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白鹿原》中的陕西关中方言.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2339408
  • 上传时间:2017-07-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从《白鹿原》中看陕西关中方言课题的根据:1)说明本课题的理论、实际意义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在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使用了大量陕西关中地区流行的方言土语,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地域特色,充分展现了陕西关中地区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小说《白鹿原》讲述了陕西关中白鹿原上白、鹿两姓家族从清末到建国初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作者陈忠实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在小说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关中方言,真实地展现了陕西关中地区的民风民俗为了避免读者对小说中关中方言的误释以及加深读者对整部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有必要对小说中出现的方言土语进行解读我们对《陈忠实文集》中的关中方言使用情况进行了量化统计,结果表明:第一,陈忠实小说中的关中方言非常丰富,数量之多,简直是一个关中方言集成;第二,陈忠实在不同创作时期使用方言是不均衡的,其中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的作品,尤以《白鹿原》为代表,方言成分使用最为丰富这表明,随着陈忠实创作的不断成熟,对方言的使用更加自主自觉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注重关中方言和普通话这两种语言材料的区别和调配,并且将方言和普通话的使用作明显的分化和对立,形成了亦庄亦谐、大雅大俗、相得益彰的效果,增强了小说语言的张力。

      陈忠实在小说的叙述语言中尤其是写景叙事时,多采用典范的汉语书面语,充分发挥书面语词汇丰富细腻的优长,极显其“雅” ,在人物的对话中则尽量使用活泼生动的方言词语,以凸显地域性人文特征和人物的地域色彩,又极显其“俗” 20 世纪的中国文学中,通过汉语书面语和方言的对接,有意识创造文学语言张力方面,陈忠实达到了一个高峰陈忠实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民阶级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厚感情和独到理解 ”使用关中方言来描写关中的风土人情,陈忠实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大量运用通行于关中民间的口语词汇、采撷挖掘积淀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成语、惯用语、谚语等熟语,使语言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突出了这部小说的文化冲突和地域特色,这是其被称为“民族史诗”的重要因素进入新时期,中国文学的语言也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多姿多彩如王一川先生研究指出,贾平凹独创了“今中涵古”的语言特征,即“在现代汉语结构中嵌入少许古代文言词或古代白话句式,形成所谓文白杂糅局面” , “显示贾平凹在白描式语言方面的鲜明个性特征”④在地域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中,方言对于文学语言的侵入,更是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这种语言现象在最直接的意义上,形成了普通话书面语与各地方言杂糅带来的特殊张力。

      陈忠实以《白鹿原》为代表的关中地域小说在这方面更是取得了杰出的成就2课题的主要内容:1、文学语言的张力1.1 从语言张力看中国文学发展1.2 中国文学民族化代表二、 《白鹿原》中出现的方言词2.1《白鹿原》中出现的方言名词2.2《白鹿原》中出现的方言动词2.3《白鹿原》中出现的方言形容词2.4《白鹿原》中出现的方言量词2.5《白鹿原》中出现的方言代词三、 《白鹿原》中方言词语和普通话词语的互补四、 《白鹿原》中方言口语词和方言熟语的互补五、小结主要参考资料:【1】储泰松;唐五代关中诗人律诗失律现象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年 02 期【2】孙立新;关中方言的词缀[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01 期【3】孙立新;;关中西部方言判断句末的语气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 02 期【4】李建军;;小说的魅力与生气[J];长城;2009 年 01 期【5】关迪;;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困境探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 年 02 期【6】张恒学;白鹿,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理想的象征——再论陈忠实的《白鹿原》[J];当代文坛;2001 年 02 期【7】蒲向明;;西汉水流域方言古词例考[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 04 期3【8】王鹏;;女性生命本体欲望的消解与反消解——陈忠实《白鹿原》女性形象论[J];电影文学;2009 年 05 期【9】崔文尖;;试论距离对英汉人称指称语可及性的影响[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 年 05 期【10】孙立新;关中方言代词概要[J];方言;2002 年 03 期 【11】包旭玲;灵宝方言语音的演变及其规律[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 年【12】杨同军;敦煌变文的语音系统[D];西北师范大学;2003 年【13】白静华;大荔方言研究[D];西北大学;2003 年【14】刘婷;论《白鹿原》的历史观——与《红旗谱》 、 《故乡天下黄花》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4 年【15】张鑫莲;《白鹿原》叙事的多维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5 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