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分布格局【地方战略专业论文】.doc
4页1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分布格局作者:吴国玺 曹志刚 申怀飞摘要:利用土地详查数据和 2000 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数据,对河南省 1999-2005 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自然、人口、经济和政策等的影响,河南省近七年来土地利用中耕地面积减少,园地、林地、居民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面积增加据此,对河南省土地利用进行分区,并对几个典型区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可持续发展;河南省 Abstract:By use of land survey data and land use data in 2000 in Henan Province, the paper analyzed 1999-2005 land-use change in He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ecause of natural, demographic, economic and policy impact, cultivated land has reduced, but garden, woodland, residents of mining land and transportation land area has increased. Accordingly, we partitioned the land use of Henan Province and analyzed spatial patterns of several typical areas. Key words:land use change; spatial patter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nan province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略偏东,北纬 31°23′-36°22′,东经 110°21′-116°39′之间。
全省土地总面积 16.55 万 km2,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1.73%,总人口 9 488 万人,人均耕地 0.086 hm2,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北到西、南分别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环绕,间有断陷盆地,东部为广阔的平原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44.4%,平原面积约占 55.6%[1]平地多于山地丘陵,土地质量区域差异较大,土地环境中水热时空分布不一致,水土匹配欠佳;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后备资源不足,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垦殖率高,土地利用结构不十分合理 一、数据来源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主要来源于 1999-2005 年的河南省统计年鉴[2]、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土地资源年度公告、河南省各市县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规划及统计数据以及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提供的 1:10 万 2000 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数据 目前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已经成熟的地理学研究方法有数理统计方法、遥感统计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模型方法[3][4]本文主要通过数理统计方法整理数据,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方法[5][6],来认识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布格局,为地理相关性预测、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特征 河南省土地类型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种类型其中农用地又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它农用地;建设用地分为居民工矿用地、交2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等(见表 1) 2005 年与 1999 年相比,河南耕地面积减少了 18.5 万 hm2,而园地、林地、居民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园地增加了 0.98 万 hm2,林地增加了 18.75 万 hm2,居民工矿用地增加了 1.93 万 hm2,未利用地增加了 24.55万 hm2,与 1999 年相比,分别增加了 3.18%、6.62%、1.05%和 13.16%,草地面积相对比较稳定 (三)河南省土地利用类型的时序特征 1999-2005 年各类土地的年度变化并不完全与整体特征趋势一致 1.耕地变化的时序特征 耕地由面积急剧锐减的趋势转变为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在时间序列上表现为,1999—2005 年全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且数目巨大,与 1999 年比 2005 年减少了 18.5 万 hm2,减少率为 2.28% 1999-2003 年间,一方面河南省兴起“房地产热”,城镇、市区迅速扩张占用大量耕地;另一方面交通建设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突起等也占用大量耕地,耕地面积锐减。
由于国家和河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2003-2005年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得到有效的遏制2005 年全省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灾毁和其他减少耕地 17 180.48hm2而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增加耕地 16 140.84hm2,其中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 12 939.81hm2,占耕地增加量的 80.16%,农业结构调整增加 3 190.61hm2,其他原因增加耕地 10.42hm2,使耕地面积总体上维持平衡 2.林地变化的时序特征 1999-2005 年七年间,林地面积增加了 18.75 万 hm2,其中 2000-2003 年急剧增加之后减慢,2000-2003 年林地面积增加了 17.52 万 hm2,其他年份增加幅度较小甚至有的年份在减少,如 2004-2005 年面积减小了 0.04 万 hm22000 年以后华北地区特别是首都北京每年都遭受沙尘暴的严重侵扰,国家全面启动了退耕还林及人工育林工程河南省在这一时期也加快了林业建设,申报了一批国家级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实施了一系列绿化工程但在 2004 年以后市场对木制品的需求加大,森林面积略有减少。
