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热带高压.docx
4页副热带高压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副热带高压英文名称:subtropical high;subtropical anticyclone其他名称:副热带反气旋 (subtropical anticyclone)定义 1: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的高压系统地理学中称亚热带高压所属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 ;天气学(二级学科)定义 2: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的高压系统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 ;气候学(二级学科)定义 3: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所属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 ;海洋科学(二级学科) ;海洋气象学(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 副热带高压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 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夏季影响中国大陆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Q目录[隐藏]概念影响特征概念影响特征§[编辑本段]概念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它对中、高纬度地区 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 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系 统副热带高压的东部是强烈的下沉运动区,下沉气流因绝热压缩而变暖,所控制地 区会出现持续性的晴热天气。
而副热带高压的西部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 容易出现雷阵雨天气随着季节的更迭,副热带高压带的强度、位置也会发生明显的 季节变化从 1 月到 7 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呈现出向北、 向西移动和强度增强的趋势; 从 7 月到 1 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则有向南、向东移动和强度减弱的动向这种季节性 的变化,还具有明显的缓慢式变化和跳跃式变化的不同阶段[编辑本段]影响我国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暧性高压约位于南、北纬 30 度附近此高压带是盛行 西风带和东风带的分界,其高纬一侧是西风带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在 其西北一侧是西南气流治跃区(通带雨区)介于热带和温带之间的高气压称为副热 带高压,通常把控制太平洋地区的称为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 10〜40°N之间活动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的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特别是它西部的高压脊 它的范围在 500 百帕图上,用 588 线表示它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而变化其位置 的变化:南北方向,用副高脊线所在纬度的平均值代表 6〜8 月脊线平均位于北纬 24°东西方向用 588 线西伸端点所在经度代表,平均位于东经 122°西太平洋副热 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每年 6 月以前,副高脊线位于北纬 20°以南, 高压北缘是沿副高脊线北上的暖湿气流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地区,锋面、 气 旋活动频繁,形成大范围阴雨天气,受其影响华南进入雨季;到 6月中、下旬,副高 脊线北跳,并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雨带随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雨季, 即梅雨;7月上、中旬,副高脊线再次北跳,摆动在北纬 25°〜30这时黄河下游地 区进入雨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束,进入盛夏由于处于高压脊控制,出现伏 旱;7月末至 8月初,副高脊线跨越北纬 30°,到达一年中最北位置,雨带随之北移, 华北北部、东北地区进入雨季; 8月底或 9月初,高压脊开始南退,雨带随之南移 10 月以后,高压脊退至北纬 20°以南,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从上述可知,西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活动特点:夏季北进时,持续时间较长,移动速度较慢,而秋季 南退时,却时间短,速度快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年际变化较大当其活动出 现异常时,常常造成我国较大范围的旱涝灾害副高会对它所控制的地区的气温造成影响 .首先 ,赤道低压属热力低压 ,副热带高 压属动力高压 ,副极地低压属动力低压 ,极地高压属热力高压.由”热低压 ”产生的赤道低压使气流从赤道上升到高空,并向极地高压流动.高空 气流不考虑与地面的摩擦,在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垂直气流方向向右,南半球相反) 的影响下,最终,在纬度 30 度附近气流方向与纬线平行,阻碍了气流运动,导致空 气发生聚集并下沉,由此形成一个动力高压--副高.由于副高纬度较低,且空气下 沉导致降雨稀少,所以副高温度较高.[编辑本段]特征特征简介副热带高压带的主要成因是动力的作用,其高压脊线(等压线或等高线反气旋曲 率最大处的连线) 处于哈得来经圈环流和费雷尔经圈环流的下沉气流区, 天气多晴朗。
相传从大西洋运马往西印度群岛的帆船,进入副热带高压所在的纬度时,接连几周平 静无风,无法航行,终因水和粮食用尽,不得不将马匹投入海中,故欧美各国常用马 纬度作为副热带高压的同义词就副热带高压的单体来说,东部和西部的大气铅直运 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 在高压的东部,下沉运动特别强, 下沉气流因绝热压缩而变暖, 造成很强的下沉逆温,称为信风逆温这种强逆温的层结非常稳定 ,抑制了铅直对流的发展,使天气持续晴好,形成了副热带大陆西岸的干燥气候带在高压的西部,下 沉气流和逆温都比较弱,使低层辐合上升的暖湿空气,易于冲破逆温层而形成对流, 故多雷阵雨天气随着季节的更迭,太阳直射区域的南北移动,副热带高压带和高压单体的强度、 位置也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无论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从 1 月至 7 月,高压主体均 向北、向西移动 ,强度增强;从 7月至 1月,则向南、向东移动,强度也随着减弱,这 种季节性的变化,还具有明显的缓慢式变化和跳跃式变化的不同阶段太平洋高压在夏季一般分为东、 西两个大单体: 位于西太平洋的大单体, 称为西太平洋高压, 位于东太平洋的大单体,称为东太平洋高压西太平洋高压脊线北侧的西风带中,气 旋和锋面活动比较频繁,常产生阴雨或暴雨天气。
中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雨带,经常处 于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的距离处西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季节性变化,和中国东 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季节性位移相对应平均而言 ,5 月份高压脊线位于北纬 15°附近 主要雨带位于华南 ,6 月份脊线越过北纬 20°,主要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 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 7 月中旬脊线向北越过北纬 25°,主要雨带就移到黄河流域, 使华北进入雨季,这时,江淮流域正处在高压脊线控制之下,梅雨期结束而进入伏旱 期,天气酷热少雨 脊线南侧为东风带, 常常有东风波和台风活动, 产生大量的降水 因此,在 7月中旬以后 ,华南又出现一条雨带西太平洋高压和台风的相互配置,决 定着台风的移动路径高压强大且脊线呈东西向时,台风稳定西行;高压脊线呈西北 —东南向时,台风容易向西北移动,并在中国登陆;若高压减弱和断裂,则台风往往 北上登陆或转向 西太平洋高压的强弱、进退和移动,同中国东部的天气以及旱涝 等的关系极其密切,是夏半年天气预报中需要着重分析研究的天气系统之一青藏高压和墨西哥高压每逢暖季,在亚洲和北美洲南部的对流层高层,存在着另外两个大型暖高压系统, 分别称为青藏高压(或南亚高压)和墨西哥高压。
青藏高压的水平尺度可达万公里以 上,属超长波系统这两个高压虽然都位于副热带地区,但从结构、性质和形成过程 来看,和大洋上对流层中低层的副热带高压很不相同,它们主要是高原或大陆的加热 作用形成的这种系统,在 500 百帕等压面之下为热低压,在 500 百帕以上才为高 压,而且越往上高压强度越大,在 200 〜 100 百帕高度,强度最大其高压中心区为 上升气流,多对流活动这些高压中心常作东西向摆动,当其东摆时,与大洋西部的 副热带高压脊叠加,使后者加强北半球大洋上副热带高压的强度,所以夏季强于冬 季,和这些高压的存在及其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