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小说评点中尚远意向探究.doc
12页明清小说评点中尚远意向探究内容摘要: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一,“远”的内涵和 外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嫗变过程,深刻影响文人艺术家的审 美旨趣明清小说评论家常用“远”这一范畴来评点小说文 本,凸显中国古典小说“工”、“曲”和“如画”的文体特 征,同时与"波澜”、“近"等文学批评范畴相互指涉,开 创出独特的空间审美意向关键词:明清小说评点远 近 波澜“远”是形声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遼也 从走袁聲①本用于形容地理范围的长与阔《周易•上 经》载:“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诗经・国风・邺 风》曰:“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 望弗及,泣涕如雨皆可引为释例春秋时期,“远"由 空间之远引申为时间之远,如《吕氏春秋・大乐》所言:“音 乐之所由来者远矣'‘《老子》二十五章亦云:“大曰逝, 逝曰远可见,在上古时期“远”本身负载有时间和空间 的双重意味,其内涵和外延在时空向度上同时生发和延展直至唐朝,“远”作为一个文学批评范畴被确立下来, 频繁出现在各类诗话、词话和画论当中如王维《山水论》 曰:“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 波,高于云齐②以“无”衬“远”,准确概括出山水画 的一大要诀。
诗僧皎然则在《诗式》中提出诗歌创作应“至 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 意远;至放而不迂”,并用十九个单字概括出不同种类的诗 歌创作风格,“远”是其中之一:“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 山,乃谓意中之远③皎然将''远”由外在的客观景象转 移至人的意念之中,从而在精神层面把“远”的超越性特征 发掘出来并加以形象描述有宋一代的山水画家对“远”有着精辟而且独到的诠 释,代表人物是郭熙和韩拙,他们在各自的画论中皆提出 “三远” 一说,极大地提升了 “远”的理论特质和审美品 格,“远”的美学底蕴变得更为厚实郭熙《林泉高致・山 水训》云:“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 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在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 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④郭熙的“高远”、 “深远”和“平远”精微细致地刻画出观山的具体姿态,为 人们提供灵活多变的视角转换,同时还分别描述了特色鲜明 的绘画效果韩拙十分注重“远"对于意境的塑造功能,因 而在其《山水纯全集》中对“远”的审美价值加以进一步的 提炼和升华:”愚又论三远者,有山根边岸水波亘往而遥, 谓之阔远有野霞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
景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④把“远”的外在视觉 空间推移至“阔”、“迷”和“幽”的境地,无疑是要引人 入胜,使人在对山水之“远"的体悟和神游中涤荡胸襟,获 得精神的充实和心灵的自由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家亦将“远”纳入小说文本的批 评理论中,分别从文章结构、故事情节和描人绘景三个层面 凸显中国古典小说“工”、“曲”和“如画”的文体特征, 从而为“远”这一范畴增添新的时代特色,使其演变为一个 小说艺术的审美范畴一.文之工小说文本不同于古典诗词,字数和内容的扩充是最为直 观的表现,尽管卸去了篇幅的限制,但文字的驾驭难度不在 其下能否从“极忙极杂”(金圣叹语)的故事情节中理出 一番线索,生出无穷韵味,是小说评论家品评文章好坏的一 个重要标准因此,明清小说评论家对小说的篇章结构和情 节安排尤为关注,从中也可一窥小说评点的细致入微一是前呼后应,遥遥相对《广雅》谓:“遥,远也 小说的故事情节往往错综复杂,多条线索交叉并举,但绝非 无“章法”可循小说家会在开头或中间有所提点,导入相 关人物或者是道具,而在数回乃至数十回之后续其原委,述 其详情,看似扑朔迷离实则环环相扣,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文 章机杼,读者因粗读或概览而常常将其忽略。