3.居民工矿用地与未利用土地时序变化 1999-2005 年七年间居民工矿用地增加了 1.93 万 hm2,除 2000-2002 年减少外,其他年份均增加,但增加趋势有所减弱2000-2002 年减少了 4.14 万hm2;2002-2003 年增加了 1.82 万 hm2,之后增长趋势放缓1999-2005 年未利用地增加了 24.55 万 hm2,其中 2000-2002 年增长幅度最大,其他年份都在减少,减少趋势也在放缓2000-2002 年三年间增加 35.26 万 hm2主要因为在这期间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纯收入降至最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结果大片农田被撂荒,耕地向未利用地转化而在 2003 年以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实行种粮补贴,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未利用地又向耕地转化,未利用地减少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根据河南省地貌与水分、热量、光照等气候要素,将河南省上分为豫北山地、豫西山地、豫南山地、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 5 个土地利用类型区 (一)豫西、豫西北和豫西南丘陵低山区土地利用特征 豫西、豫北、豫南和南阳盆地几个土地利用区的地形地貌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格局比较类似,该地区地貌类型主要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高坡陡,水土流失3相对较为严重,水分、热量、植被等要素随着地势地貌而变化,区域差异明显,难以成片耕地,形成了以林地,草地为主,耕地为次,间杂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利用格局。
以洛阳市 1996 年土地利用现状为例,农用地 1 055 320.6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69.29%,其中耕地面积 457 666.4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30.05%,主要分布在偃师、宜阳、洛宁和伊川;园地面积 16 315.3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1.07%,主要分布在偃师、孟津、栾川、嵩县、宜阳和洛宁六个县域内;林地面积 559 930.65 hm2 ,占土地面积的 36.77%,集中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山区的栾川、嵩县和洛宁;牧草地面积仅 14.48 hm2,分布在郊区、偃师、新安和洛宁;水面面积 21 393.7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1.40%建设用地 130 822.23 hm2,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 104 332.9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6.85%;交通用地面 20 304.1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1.33%;水利设施用地面积 6 185.1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41%未利用地面积 336 840.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33.12% (二)黄淮平原区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特征 该区地势低,地貌以平原为主,光照、热量、水分较充足,土地富饶,水分、热量等要素区域差异小,易成片耕种,因此形成了以耕地为主要类型的土地利用格局。
以豫东周口市为例,周口地区耕地面积占到 80%以上,在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三)中原城市群地区土地类型空间特征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化的推进,建设用地规模逐年增加、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以省会郑州为中心,以中原城市群九市为典型区,建设用地特别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与其他土地类型相比,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相当大以郑州市为例,1996 年全市土地总面积 2 650 869.39hm2其中农用地 1 958 172.52hm2,占 73.87%;建设用地 317 940.53hm2,占 12.0%;未利用地 374 756.34hm2,占 14.13%农用地中耕地 1 014 638.70hm2,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51.82%;园地 51 470.03hm2,占 2.62%;林地 795 901.73hm2,占 40.65%;牧草地 4 555.39hm2,占 0.23%;水面面积 91 606.67hm2,占 4.68%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214 370.06hm2,占建设用地 67.42%;交通用地 54 716.62hm2,占 17.21%;水利设施用地 48 853.85hm2,占 15.37%。
三、河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一)城镇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城镇地区土地利用应遏制城镇建设用地盲目扩张,鼓励城镇组团式发展,协调城镇绿化和耕地保护,发挥耕地的生产、生态功能,实行组团间农田与绿色隔离带有机结合严格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大力发展城郊农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节地型和循环再生利用型建筑材料产业,严格控制污染企业用地,积极防治土地污染 (二)平原、农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针对平原和农区,应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地生态循环利用在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前提下,合理配置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有序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严格限制工业污染项目用地,支持农区生活污染和农田面源污染的治理 (三)生态脆弱区、矿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生态脆弱区用地应严格控制非农建设活动,限制建设用地比重加强植被建4设,坚持封育为主,稳步推进不宜耕土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改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以小流域为单元,建立山区立体复合型土地利用模式,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利用缓坡土地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土地与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矿区土地利用应坚持禁止向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项目提供用地,预防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建立土地复垦、矿山生态和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严格生态环境破坏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尾矿和退化土地综合整治,改善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 (四)自然保护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河南省现有森林生态、湿地及水域生态、野生动植物和古生物遗迹等自然保护区 32 个其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应在核心区严格限制开发性建设活动和严格控制开发强度,逐步迁出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化工、石化、造纸、酿造等污染项目,在非核心区和边缘区,要以环境容量为依据,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要禁止滥砍滥伐、陡坡垦荒,要大力植树造林和开展小流域治理等活动,在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