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易学哲学概要.pdf

71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9588515
  • 上传时间:2018-05-1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21.13KB
  • / 7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易学哲学史专题讲义第一讲 导论《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的典籍, 其流传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被人们视为重要的典籍,以后在长期的传统社会中, 一直被尊奉为神圣的经典,其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历史上是少见的一般认为,《周易》最初是占筮用的一部迷信的书, 可是后来随着对它的解释, 演变为一部讲哲理的书 从汉朝开始,由于儒家经学的确立和发展, 《周易》列为五经之首,人们对它的研究,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易学易学同《周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周易》即《易经》,是周人占筮记录的系统化的结果,古人依据其中的卦象和卦爻辞推断人事吉凶易学则是对《周易》所作的种种解释,并通过其解释,形成了—套理论体系易学有自己的历史, 如果从春秋时期的易说算起, 已有两千多年,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形成了许多流派, 其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从而使《周易》这部古老的占筮典籍得以长期地留传下去它对我国古代的哲学、宗教、科学、文学艺术以及政治和伦理生活都起了深刻的影响,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丰碑关于易学史的研究, 过去属于经学史的领域 经学史所研究的是儒家尊奉的典籍演变和传授的历史,其内容包括传授的世系,不同时代和学派解经的倾向,经典注疏的概况和成就, 典籍的辨伪和文字训诂的考证等。

      其对易学史的研究也大体是这些内容这方面的研究,严格说来,属于古典文献的领域,清代的历史学家和汉学家以及近人的有关著述,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虽然至今尚没有系统的易学史的专著问世 从历史上看, 易学作为一门学问, 其对《周易》的研究,包括文字和义理两方面《周易》的文字,十分古奥,简练,要了解其中的义理,首先要弄清卦爻辞的字义所以许多易学家把毕生的精力,放在对《周易》文字的解释和考证上现在传下来的有关《周易》的注疏,一部分内容属于这种解字的系统历代的易学家也研究《周易》中的义理,特别是哲学家们依据其对义理的解释建立和阐发自己的哲学体系他们对《周易》义理的解释和对其理论思维的探讨,涉及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 包括哲学基本问题和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这部分内容,可以称之为易学哲学历代关于《周易》的解说和注疏,都有这方2 面的论述易学哲学是易学中的重要部分, 同样有其发展的历史, 如果从《易传》算起,也有两千年之久 可是过去的经学史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这需要我们认直地研究和总结一般的哲学史的著作, 对易学中的哲学也有所论述, 但由于受到其自身体裁的局限,总的说来,是脱离易学发展的历史,脱离易学自身的问题,讲其哲学思想,没有揭示出其哲学同易学的内在联系。

      易学哲学有自己的特点 其哲学是依据易学自身的术语、范畴和命题而展开的,而这些范畴和命题又出于对《周易》占筮体例、卦爻象的变化以及卦爻辞的解释,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思维形式;其对哲学问题的回答是通过其理论思维形式来表达的因此,易学哲学的发展,就其形式和内容说, 都同易学自身问题的开展, 特别是同对占筮体例的解释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其特有的理论思维发展的逻辑进程及其规律探讨这些问题就是易学哲学史的任务 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其内容既不同于作为经学史的易学史,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史这同佛教史,佛学史和佛学哲学史一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总之,易学哲学史所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易学中的理论思维并由此而形成的哲学体系发展的历史,它是哲学史的分支,具有专题史的性质研究我国易学哲学发展的历史, 对了解中国哲学的民族特点、 中国文化思想的传统以及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以下谈三点意见:其一, 《周易》这部古老的典籍,其形成出于占筮的述信,后来,作为一种推测人事吉凶和命运的方术, 在传统社会仍很流行, 成为卦建迷信的一部分 这种迷信,被称为占术,用通俗语说,即算卦成或算命占术并不是易学,但同其它类型的迷信比较起来,有自己的特点。