如明末清初的 小说评点家金圣叹评林冲血刃陆谦一事时就曾提到:“自阁 子吃酒这日买刀,直至此日始用,相去已成万里,而遥遥相 照,世人眼瞎,便谓此刀从何而来⑤《水浒》中林冲用 刀之时与买刀之日,中间已经相隔两回在金圣叹看来,不 仅鲁达和武松两传“作者意中却欲遥遥相对,故其叙事亦多 彷佛相准”(第四回),宋江和李逵二人的遭遇同样是"遥 对奇绝”(第四十二回)金圣叹在点评时以骈文句式将其 中的故事情节加以概述,效果极佳,使读者惊觉并为之一叹 金圣叹在角色的命名中看出端倪:"玉兰名字妙,与前金莲 二字遥遥相望 “武松一篇始于杀金莲,终于杀玉兰,金 玉莲兰,千古的对矣'‘(第二十九回)因而在总批中他深 深感叹道:“武大、武二,金莲、玉兰宛然成对,文心绣错, 真称绝世比金圣叹稍晚的另一位比较重要的小说评点家是毛宗 岗,他在评点《三国演义》⑥时亦常用到“遥遥相应"、“遥 遥相映”、"遥应前文"、“正自相对”等类似的批评术语, 强调小说在叙事方面的空间延展性和模块相似性在小说评 点中,毛宗岗还下意识地将“青蛇”、“白蛇”,“赤帝”、 “白帝”,“帝星”、“将星”遥相对举,使之作为历史兴 衰和战争胜负的征兆,反映谶纬思想影响下的个人历史观和 价值评判。
二是远远提头,伏脉千里明清时期的小说评论家在评 点小说文本时往往兼具整体把握和索隐探微的能力,以某个 字眼为关键点牵带出事件的发生轨迹,以此推断作者笔法的 优劣精粗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奇髙,原因之一便 是''有应有伏,一笔不漏,一笔不繁”(《毛宗岗评三国演 义》第二十一回)在小说第二十二回述及刘备因有求于袁 绍,遂委以郑玄作为引见一事时,他指出:"首回叙述玄德 生平,早有'师事郑玄'一语遥遥伏线而郑玄、卢植虽 同为刘备所师,但其出场顺序却有先后之别,安排得“参差 错落,极叙事笔法之妙”《水浒》“智取生辰纲” 一出历来为人所称道,金圣叹 巧妙地发现,小说第十一回中“二月初九日”即为"远远提 头”,而十二回中的梁中书一语不过是文章的转折点,起承 上启下的作用,以时间为轴便可串起事件的整个经过伏 脉”、"伏根”、“伏线"也是脂砚斋评《红楼梦》⑦时的 惯用语,通常是“未出”而“先伏”,在文章的隐秘处伏下 "一人”、"一事”、"一物",“至后文方不突然”,以 至于读者察觉之时不禁恍然大悟 不论是毛宗岗笔下的“遥遥相应”,还是金圣叹的“远远提头”,亦或脂砚斋 的“伏脉千里”,无不以“远”观的姿态通览全文,一方面 凸显小说“曲径通幽”的空间审美效应,另一方面表现出小 说独特的空间叙事功能,丰富小说评点的空间叙事理论。
在 小说评点家的审美视界中,字数的堆砌和篇幅的冗长并不必 然削弱文章的份量,小说的“远伏”和“遥应”所营造出的 审美架构,恰恰是其他文体无法企及的二.文之曲“远”与“近”本是意义决然相反的一对语言学概念, 但在中国的哲学思维中两者是可以圆融互通的,组成对立统 一式的文学批评术语,意指视觉或心灵空间的伸缩延展作 为一对方位组合概念,“远”与“近”的同时出现在很大程 度上避免了文学理论偏失一隅的缺陷在明清小说评点中,“远”、“近”范畴并列使用的方式大概有以下四种,其内 涵和意义各不相同,终归是为表现小说情节的曲折回环,应 接不暇一) 忽近忽远,若近若远如《水浒传》金本第四十 一回写赵得率人入神厨捉拿宋江一事,跌宕起伏,险象环生, 文中第二段眉批写道:"如怒龙入云,鳞爪忽没忽现,又如 怪鬼夺路,形状忽近忽远云中怒龙和鬼怪夺路形象地描 绘出故事情节的惊险刺激,“忽没忽现”、“忽近忽远”形 容故事情节的张弛有度,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如身临其境二) 似远实近,似近实远这一评点属脂砚斋评《红 楼梦》时运用得最为经典,小说第二十一回有庚辰双行夹批:“(钗、玉)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实近 之至矣,却远之至也。
