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氮”在地下水-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及原位修复技术研究概述.pdf
4页第38卷第3期 地下水 2016年5月 根离子为电子供体,氧气为电子受体,在亚硝酸氧化还原酶 的催化下将NO 一氧化至NO 一,无明显的中间产物产生 1.3反硝化过程 反硝化过程是NO 一和NO 一在低氧或无氧的条件下被 反硝化菌还原为气态氮(N 、N:O)的过程,是氮在包气带中 循环的最后环节,也是地下水中氮去除的关键过程 反 硝化过程是一个链式过程,存在众多的中间过程,包括四个 步骤:NO 一一N0 一一NO—N 一N O,虽然N:是此反应链的 稳定终点,但如果反应条件发生改变,硝化反应可在任何一 个中间过程终止反硝化细菌几乎均为兼性厌氧菌,在有氧 存在的条件下,利用氧气进行呼吸,无分子氧时,则以硝酸根 或亚硝酸根作为电子受体,利用离子中的氧进行呼吸因 此,反硝化菌在缺/厌氧环境中普遍存在(Beauchamp ),在 营养物质存在的情况下,不仅在地表和包气带中,在相当深 度的地下含水层中也可轻易发生反硝化反应,已有研究表明 砂质粘土中反硝化反应深度可以达到289 mⅢ ,石灰岩中可 以达到185 m ,花岗岩中可以达到450 m 1.4其他过程 除上述矿化、硝化、反硝化过程外,氮在包气带一地下水 中的循环还涉及同化过程、吸附过程、厌氧氨氧化等过程。
同化作用也称之为固氮作用,是指微生物或者植物将NH 、 NO,一、NO:一和气态氮吸收转化为有机氮的过程铵吸附过 程被发现在氮污染严重的区域普遍存在,主要是NH 被土 壤矿物表面吸附固定的过程研究表明 ,厌氧氨氧化过 程存在于地下水环境,能够使氨氮在厌氧条件下以NO 一为 电子受体直接反应生成氮气的过程,这一过程发生需要两个 条件:一是氨氮、亚硝酸盐氮同时存在,二是缺氧环境 2 “三氮”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当前对“三氮”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 究方面,通过实验室方法研究“三氮”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 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地下水中“三氮”迁移转化规律不仅 与污染输入有关,还与其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研究区域 的土壤岩性、土壤水分、有机质含量、粒径分布、透气性、土壤 pH值、土壤温度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三氮”的迁 移转化 W.Lchoa 在耕作区的研究表明,土壤施用有机肥时土 壤中氮硝化作用比施用无机肥要高的多,同时得出结论,豆 类种植区土壤中的硝化过程相对较为活跃梁静等 为掌 握铵态氮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利用浸提试验研究不 同粒径砂土中吸附的铵态氮赋存形态,得出了砂土中铵氮的 存在形态与土壤矿物组成和铵氮的初始浓度密切相关。
梁 秀娟等 通过对吉林市1988~2004年地下水水化学资料 进行分析,认为地下水中“三氮”的分布、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与其来源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地下水中“三氮”含量的增加是 土壤和地表水中污染源的增加与补给地下水的渗流共同作 用的结果,污染源类型、地表水污染、水土流失、水文地质条 件、地下水中Fe 含量对“三氮”迁移转化及其空间分布都 有一定的影响MahendraPPa 等发现,美国北部的土壤硝 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0℃和25℃,而南部的土壤则为35℃ Malhi和McGill 研究指出,对于加拿大Albeaa的3种土壤 来说,硝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0%,在3O℃时硝化作用完全 停止,表明不同温度带土壤中的硝化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Linn和Doran 发现当土壤水饱和率为60%时厌氧微生物 过程最活跃,超过80%时厌氧过程变得更为显著,如反硝化 作用Breuer 等发现,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总硝化速率明 显的降低,说明硝化速率受水分含量的影响显著Weier_2 等研究了土壤含水孔隙率对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wF— Ps数值增高土壤的反硝化速率显著增大,当WFPS从60%增 加到90%时砂土和壤土的对照处理的反硝化速率分别增加 了6倍和14倍。
Smith_2 利用土壤中的碳氮比(C:N)来估 算氮的总储量,在迁移转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土壤颗粒 中粘粒含量的增加,土层净化容量也得到了增强,土壤反硝 化速率增强阮晓红等 叫通过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氮在 包气带不同土质层中饱水条件下迁移转化的特征,结果表 明,氮对地下水的污染因子是硝酸根,包气带土质是影响氮 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迁移转化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随着土壤颗粒中粘粒含量的增加,土壤的净化容量增加,其 中土层的反硝化速率的增加是硝酸根去除的决定性因素 董悦安 等用四个土柱,模拟菜田施肥残存量对地下水氮 污染和模拟非均质包气带结构对地下水氮污染去除研究,也 得到了类似的结论高秀花等 通过实验得出了三种不同 的岩性(粉砂、粉质粘土、粉土)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氨氮 的吸附作用,结果显示三种岩性对氨氮的吸附均符合Lang— muir吸附模式,且三种岩性对氨氮的吸附能力顺序为粉质粘 土>粉砂>粉土 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实验室内的模拟研究进行的,实际污 染场地的野外研究相对缺乏在这些研究中,由于实验方 法、试验条件、供试土壤类型、污染特征各不相同,得出的结 论往往不同甚至相悖,在进行成果应用及参考时,需科学甄 别适用条件及范围。
