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晚清民间的新式报人.doc
7页一个晚清民间的新式报人汪康年出生在一个中国遭遇剧变的时代 ,他的一生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 ,作为近代新式民间报人 ,他为中国近代报 刊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 37 岁创办的《时 务报》算起 ,到 51 岁因病辞世 ,汪康年将生命中的最后 16 年 交给了新闻业在这 16年中,汪康年主持并创办了 6份报刊 , 即《时务报》、《时务日报》、《昌言报》、《中外日报》、《京报》、 《刍言报》作为中国较早的近代新闻业的民间从业者 ,汪康年积累了大量的实用经验 ,做出了许多建设性和开创性的贡 献他以政府要改革、民间要安定为出发点 ,目光犀利 ,刚正不阿 ,从权贵高官到民间人士 ,一律抨击无误 ;同时他具有独立 见解 ,从不人云亦云 ;捍卫个人理想 ,不管处境多么艰难 ,从不 低头屈服 汪康年坚持独立办报 ,不受外国人和满清政府所左 右,这也是他区别当时其它报业老板和传媒官僚最重要的一 点无论在维新变法中的摇旗呐喊 ,还是在立宪运动中为民间 监督权力运作的舆论助威 ,他都亲自操笔作文 ,利用舆论宣传 阵地 ,希望通过报纸的呐喊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维护中国的主权与独立 ,力促中国走向独立富强。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走向衰败、灭亡过程的亲历 者,汪康年无疑具有时代所赋予他的特点 一个败落家庭的读 书人 ,能有什么路可走 ?时代的局限性使他只能选择科举一途在他 30 岁的而立之年 ,终于高中浙江己丑恩科第 6名但这 并不意味着从此他可以高枕无忧 ,平步青云 事实上他的前途 并不明朗 ,在腐败的晚清官场上也不可能有所作为 幸运的是 , 当时环境已不同于他刚求学科考之时 ,“学而优则仕” 已非士 大夫唯一的出路 ,商业、文教、传媒的兴起 ,使失意的士大夫 在当时政府机构之外也可找到寄托理想之所 加之 ,他已在洋务派领袖人物之一的湖广总督张之洞那里磨砺数年 ,思想、见识、视野已非当年所可比拟这些因素促使他终于走上“绝 意仕进” ,10 年内不应朝考 ,专意办报 ,其目的在于讨论中国命 运与前途 ,参与到中国的政治生活中 ,一直到晚年 ,他始终贯彻 这一点完成了从一个追求功名的旧士子到锐意维新的报业 实干家的转变 ,走向呼吁制度变革的道路 ,而办报便是他的工 具之一1894 年甲午战争爆发 ,上海报刊对战事的错误报道 ,刺激 了汪康年办一份中国人自己报纸的决心在当时中国近百家 报刊中 ,50 余家属于教会所办 ,20 余家属于外国商人所办 ,中 国商办报刊只有 10余家。
而到 1894 年底,这 10 余家中 ,至少 已有 5 家停刊 剩下的数家中 ,外国人入股、 推外国人为总董 的也有几家 这样算来 ,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也就寥 寥无几汪康年想在新闻舆论日益重要、地位日渐突出的晚 清办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 ,可谓开时代之先河1896 年在新闻史上极具纪念意义这一年 ,汪康年、梁启超联手创办《时务报》 ,汪康年担任报馆总理 ,负责馆中事 务和外出应酬 ;梁启超出任撰述 ,主管报中文字从某种意义 上而言 ,这是一份属于求新求变的士大夫的民办报刊 这一年的 8 月 9 日 ,酝酿多时的《时务报》第一期正式刊出汪康年 也正式辞去张之洞孙辈家庭教师之职 ,不再依附他人 ,成为一 名呼吁变法的办报自由职业者 对于第一份自己所办的报刊 汪康年对其倾注了相当多的心血 《时务报》作为一份民办 报纸 ,无任何来自官方的定期拨款 ,全靠捐款创立对报馆的 财务情况 ,汪康年给予了极大重视 ,采取多挖掘捐款渠道 ,在全 国九地设立 15 处代收捐款点 ,每隔半年在报中刊登一次收支 清册等措施尽管其间出现过许多问题 ,但从总体而言 ,《时 务报》的经营还是成功的 ,报馆收支基本持平 ,并小有盈余 ;报 馆人员持续发展 ,销量持续上升 ,质量亦有保障 ;最后报纸的停 刊不是因为经济和质量问题 ,而是内部派系斗争所致。
