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绿色经济需克服三大瓶颈.doc
15页江西南昌加快绿色产业体系建设本报讯 记者赖永峰报道:江西省南昌市紧紧环绕“科学发展上水平”的目的规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构造调节,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绿色经济,引领新一轮南昌经济优化迅速发展今年1月至9月,该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城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实际运用内资、外资于8月份恢复到两位数增长 依山傍水的南昌坚持走“生态立市、绿色崛起”之路,精心庇护生态资源,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第一选择,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品位服务业新世纪以来,在工业增长值翻了4番的同步,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南昌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绿色成绩单”为进一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日前,南昌市政府出台的《有关进一步深化“花园都市、绿色南昌”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南昌要成为国家发展低碳、生态经济示范都市,构建低碳生态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LED)、光伏、服务外包三大产业,努力把南昌打导致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光伏产业基地、国家LED产业制造中心,以及信息技术外包产业、业务流程外包产业、知识流程外包产业的承办基地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同步做优新能源环保电动汽车、绿色家电、环保设备、新型建材、民用航空和生态农业六大产业群,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经济中心都市和现代文明花园都市。
为打造世界级光伏产业基地,赢得高品位产业发展的积极权,南昌市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公司融资等方面予以政策保障,重点把南昌光伏产业园打导致为涉及太阳能硅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导电玻璃和太阳能电池延伸产业在内的四个基地按照南昌光伏产业发展的总体目的,到,全市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1600亿元目前,在南昌抢滩登陆的精湛科技、江西赛维、江西晶大、上海卡姆丹特、通用太阳能等一批骨干光伏公司,已建成和在建的项目涵盖了光伏产业上、中、下游产品,建设规模位于国内乃至世界前列除此之外,南昌还将启动“太阳能光伏屋顶项目”,并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示范项目 研发绿色产业核心技术,为南昌绿色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落户南昌,南昌市抓住这一国家级平台,全力做大做强LED产业,推动光电产业“产、学、研”结合,面向国际市场广纳技术精英,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光伏学院————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形成了一支3200多人的技术人才队伍特别是通过支持晶能光电等骨干公司与大专院校、科研部门联合成立研究中心,先后获得了近百项国家专利,其中晶能光电的硅衬底蓝光技术,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
据记录,南昌已培养LED公司及有关配套的研发、生产公司30多家,建立了相对完整的LED产业链,销售收入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作为全国“十城万盏”和“十城千辆”示范都市,南昌市还积极开展都市节能,推动LED路灯在公共场合的规模化应用,率先在都市公交、出租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ﻬ坚持"三并重"念好"低碳经" 南昌低碳发展之路新华网南昌7月28日电(记者余孝忠 陈春园) 天蓝、水清、树更密!这是许多南昌市民近年来的切身感受作为全国唯一被列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的省会都市,近来,南昌市通过产业改造和构造调节并重,清洁生产和低碳生活并重,制度完善和差别化考核并重,既加快了发展速度,又减少了碳排放量,把“低碳经”念得有声有色产业改造与构造调节并重南昌市老式产业以冶金和重化工业为主,许多公司原先都分布在市区附近,既是纳税大户,又是能耗和排污大户,市民饱受污染之苦市政府副秘书长吴长金说:“都市要低碳,产业要先行南昌市克服财力局限性、搬迁难度大等困难,坚决实行了工业公司退城进园!”从开始,南昌市政府先后投资20多亿元,分期分批把市区40多家大中型公司迁入工业园区,90多家各类违法排污公司被关停取缔,10多家重点工业公司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南钢、江氨、晨鸣纸业等公司的一大批节能减排工程投入运营。
工业公司搬迁换来的是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天空南昌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8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99%,持续4年在中部省会都市中名列第一此外,南昌市不断调节经济构造,老式产业比重逐渐下降,光伏、LED、服务外包等新型产业开始成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新能源环保电动汽车、绿色家电、环保设备、新型建材、民用航空等低碳产业群迅速崛起清洁生产与低碳生活并重南昌市发改委调研员柳华觉得,注重生产减排,忽视生活节能,是目前某些地方在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误区而南昌市正在步出这一误区大到都市整体规划,小到市民衣食住行,南昌市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着力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南昌老城区人口密度过大、都市交通拥堵为此,市政府按照“一江两岸、南北两城、双核拥江”的大都市发展格局,拉开都市发展框架,科学构筑“组团式、网络状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新格局目前,城区面积已由的85平方公里扩大到了240平方公里去年7月29日,南昌市地铁1号线工程正式动工兴建,线路穿越市区人口最密集地区,将有效分流城区人口随着地铁的建成和都市框架的拉开,南昌都市绿色交通出行体系的框架清晰呈现在市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低碳生活的理念开始渗入到南昌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免费租赁自行车、新能源公交车、绿色照明等新事物不断“闯入”市民平常生活。