      它是依据卦爻象的变化推算人的命运,其中含有某种逻辑推衍和理智分析的因素,并非靠祈祷或单凭神灵的启示 后来的易学及其哲学,将这种因素加以发展,使《周易》逐渐变成指导人们的生活,规范人的言行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指南这就是战国时代的哲学家荀子所说的“善为易者不占” (《荀子·大略》 )因此,易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打破了迷信的领域,其对《周易》所作的理论上的解释,终于发展为一种哲学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逐步摆脱了有神论的影响,并且发展为无神论,长期以来,成为中国的知识界和文化人用来观察和解释世界的工具这种哲学的世界观, 集中到3 一点,就是以阴阳变易的法则说明一切事物它具有中国的特色, 是其它民族和国家,如欧洲、印度和阿拉伯世界所没有的研究易学哲学发展的历史,对理解中国文化思想的传统,无疑是有帮助的其二, 《周易》和易学家对它所作的解释,所以在我国历史上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不在于占术,也不在于其思想的表现形式,如卦爻象和卦爻辞,而在于其理论思维的内容 其所包括的思维方式十分丰富有形式逻辑思维, 如演绎思维,类推思维,形式化思维;有辩证思维,如整体思维,交易思维,阴阳互补思维,和谐与均衡思维;有直观思维,如模拟思维,功能思维;有形象思维,如意象合一,象数合一等。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观察世界的辩证思维《周易》自身就已蕴藏着辩证思维的萌芽 后来经过易学家和哲学家的阐发,在漫长的传统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一种逻辑的和理论的体系,这在世界的古代哲学史上是少有的我国哲学中的辩证思维,不仅十分丰富,而且有长期发展的历史,大体说来,可以归结为四大流派或系统: 《周易》系统、兵家《孙子》系统、老庄哲学系统和佛学系统在这四大流派中,以《周易》的系统最为丰富,历史最为悠久古代的辩证思维虽然是朴素的,但它大体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人们处理实际生活, 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历史的变化,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 《周易》这部古老的典籍,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尊重,吸引着历代的易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历史学家探讨其中的奥秘如果说,古代的宗教典籍,是靠信仰和迷信得以长期传播,而《周易》则是靠其自身的理论思维和中国人的智慧相传下去的 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水平, 在同西方的哲学接触以前, 主要是通过对《周易》的研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这是中国文化的骄傲我们研究易学哲学史,就是要批判地继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总结其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 这对发展科学的世界现和方法论,使其具有民族的形式和中国特色都有重要意义。

      其三,研究易学哲学史, 对深入了解中国哲学的内容及其发展的过程,也是很必要的我国古代哲学,就其所依据的思想资科说,影响深远的有四种类型:《周易》 、 《四书》 、 《老子》 、 《庄子》 ,佛教典籍这四种类型的哲学体系,都有自己的术语,范畴和命题,而且以注疏的形式,发展自己的理论《周易》虽然是传统儒家的经书, 并居群经之首, 但其影响并不限于儒学的领域其它系统的4 哲学,也不同程度上从《周易》的研究中吸取对自已有用的东西如魏晋玄学和道教哲学同易学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不研究易学哲学,对玄学的形成和演变,对道教的炼丹理论都难以作出正确的评论就儒家系统的哲学说,《四书》所讲的内容,使用的术语和范畴,偏重于政治、道德问题,对自然观和宇宙观的论述比较贫乏从《易传》开始,方为儒家哲学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但尚很粗糙的体系汉朝以后,这一体系逐渐得到完善,到宋明时期发展到高峰宋明道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形态,从周敦颐到二程、朱熹,再到王夫之,就其哲学体系赖以出发的思想资料和理论思维形式说,是通过其易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宋明哲学中的五大流派,即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都同易学理论结合在—起。

