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织毛衣,能改变数学还是改变珊瑚的命运.doc
9页织毛衣,能改变数学还是改变珊瑚的命运?庄小哥 2010-12-23 02:46:24科学作家Margaret Wertheim与其妹妹共同推动了一项鼓励女性用针织的方式编制珊瑚礁的艺术活动,这些作品中还蕴含了一个迷人的数学空间请诸君随小可看过来,只见前方一群花花绿绿的女子,身绕彩带,脚踏祥云……OMG,这是一个东方版fairy tale的开篇吗?还是新编白洋淀?非也,非也,事实上,本文要讲一对致力于科学文化交流事业的女士如何带领世界各地的姐姐妹妹们为保护垂死中的珊瑚礁们献身织毛衣的故事……上图中这无比妙曼好看的彩色造型,是用纱、线、旧窗帘流苏、塑料袋甚至磁带胶带编成的在一个下雨的午后,100多名老少姑娘们济济一堂,聚在华盛顿史密森尼自然博物馆的Sant Ocean大厅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织出了这些人造珊瑚礁它们呈现为层层叠叠的皱褶结构,配以鲜艳的色彩搭配,散发出一片闪闪发光的艺术魅力这堆褶皱还有个高级的名字:针织双曲珊瑚礁群落何为双曲?简单来讲就是马鞍面那样的线条,当然几何上的解释会更复杂一点双曲空间几何由19世纪德国数学家高斯所发现,属于非欧几何的一个特例,研究平面变成马鞍面后的一些性质。
有趣的是,自然界中早有天然生成的双曲空间模型存在(如海里生长的褐藻),但现实中数学家一直苦于没有方法做出可看可感的简易模型一直到1997年,才由康奈尔大学的Daina Taimina提出,我们熟悉得无法更熟悉的毛线编织中就蕴含着这一模型的契机当她不动声色地用针织出了这个前辈同行们梦想了几百年的道具时,不难想象,立时引来了一片惊叹——如此抽象的概念,竟于顷刻间变为具象Taimina的手艺如下,该图曾在2008年被Nature杂志评为年度图片2004年,科学作家Margaret Wertheim听了一次Taimina教授的演讲,大为触动,她凭借自己对科学问题的敏锐触觉,不仅看到这些针织品在数学上的完美诠释,还意识到它可以成为某个行动计划的基本手段Margaret本人在澳洲的昆士兰长大,正是大堡礁的家乡,但那儿美丽的珊瑚礁近年来因全球变暖而每况愈下,她想到如果呼吁人们来手动编织一些“珊瑚”的话,倒不失为一个很好参与又非常有意义的行为艺术她找来了自己的双胞胎妹妹Christine Wertheim一起将想法付诸实施Margaret本人拥有物理和数学学位,写过物理文化史方面的书,平常为《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新科学家》或《橱窗》等大牌媒体供稿,并且做过电视节目编导;而Christine则拥有哲学文学博士的学位,在加州理工大洛杉矶分校评论研究系任职,曾是位画家,另一身份是实验派诗人。
她们俩的联手,赋予了这项活动深厚的跨界感,成为融数学、海洋生物、女性工艺品、艺术和环境观念为一体的重要文化事件第一届“针织双曲珊瑚礁展”于2007年在匹兹堡的安迪沃霍尔艺术馆举行,之后又在芝加哥、纽约和洛杉矶的几个重要艺术场馆里出现,最近又来到了华盛顿所到之处,都有不少热心的当地女性主动投身进来,参与编织,也因此留下了许多美轮美奂的作品一般来说,参与者会创造两种不同的珊瑚形态:充满活力的健康珊瑚礁由红绿色或其他较鲜亮的颜色组成,而病态的漂白珊瑚礁则由苍白暗淡的颜色组成,代表它们受到了环境污染和水温升高的影响,产生了应激反应针织所用材料主要是一些生态材料和可再生材料,这同时也是一种提醒,让人们不要把过多废弃物倾入大海、以防生境进一步恶化此外,在欧洲、澳洲乃至非洲,包括美国的其他一些城市,也有自动投身到这个项目中来的人群,她们举办的活动被称为“针织双曲珊瑚礁卫星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