到,南昌将在都市道路、隧道、车站、体育场馆及广场等公共场合推广应用10万盏LED节能灯制度完善与差别考核并重都市要低碳,制度是保障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南昌市始终紧守“环保”底线不放松,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制度推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南昌市设立了“三条红线”: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项目不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不引进,严重影响安全与群众健康的项目不引进由于“三条红线”成了“铁律”,近年来南昌市平均每月就“拒签”十多种招商项目也正是这“三条红线”,不仅没有影响外来项目落户南昌的积极性,相反,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南昌市吸引国内外客商的品牌南昌市高新区副主任刘建平说,由于限制了资源能耗大、污染限度高、环境行为差的公司入园,目前高新区内虽然容纳了1200多家公司,但没有一种烟囱、一台锅炉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南昌市率先执行了绿色考核体系,根据所属县区的不同特点,实行差别化考核位于市郊的湾里区,森林覆盖率达72.23%,生态环境优良,是南昌市的生态屏障和天然氧吧,但GDP在南昌市所有县区中排在末位为此,南昌市对这个区实行了差别化考核,取消了对其工业增长值等经济指标的考核,大幅度减少了GDP增速、财政收入增速等经济考核指标,同步新增了森林覆盖率、水源水质等生态环保指标以及生态旅游经济的考核指标,并推出30项政策措施,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等方面支持湾里区发展转型。
绿色考核体系构建与实行,大大增强了各县区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今,作为南昌市“绿肺”的湾里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ﻬ发展绿色经济需克服三大瓶颈中国的绿色经济能否释放出巨大潜力,决定于规划的细致、制度的严密和自主技术的重大突破尽管国内的绿色经济已初具雏形,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规划滞后无序发展、未能建立有效鼓励约束机制以及自主核心技术短缺三大制约因素专家指出,增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需要突破三大瓶颈 战略规划“拖后腿”ﻫ 在全球绿色经济发展浪潮的引领下,国内许多地区对投资发展绿色经济热情高涨但由于整体战略规划滞后,地区间、行业内盲目发展、反复建设问题突出,无序发呈现象已浮现苗头 自去年以来,国内许多地方纷纷推出了打造风电、光伏太阳能等新能源基地的筹划,并大干快上,在一定限度上助推了风电、太阳能等行业的过度投资同步,各地都在加快对本地风场资源的开发,在对资源开发论证规划不充足的状况下便匆忙上马,或者“以资源换项目”,追求眼前的所谓“绿色”增长除风电外,国内的新型煤化工、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开发,由于缺少清晰的战略及具体的规划指引,公司容易有投资冲动,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也在盲动,使得新能源的发展既不健康,也不可持续。
专家指出,对风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的规划,必须充足考虑资源条件、电网系统的接受、消纳能力和市场容量以及市场能接受的价格等核心因素ﻫ 奖惩不力成“软肋” 缺少行之有效、体系完整的鼓励约束机制,是国内发展绿色经济的一大“软肋”湖北省社科院能源研究专家叶学平博士觉得,一方面国内缺少发展绿色经济的系统规划和鼓励约束机制的整体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对既有的如节能减排中的万元GDP的能耗减少量等指标,也缺少达到目的的有效鼓励约束机制和严明的奖惩措施ﻫ 湖北省恩施州州长杨天然觉得,发展绿色经济,一方面应系统设立市场准入的绿色门槛涉及绿色技术、质量、安全等多种规范原则、兴办公司进行生产活动、购买商品进行消费、筹集资金开发建设等,都必须遵循这些规范另一方面,要按法律法规和具体规划原则,建立强有力的惩办机制,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同步通过资源价格改革等经济措施,把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转嫁给社会的生态成本内化为公司的生产成本,迫使公司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从而保护和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 核心技术“卡脖子” 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在新能源这个新兴产业领域体现得特别突出专家建议,发展绿色经济,国家应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各个新能源领域和节能减排领域,列出科研攻关的重点,予以重点支持,以招标的形式,公正、透明、公开地支持有特色、有基本的科研机构及公司积极攻关;同步,应当注重吸引和借助全球智力资源参与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采用有效的鼓励措施,面向全球吸引人才、支持哺育重大新技术研发应用。
ﻬ南昌严把环保关 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南昌滨江依湖、临山靠水,赣江穿城而过,湖泊错落点缀,绿洲里有沙漠,都市里有候鸟,勾画出独特的江南水乡胜景面对如此优美的、和谐的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市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从源头控制污染,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不达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切实做好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和环保三者的关系ﻫ 一、坚持规划先行,高原则抓好环保设施建设ﻫ 为建设现代花园都市,我市充足运用丰富的水资源,环绕“一江、两河、八湖”大做亲水文章,通过加大环境基本设施建设,大力实行水环境综合整治,水环境质量得到较好的控制和改善针对赣江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市人大专门颁发了《南昌市赣江饮用水源保护条例》各有关部门认真执行《条例》,成立了由环保、水利、工商等部门联审、市政府终审的“赣江沿岸建设项目审批小组”,严禁在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建设与水源保护无关的项目并且,扩大了水源地环保控制范畴,在赣江沿岸生米大桥到豫章大桥段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外的新建项目必须经“赣江沿岸建设项目审批小组”联审并报市政府批准后方可建设 二、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 近年来,我市把环保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始终树立抓环保就是抓环境,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环保就是抓发展的意识,从源头控制污染,大力引入高产出、低污染产业,从主线上变化我市招商模式,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
ﻫ 如:我市借助江西省硅矿石、石英粉等资源储量,同步运用南昌辐射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三角的独特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并在高新区建立了配套设施齐全的光伏产业园,加大力度扶持江西赛维BEST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通用硅太阳能电力(南昌)有限公司等从事光伏产业的公司做大做强以南昌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技术依托,扶持有关机构建立专门从事硅衬底GaN基LED外延材料与芯片生产的高科技公司引进 LED汽车照明项目、大功率LED路灯项目、照明LED项目、LED显示屏项目等项目的建设,实现我市经济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