      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除王守仁的心学外, 基本上来于易学哲学中的问题 他们都是宋明时期的著名易学家 那种把宋明道学视为“人学”或“仁学”,进而将中国哲学的特点简单地归结为伦理型的哲学,是由于没有看到或者忽视其易学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地位而产生的一种片面见解历代易学哲学所讨论的问题,借中国古代哲学的术语说,既讲天道(指自然观、宇宙现 ),又讲人事 (指政治、伦理生活 ),而以探讨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中心宋明道学亦是这样,其理论的内容是不能以“人道主义”哲学来概括的此外,易学哲学所提出的范畴,如太极、乾坤、阴阳、道器、理事、理气、形而上和形而下、象数、言意和神化等,都对古代哲学的发展起了深刻的影响弄清这些范畴的起源、演变及其哲学的性质,同样要研究易学哲学发展的历史历史上对《周易》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古代的易学史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易》古经即三易演变期,《易传》即春秋战国时期,两汉经学即汉易时期,晋唐易学时期,宋易时期,清代汉学时期每个时期的易学都有自己的历史特点,并且同古代经学发展的历史是相适应的易学哲学的历史分期大体也是如此《易》古经即三易演变的定型标志着易学哲学的萌芽和开端。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易传》 为易学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两汉易学则同当时的天文历法相结合, 并受到占星术和天人感应论的影响;形成了以卦气说为中心的哲学体系晋唐易学则同老庄玄学相结合,将《周易》原理玄学化,《周易》成了“三玄”之一玄学借助易学是这个时期易学哲学发展的主流两宋易学又同道学即新儒家的哲学相结合,其发展一直延续到清初5 清代汉学兴起后,对《周易》的研究,又回到了汉易的传统前五个时期的易学哲学,在理论思维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贡献,代表易学哲学发展的主要倾向清代汉学家对《周易》经传文字方面的注释和考证,特别是对汉易的整理和解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对《周易》原理的探讨,没有摆脱汉易的窠臼,虽然也有一些新义, 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这同汉学家对理论兴趣的淡薄,埋头于文字器物的考据学风是分不开的晚清以来,学术思想界对《周易》的研究并没有中断,但其研究方向,或者继承汉学家的传统,或者局限于对《周易》经传文字方面的解说,在哲学和义理方面,其创见亦甚少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激发了人们研究世界发展规律的志趣,在科学的世界观的引导下,对《周易》哲学的研究,才开创了新的局面。

      古代的易学哲学是前人遗留给我们的一份精神财富,怎样认识和总结这份文化遗产呢?下面提出几点意见,供学术界参考:其一,各时期的易学哲学,虽有自己的特色,但作为一种哲学形态,是受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支配的例如, 《系辞》在解释卦爻象的性质和变化时,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此命题的涵义是讲两点论后来被一部分易学哲学家所继承,到北宋的张载和清初的王夫之手中,被阐发为关于对立统—的法则 他们的解释属于辩证思维的路线 可是这一命题, 被汉朝的董仲舒和 《白虎通议》解释为“阳尊阴卑” , “阴得阳而序”的秩序不可改易,进而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晋代玄学派的易学家韩康伯又将“—阴一阳”解释为“无阴无阳”,将“道”解释为虚无实体,取消了阴阳的对立又如太极这一范略,在《易传》中是作为解释筮法的易学范畴而出现的, 从汉朝开始,演变为解释世界的始基和本体的哲学范畴如汉代的易学家有的理解为太一神,有的则理解为混沌未分的元气魏晋玄学派的易学则解释为“无” ,宋明理学派则解释为“理”,数学派和心学派则解释为“心” ,而张载、王夫之则解释为“气” 这从太极这个词的字义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因此,研究易学哲学发展的历史,要摆脱旧的经学史的框框,探讨其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方能回答各派易学哲学观点分兹歧的原因。

      其二,易学哲学作为—种特殊的哲学形态,应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易学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对《周易》占筮体例的解释,表达其哲学观点的这是其它流派的哲学所没有的其对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解释,从《易传》开始,便6 存在着取象说和取义说的对立取象说是取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释《周易》中的卦爻象和卦爻辞取义说是取八卦和六十四卦卦名的涵义,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如对乾坤两卦的解释, 取象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