这都说 明汪康年对 《时务报》 的经营是成功的 ,也为我们今天报刊改 革提供了经验《时务报》出版后 ,因为以旬为发行周期 ,每月只有 3 册, 又专以提倡变法为主旨 ,所以不能顾及新闻的事 鉴于这种情 况,汪康年便想再办一份日报 ,以弥补这一不足 1896 年汪康 年与梁启超谈及办日报之事 ,梁启超立刻表示赞同 ,接着又建 议日报分张别行 ,记时务、新闻、商务等各为一张 ,读者可以 全买,也可分开买 ,各取所需 1898年 5月11日,汪康年、曾 广铨等合筹股本 16000 元 ,开办《时务日报》 ,以记载中外大 事、评论时政得失为主戊戌变法中《时务报》被改为官报 ,汪康年另外创立《昌 言报》 ,取其说真话、真实之意 ,章炳麟任主笔报纸栏目有 译论、论说、谕旨、奏章、外文译编等 ,同《时务报》基本一 致虽然在传达信息的丰富性和评论的深度上不及 《时务报》 , 但仍传达着改革者的一份执著追求 但戊戌变法后 ,维新风气 全无 ,办报环境大变 ,《昌言报》实难维持下去此外 ,《昌言 报》偏重于政论 ,不登商业广告 ,没有广告收入报馆的经济 压力越来越大 ,报馆财务与经营陷入恶性循环 1898 年 11 月 出版了第 10 册报纸之后 ,报纸停刊。
《时务报》改为官报的同时 ,《时务日报》也易名为《中 外日报》对于《中外日报》 ,汪康年曾因身体原因及家庭私 事在数年间退出过报馆 ,后又重新介入 ,执掌《中外日报》 1908 年,《中外日报》因揭发江苏新兵捉赌枪毙平民及南京 军警之腐败 ,激怒两江总督端方等人 ,苏松太道蔡乃煌想干涉 报馆经营 ,与报馆约法三章 :一 ,承认先前所登论说实系错误 ; 二、此后报中不得有讥评南北洋之论说 ;三、报中记事如有损 及南北洋之处 ,须先将稿交彼阅看面对无理干涉 ,汪康年严 词拒之 1908 年蔡乃煌继而又强迫汪康年让出报馆 万般无 奈,汪康年忍痛于 1908年 8月,将报馆让给蔡乃煌 1911 年, 《中外日报》在蔡氏手中停刊随着时局的发展 ,汪康年的注意力从地方势力转移到中央政府身上 ,希冀通过他们对中国现状有所影响或改观 为此 , 汪康年计划在北京办一份具有影响力的报纸 ,来宣传他的政治理想几经周折 ,1907 年 3 月 18 日 ,汪康年终于在北京出版 了他一生中所办的第五份报纸一一《京报》 《京报》为日刊,为吸引读者 ,方便读者阅读 ,汪康年大胆创新 ,不用普通报纸的 大幅形式 ,采用小页张 ,以利于读者浏览 ,这在当时属于创新之 举。
办报资金尽管一部分来自政府官员 ,但这只是私人身份的 赞助 ,《京报》仍属民间办报 ,不受任何外来势力干扰 ,具有民 间色彩的汪康年始终决定着《京报》的舆论与发展方向汪 康年在《〈京报〉发刊献言》中明确揭示了办报目的 :处今之时,合同志 ,结团体 ,力纠政府之过失 ,以弭目前之祸由此看出 汪康年直言不讳 《京报》 理应承担起社会监督的责任 ,褒贬时 政,抨击现实所以 ,问世后的《京报》 ,面对日益高涨的立宪 运动 ,刊发了一系列的议论 ,阐明立宪的益处和方法步骤 ,为当 时代表进步倾向的立宪运动摇旗呐喊 但好景不长 , 受清末的 丁未政潮的影响 ,《京报》被勒令关闭如果说汪康年早年所办报 ,是想有所作为 ,但无所凭借 ,不 得已借助报刊的力量干预时局而步入晚年的汪康年更是这 种情况 ,政府中没有强有力的支持 ,自己也拿不出先进的具有 建设性的行动纲领创办报纸 ,坐而论道 ,成了身处困境的汪 康年的唯一选择 于是,1910 年 11月 2日,汪康年在北京出版了生平所办的最后一份报纸《刍言报》 ,5 天一期 ,每月 6 期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是一份真正属于汪康年自己的报纸 ,从出版第一期到最后一期停刊 ,在所出版的 82期中 ,每期八页的稿 件几乎全由汪康年一人撰写、编辑和校对。
1911 年 ,汪康年病逝 ,《刍言报》停刊至此汪康年为自己作为民间报人的一 生画上了句号汪康年对自身所处的新闻界 ,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这种 批判精神具有普遍的意义 ,在这种精神中 ,既包含着过去士大 夫上谏的因素 ,也有近代西方知识分子充当社会良心的责任 感新闻报纸业是晚清中国新兴的行业 ,极少传统可循 ,经验 多来自国外 ,汪康年受西方自由、民主理念的影响较大 ,诉诸报业 ,故有较多创新、改革的措施出现总之 ,汪康年丰富多彩的新闻实践活动 ,使他形成极具特征的新闻思想 提倡在报 纸中讲真话 ,持公正立场 ,强调新闻的社会监督功能及对新闻 行业的反监督等等 ,充分表现了他经过深入思考而获得的丰 富业内经验 作为中国民间有贡献的报人 ,汪康年在近代新闻 史上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