要核对脸穴和针数,以防遗漏五)护理及考前须知1 .操作前检查物品是否备齐,对针具作仔细检查,有硬弯、锈蚀、带钩等不符合要求 的针具,应剔出不用并再一次核对医嘱2 .针刺前要及时向病人做好病人解释工作,说明针刺过程的感受和注意要点,以消除 其紧张恐惧情绪,同时取得病人的配合3 .根据病情协助病人取合适体位,即使患者感觉舒适,又便于操作并应注意防寒保 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4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到取穴准确,正确运用进针方法,掌握好进针角度和深度, 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针1/4,以防折针5 .胸胁、背部的腌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或引发气胸6 .年老体弱的患者,手法宜轻7 .针刺操作过程中应紧密观察患者的神清,随时询问患者感觉,假设病人出现晕针等反 应是,应立即停止针刺,并通知医生行紧急处理。
8 .起针后要核对针刺脸穴及针数,以免针遗留在患者身上并要协助病人穿好,安排 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并做好记录9 .使用过的针具,应灭菌消毒后再进行检查和修理,然后再次消毒灭菌备用六)针刺意外的护理与预防1.晕针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吐,甚或晕厥,称 为晕针①原因1)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由于惧怕针刺,精神过度紧张2)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重病出愈或手法过重,强烈刺激3)体位不适或气温闷热,诊室内空气不流通等② 临床表现: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精神倦怠,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 短,汗出肢冷,恶心呕吐,重者那么出现神志昏迷,口唇青紫,二便失禁,血压下降, 脉沉微等症③护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迅速起出,协助病人取头低平卧位,松开衣带,注 意保暖,轻者鼓励病人饮热开水或糖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指掐或针刺人 中、足三里、内关等穴,也可灸百会、气海等苏醒后取头低平卧位,休息片刻即 可恢复假设仍不省人事,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抢救④预防措施1)对初次接受针刺及体质虚弱者,要做好解糕工作,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尽量为病 人取既舒适又能持久的体位初次针刺者,应尽量采用卧位,针刺胸穴宜少,手法 宜轻。
对饥饿疲劳患者应嘱其适量进食水,或休息片刻后再进行针刺2)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汗出等,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3)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2 .血肿 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继而引起肿痛,称为血肿①原因1)针刺时刺破小血管,或针尖弯曲带钩碰伤血管所引起2)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针刺后易发生血肿②临床表现: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那么皮肤呈现青紫色③护理1)微量的皮下出血引起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2)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且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以促进局部淤血消散吸收3)刺伤腹腔内小血管引起腹痛者,休息数天即可痊愈,但应严密观察病情及血压变化 假设误伤大血管引起严重出血导致的休克,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④预防措施1)针刺前仔细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要求的针应剔除不用2)熟悉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3)出针时立即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3 .弯针 进针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称为弯针①原因1)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使针尖触到坚硬组织将针折弯2)针刺或留针时患者移动体位,或针柄受到意外碰撞、压迫等,造成弯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