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王维《辋川别业》赏析.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38223265
  • 上传时间:2023-11-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6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王维《辋川别业》赏析 辋川别业 唐代:王维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译文 没到东山已经将近一年,归来正好赶上耕种春田 细雨涤尘草色绿可染衣,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 从事经论学的有道高僧,年老伛偻了的超逸乡贤 披衣倒屣出来和我相见,开怀谈笑站在柴门之前 解释 ⑴别业:别墅晋石崇《思归引序》:“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别业 ⑵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⑶春田:春季的田地《宋书·周朗传》:“春田三顷,秋园五畦 ⑷堪:可以,能够 ⑸欲:一作“亦”然:同“燃” ⑹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比丘:亦作“比邱”梵语的译音意译“乞士”,以上从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为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经论:佛教指三藏中的经藏与论藏。

      《梁书·谢举传》:“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 ⑺伛(yǔ)偻(lǚ)丈人:《庄子》外篇·卷七上《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伛偻:特指脊梁弯曲,驼背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 ⑻披衣: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三国魏曹丕《杂诗》之一:“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倒屣(xǐ):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国志》卷二十一《魏志·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着,珍贵朝廷,常车骑填巷,来宾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后因以形容热忱迎客 ⑼语笑:谈笑《南史·袁粲传》:“郡南一家颇有竹石,粲率尔步往,亦不通仆人,直造竹所,啸咏得意仆人出,语笑款然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

      《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汉毛氏传:“衡门,横木为门,言浅陋也栖迟,游息也 鉴赏 内容点评 《辋川别业》是一首写景言情的七律,写王维在辋川隐居时期的田园生活此诗先写未到辋川将近一年,回来时正好赶上春耕的农忙季节沿途所见雨中浓绿的草色,足可染物;水上火红的桃花像是要燃烧起来,非常迷人与乡间的人们相处无间,无论是僧人还是隐居乡里的老人,一听说回来了,都披衣倒屣赶来相见,开怀畅谈柴门之前这与陶渊明的“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一样,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切的人际关系,与“人情翻覆似波澜”的官场形成鲜亮的比照,表现了对乡间田园生活的宠爱 前四句诗中运用了夸大的设色法春播的季节,山野之中最惹人留意的就是春草与桃花春草是怎样的,桃花是怎样的,人们大都有亲身感受所以,要处理得使人如身临其境,是不大简单的但王维自有见地,他使用了“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这就是画家的眼光、画家的用色法把红与绿赐予高度的强调——红得好像要燃烧起来;绿得好像可以用作染料于是盎然的春意,便通过红绿二色的突出与夸大而跃然纸上了 颔联两句为传世名句,写的是辋川春天的风光。

      将静态景物,写得具有剧烈地动感,使本已很美的绿草、红花,被形容得更加碧绿,更加红艳这种颜色鲜艳的画面,反映了诗人“相欢语笑”的喜悦心情,意境美丽,清爽明快这两句以夸大的手法写秾丽的春景,与“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格律分析 从格律上看,此诗有四处拗,其中前两处可以确定有救全诗后半局部平仄较为混乱,出律颇多第一处是第三句“雨中草色绿堪染(仄平仄仄仄平仄)”第五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对句“水上桃花红欲燃(仄仄平平平仄平)”第三字变仄为平救其次处是第六句“伛偻丈人乡里贤(仄仄仄平平仄平)”第三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句内第三字变仄为平救第三处是第七句“披衣倒屣且相见(平平仄仄仄平仄)”第五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第四处是第八句“相欢语笑衡门前(平平仄仄平平平)”,首先,第八句与第七句失对;其次,第五字本应用仄声,这里用了平声,三平尾在格律诗中几乎是一种错误句式,但在此诗的特别状况下,或可理解为是对第七句拗的一种另类补救此诗还存在“失对”现象第六句依据第五句平仄状况,格律本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但此处却用了粘,是为失对第八句依据第七句平仄状况,格律本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此处却用了粘,再次失对。

      此诗后半局部发生的连续失对,拗而不救,三平尾等现象的集中消失,在格律诗中特别罕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