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美术鉴赏-百代画圣吴道子.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407634672
  • 上传时间:2023-12-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3.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文题目: 百代画圣吴道子 专 业: 数字媒体技术 任课教师: 郭盼盼 学 号: 姓 名: 段利峰 评 语: 1月 1 日百代画圣吴道子吴道子,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永隆一年(680) ,卒于乾元元年(758)前后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画史记载她“年未弱冠”,已“穷丹青之妙”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欣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她被称为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尊称画圣,代表作品有《送子天王图》、《明皇专家箓图》、《十指钟馗图》、《金桥图》、《朱云析槛图》等一、 画风简介在绘画史上,吴道子的作品被称为“吴家样”。

      何为样呢?“样”即“样子”,即楷模的意思在艺术上要给人以楷模的作用,一方面要具有独特的风范历史上,与吴道子同样被尊称为“样”的有南朝张僧繇的“张家样”,北齐曹仲达的“曹家样”和唐周昉的“周家样”吴道子的绘画是由张僧繇发展而来的,但在多样地、富有变化地反映现实生活这一方面超过了张僧繇,固有“至其变态纵横与造化相上下,则僧繇不能及也”吴家样”固然有吸取“张家样”长处的地方,但是吴能巧变,不受张之“法度”的束缚她也受到凹凸法的较大影响,成为继“张家样”后来更成熟的宗教画样式其绘画基本采用白描画法,用线或重要用线,辅之以淡色来生动体现形象的画法,一反盛唐此前依托均匀的线条加以重彩的造型路线,在发扬以线作画的民族风格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在设色浓艳的盛唐时代,吴道子的简淡敷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显得格外新颖杰出吴道子早年行笔很细,保持了六朝和初唐的老式,到中年后来,在纯熟的基本上创出自己的风格,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莼菜条”说法出自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之口,它是一种睡莲科植物,其圆形绿叶浮在水面上,根茎在水中生长,其表面附有胶质黏液,因此给人的手感非常润滑,“莼菜条”是莼菜茎吴道子用快慢疾徐、粗细轻重、变化富于节奏的“莼菜条”的笔法体现迎风飘举的宽衣博带、衣褶,体现“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是以体现对象的细微的透视变化高、侧、深、斜为目的的,是带有立体感的线条。

      这种线条比铁线描更敏锐地体现出客观事物的立体造型,赋予线条更强的运动感、节奏感和体现力,使画面效果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被称为“吴带当风”,这种风格的问世,为中国绘画开辟了新途径吴家样”与“曹家样”的明显区别,被宋代评论家用“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一语概括这两句话指出了两者在服装上的不同,前者是其势圆转,衣服宽松,裙带飘举,所画人物衣带宛若当风飘舞之状;后者是体制稠密,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构造严谨同步,吴又能突破“曹家样”自北齐以来在画坛上的支配地位因此有“吴生始用兰叶描,曹衣出水法全灭”的说法,这也正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然趋势她把线的造型能力和体现能力提高到一种新的水平,丰富和完善了民族线描手段曹家样”和“吴家样”事实上代表了中国画发展史上两种不同的用笔风格,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性,“吴家样”体现了大唐盛世气势恢弘、开明自信的精神气质吴道子开创了行笔磊落挥霍,笔势豪放,方圆凹凸的“兰叶描”,通过笔触的抑扬顿挫来增强线描所能体现的质感、立体感和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力量兰叶描”的特点则不同于“莼菜条”在用笔上打破了老式的描法,她在运笔时压力不均,凭借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将六朝以来“紧劲连绵”变为提按明显,曲折起伏,用笔轻重多变,劲力外张,时提时顿,因而所画线条的粗细随着用笔走势的起伏进行,给人以流畅而强劲的节奏感。