小说评点家透过宝钗的性格分析, 并且联系小说后文的种种细节推断出“钗与玉远中近”,而 “颦与玉近中远"的人物关系,一针见血,点破贾宝钗、颦 儿同贾宝玉表面上的远近亲疏,揭露小说人物内心的真实想 法文中第二十五回则透过言语和动作描摹出马道婆的一副 世俗嘴脸当赵姨娘向她追问暗算王熙凤的办法时,却又佯 装退却,甲戌侧批“远一步却是近一步”,并为马道婆安上 “贼婆”的名号,使其原形毕露脂砚斋的评点进一步揭示 了《红楼梦》出色的心理描写,以侧面解读的方式丰富小说 的人物形象三) 由远及近,由近渐远三顾茅庐”的典故家喻 户晓,也是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时着墨较多的地方他将 隆中草庐内刘备与诸葛亮的对话细分为四段:第一段皆为 “套话”,第二段“其语尚远”,第三段“其语渐近”,直到第四段“方是深谈”循序渐进,由浅至深,由表及里, 由远及近,诸葛亮的谋略可见一斑《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黛玉葬花” 一节中,脂砚斋提出曹雪芹在小说创作中使用 过的叙事手法应包含有“截法、岔法、突然法、伏线法、由 近渐远法、将繁改简法、重作轻抹法、虚敲实应法种种诸 法",并盛赞其“信手拈来无不是”(第二十七回庚辰眉 批)四) 将近忽远。
这一手法则在《毛宗岗评三国演义》 中最为常见,如小说第三十六回毛评诸葛亮乃“《三国志》 中第一妙人也”,但主人公直到三十五回仍迟迟没有出现, 以至“令人心痒难熬",小说作者在无形中为孔明抹上一层 神秘的面纱:"写来如海上仙山,将近忽远此外,毛宗 岗还将“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章节的情节和内容划分为 “五曲”,可谓是山重水复,千回百转,看似无望却又峰回 路转,毛宗岗对此大为感叹:“将欲通之,忽若阻之;将欲 近之,忽若远之令人惊疑不定,真是文章妙境第四 十三回)叙事手法的多重运用无疑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情节的 安排和人物的出场错落有致,极富戏剧效果,这就使得小说 的起承转合自然而不失之平淡忽远忽近”、“似远实 近"等手法的运用实际上和“虚实相生”的审美范式相吻 合,反映出明清时期文人艺术家的审美风尚金圣叹认为文 章“有以近为贵者”,如《水浒传》第八回描绘差拨脸色由 怒到笑,瞬间变换,“皆所谓文章波澜”又有以远为贵 也者”,如林冲和柴进二人便是一来一往,一进一出,交叉 行进,“如来时飞杖而来,去时拖杖而去,其波澜乃在一篇 之首与尾第八回总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可见,文章不论“远” “近”,能否顺势掀起“波澜”对于 小说而言至关重要。
波澜”一词最初多用于诗词评论中,以自然现象来指 称人的才思浩瀚无穷后兼指文章的跌宕起伏,富有规 模⑧在明清小说评点中,“波澜” 一词就常用于标明文 学作品中暗含的“节奏”和“气势”,如毛批《三国》第三 十四回:“至于张武丧马、赵云夺马、刘备送马、刘表还马、 蒯越相马、伊籍谏马,种种波澜,无不层折入妙,此文中佳 境此外,还有“妙波屡皱”、“潮起潮落”、“一波未 已,一波又兴”诸如此类的小说评语,无不以小说情节之张 力为要对于小说评点家而言,他们渴求的正是那“远”、“近”之间的波澜壮阔和蜿蜒起伏三.文如画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诗文书画参差互渗的情况 亦不少见,这是华夏民族诗性智慧的直观体现书画同 源”(赵孟頫语)、"诗画本一律”(苏轼语)等艺术理论 便流传至今,影响极为广泛明清小说评点家与之相类似, 常化用诗话、词话乃至于画论中的术语来评点小说话本,勾 勒出“文”与“画”同源异流、同质异构的内在关联人物描写和环境渲染是长篇小说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 明清小说评点家在解读这类文字时通常会以观画的姿态进 行审视并给予适当的点评,秉承文人艺术家一贯以来的审美 情操在此过程中,小说评点家或是直接以“如画”二字提 点,或是移用画论、画法中的概念,如“点睛”、“颊上三 毫”、“三五聚散法”等予以评论,或是由远及近,在镜头 的拉伸中详细考察人物的外在形态。
先就人物描写来看《金圣叹评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对 孙二娘有一段精彩的批注,“先远望写一番”,而后“又近 看写一番”,“常言美人之美,乃在或远或近之间今写此 妇人,既远近皆详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