3 “三氮”污染原位去除研究 目前下水污染修复主要基于两种途径:一种是将受污染 的地下水从受污染区域转移到邻近地点或反应器内,对其中 的污染物进行治理的异位修复;另一种是在污染发生的场地 里通过工程技术方法,直接将污染物从包气带土层和地下水 中去除,以便恢复其原来的环境功能的原位修复,这种方法 较异位修复、经济、效果好,是地下水污染修复一种很有发展 前途的修复方法 z一 渗透反应格栅(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作为一 新兴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将混合介质(在反应格栅中可以 依据实际情况填加不同的材料)以一定深度和厚度填到地下 水水位以下含水层,形成多孔墙体,该墙体与地下水水流垂 直,受污染的地下水流经处理墙时经生物降解、吸附等将污 染物转化为环境可接受的形式,从而实现格栅下游污染物修 复目的PRB技术因其灵活性、高效性在地下水氮污染治理 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PRB修复技术的研究多集中在 不同碳源、电子供体对反硝化影响方面 ’” Schipper 等 利用锯屑作为投加碳源研究了PRB反应墙对地下水中 硝酸盐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反硝化速率良好,能够达到较 好的去除效果。
Rocca等 将零价铁和棉花作为反应柱填 充介质,利用自养/异养脱氮,研究了零价铁和棉花为PRB反 应墙介质去除地下水硝酸盐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系 25 第38卷 第3期 地下水 2016年5月 统对硝酸盐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铁的存在大大增加了硝酸盐 氮的去除速率Paul等 通过室内短期和长期柱状试验, 以及现场中试试验对Fe 还原硝酸盐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室 内短期柱状试验仅运行了3 h,氨氮的转化率约为70%,室内 长期柱状试验运行了40 d,结果表明运行过程中硝酸盐的去 除率在10%~85%之间,氨氮的转化率约为20%,而现场中 试试验结果表明,平均95%的进水硝酸盐被去除,随着运行 时间的延长氨氮的转化率大大降低,总氮浓度显著减少,SEM 和EDX分析表明,柱上有铁和钙沉淀,沉淀导致介质固结和 渗透性降低Choe等 研究了在无氧条件下用1~100 Bin 的细粒Fe 去除水中硝酸盐氮,在不控制pH条件下,硝酸盐 氮在30 min内几乎全部转化N:,且无副产物氨氮产生,但是 铁太细容易造成堵塞周玲 以100~200目铁粉为还原 剂,静态研究pH值、硝酸盐氮初始浓度、溶解氧、铁粉表面预 处理及铁与硝酸盐氮的质量比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溶 液的初始pH值对硝酸盐氮的去除影响很大,pH>4时,铁粉 几乎不与水中硝酸盐氮进行反应,对铁粉经过表面处理后在 同一时刻内对硝酸盐氮的去除率提高1倍多,同时得出铁与 硝酸盐氮的最佳质量比为200:1。
在欧美国家,PRB已经成 功用于地下水硝酸盐及其它污染物的原位修复 在我 国,侯国华等 将PRB技术在傍河区地下水氨氮污染方面 进行了成功示范,处理效果良好,并突破了PRB技术应用不 超过30 m的极限 4存在问题及建议 虽然国内外学者在“三氮”迁移转化方面开展了大量的 研究,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缺乏以地下水一包气带 为整体的贯穿性研究,目前的研究往往单独以地下水或者包 气带为研究对象,割裂了地下水与包气带的整体性;其次,缺 乏深层地下水中“三氮”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目前研究的主 要关注点为浅层地下水,而深层地下水鲜有涉及,国内相关 的研究尤为稀缺;第三,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工程应用相 对匮乏,虽然国内已有PRB应用的成功先例,但基于水文地 质条件的限制,目前地下水修复技术的应用大多停留在实验 室试验阶段,难以为地下水污染修复提供工程依据 参考文献 [1]Burden,R,J.,1 982.Nitrate contamination in New Zealand aqui— fers:a review.N.Z.J.Sci.25(3),205—220. [2]Spalding,R.F.,Exner,M.E.,1993.Occurrence of nitrate in groundwater:a review.J.Environ.Qua1.22.392—402. [3]Beeson,S.,Cook,M.C.,2004.Nitrate in groundwater:a water company perspective.Q.J.Eng.Geo1.Hydrogeo1.37(4),26 1— 270. [4]Mengis M.,Schiff S.L.,Harris M.,et a1.Multiple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approaches for assessing ground water NO3一elimination in riparian zone[J].Ground water,1999,37(3):448—459. [5]Stewart G.Cameron,Louis A.Schipper.Nitrate removal and hy- draulic performance of organic carbon for use in denitrifieation beds,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0,36:1588—1595. [6]Hiscock K.M.,Lloyd J.W.,Lerner D.N.Review of natural and artificial denitrification of groundwater[J].Water Research.1 99 l, 25(9):l099—1111. [7]罗泽娇,靳孟贵.地下水三氮污染的研究进展[J].水文地质工 26 程地质.2002,4:65—69. [8]Katou,H.,Clothier,B.E.,Green,S.R.,1996.Anion transport involving competitive adsorption during transient water flow in an Andiso1.Soil Sci.Soc.Am.J.6O(5),1368—1375. [9]Clay,D.E.,Zheng,Z.,Liu,Z.,Clay,S.A.,Trooien,T.P., 2004.Bromide and nitrate movement through undisturbed soil col— umns.J.Environ.Qua1.33(1),338—342. [1 0]Korom,S.F.,1 992.Natural denitrification in the saturated zone: a review.Water Resour.Res.28(6),l657—16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