      粗细不均增强了线条的方向感和运动感,也增强了画面的运动感这种“兰叶描”在抑扬顿挫中的丰富体现力,可以看出吴道子运用线条的措施有很高的造诣,由于吴道子掌握了极纯熟的绘画技巧,才干打破常规,随意挥洒这种从粗细单一的线条解放出来的新的线型,正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新的走向,也是书法发展影响到绘画的成果在此基本上,吴道子脱离了“张家样”“曹家样”注重人体曲线和衣褶描绘的西域画风吴道子首创的“兰叶描”“莼菜条”的笔法则正好适应壁画的特点而应用,由于吴道子的用线风格不受形的约束,用笔率真活泼,用线之间常常故意想不到的地方所谓“落笔生风”,“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以吞”的记载中可以想见,这种线条在把握“形似”的“度”上恐怕就不能是缜密和工致了,对形似的规定要放松得多、自由得多,于是吴道子的线型打破了长期以来沿袭陆探微、顾恺之的“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的高古“游丝描”,由于“游丝描”线条圆润劲健,如铁丝一般无变化若不加变化直接施用于墙面,会由于线条过于纤细,而使整幅壁画失之贫弱,因此线条的加宽很有必要莼菜条”宽约3毫米,显然比“游丝描”“铁线描”粗,这也使得线看起来更加结实有力,不至于显得弱不禁风,因此它更适合于在墙上画大画。

      米芾用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来评价吴道子的作品,前半句是指吴道子用笔的气势和精神状态,后半句则用形象比方的手法来描述吴道子线条的模样,又可以理解为通感的手法,用“莼菜条”的触觉感受来隐喻视觉感受吴道子的绘画艺术风格,属于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疏格这种风格的问世,为中国绘画开辟了新途径在吴道子之前的人物画注重于笔迹周密,而吴道子则一改前人陈规,往往“笔才一二,像已应焉”,“以疏体而胜密体,笔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这就是一种全新的绘画艺术风格——疏体在形象塑造上,吴道子的独创性更是强烈,即所谓“众皆密于盼际,我则披其点画人皆谨于像似,我则脱落其凡俗”用线条将形象描绘得生动淋漓至极,甚至“离披点画,时见缺落”在创作上,点画“缺落”,而不失其神,这分明是“笔不周而意足”,或即是“遗貌取神”她的有些作品,甚至“脱落”到只以“墨踪”为之吴道子人物画的浮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光辉一页她吸取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样”就人物画来说,“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照耀于画坛之上吴道子这种设色简淡、轻拂丹青的体现手法,不仅加强了线条的体现力,更使得后来宋代李公麟把白描作为一种重要的体现手段,使白描形式具有了独立的审美意趣。

      二、 作品赏析吴道子的传世作品中,流传至今的《送子天王图》犹得我喜欢,这幅画也是我们研究吴道子风貌的重要根据《送子天王图》现为日本阿布次孝郎所藏,内容是描写释迎降生后,她的爸爸净饭王抱着她去拜渴天神的情景画面上有帝王、后妃、侍从、婴儿、天王武将、神怪画之前段描绘了骑一兽奔驰的送信之神、雍容端坐的天王及其随从侍女,后段通过净饭王抱着初生的婴儿与摩耶夫人(释迎的妈妈)朝拜大自在天神时,诸神见释迎来临震惊下拜的情节,体现了释迎的不平凡净饭王庄严、肃穆、小心翼翼地抱着释迩,是一种敬谨护持的姿态她的表情除庄严外还流露出自豪的矜持神态特别是通过三头六臂、形貌丑怪、法力巨大的大自在天神的惊恐失措、连连叩拜的景象,表白释迎来临的不平凡净饭王夫妇衣带微微飘举扰如缓步行走天神衣带回环曲折,体现着叩头连连的动感这幅画用行笔劲利,有起落转折的兰叶描来画衣褶,并分别以柔和流畅和坚实的线条体现妇女和神怪的不同肌肤吴道子把这个印度神话故事以中国手法体现出来,外国故事中国化,成为吴道子的一种重要发明研究民族绘画遗产,始终是美术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在发展人物画时,我们不能忽视吴道子此类大师给我们留下的财富如果我们肯下番苦功夫,细致地、系统地研究一下前人,阐扬古人艺术思想,探寻古人的创作经验,无疑是有着“温故而知新”的意义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