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问题研究综述.doc
5页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问题研究综述歧视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左右西方国家的 女权运动到今天我国炙手可热的就业歧视话题,歧视现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 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随着双向选 择体制的实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其中女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凸显,出现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形成较早,从福西特(Fawcett, 1918)开始研究 性别差异到1981年贝克尔的家庭经济理论模型建立,歧视理论己经形成了一 套完整的体系国内对于歧视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后,在西方理论 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进行的研究国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944年,冈纳•缪尔达尔的著作《美国的困境》可视为歧视经济学产生的 标志,从此歧视被纳入经济学的分析中在Sanborn(1950)的性别差异研究中, 他的定期目标是仅在同样工作同样报酬的背景下考虑歧视,而不是处理来自职 业隔离的歧视对于职业分布、工作年小时数、教育、城市化、种族和工作经验 进行调整,收入比率上升了贝克尔(1957)将歧视系数引入经济学,而且可以 用货币来衡量c歧视的个人偏见模型是建立在雇主、雇员或顾客等歧视者的偏好 性口味假设的基础上。
在此基础上,Fuchs (I960)计算了每小时的收入,女性相对于男性是0. 60, 这意味着男女工资差别是0.66为了研究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Malkiels对男 女工资差异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即1966和1969〜1971,差异值分别为 0. 48和0.5L这清楚地表明同样工作下不同的工资并不是歧视的重要来源,歧 视问题是以工作级别的分配为中心的-Malkiels发现在工作级别上有53%的男 女差异不能用个人特征的差异来解释文化、传统和公开性歧视趋向于给可能参与到劳务中的女性加以限制,这些 影响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与男性工作者不同的职业分布,并且在相同职业的男女 工作者中产生了不同的工资,这一结果在全日制男女工作者中是一个长期的收 入差距遗憾的是,在这一概述水平上的解释主要是一些描述性的Ronald 0axaca(1973)的目的就是去估计对女性工作者歧视的平均程度并提供一个男女 工资差异来源的定量估计c在此基础上,Randal 1 s. Brown, Marilyn Moon, and Barbara s. Zoloth. (1978)的方法是用多项回I归分析从一系列个人特征集中去预 测男性的职业成果,并且为女性模拟职业分布,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每…个职业, 工资是作为一个生产力测量的函数被估计。
Masao Nakamura, Al ice Nakamura and Dal las Cui 1 en (1979)以己婚妇女 个人和家庭共同决定的行为为模型,将家庭劳动力作为以收入和时间为约束的 最大化二阶条件效用函数,研究工作机会、支付工资和巳婚妇女的劳动力供给, 并且发现巨大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家庭劳动力方面,比较综 合的模型是1997年BernardFortin and Guy Lacroix的关于家庭劳动力供给 的单式和集合式模型,他以非线性、非限制家庭劳动力供给系统作为前提,推出 一系列被每个模型强加的参数限制他们将男女工资差别分解为职业和工资两种成分,把通常所用的工资歧视 方法作为模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他们的方法可以说是分析收入差别的两种方 法的精练和综合,对分析和解释所观察到的歧视提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步骤, 所做模型能够使我们直接处理职业差异并目更精确地度量包括职业在内的工资 差异皆国内相关研究综述1. 经济学角度的研究国内最早研究就业领域中歧视问题的是郭正模(1994),他在《“劳动歧视” 问题初探》中阐述了西方经济学对劳动歧视的理论分析和对.我国经济生活中的 “劳动歧视”现象进行了剖析。
另外,分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下的一 些特点和加强劳动歧视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周兢(2003)针对劳动力就业歧视 现象,分析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提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一些建议但是,早期对于性别歧视的研究都是描述性的,即便是进行原因分析,也 都是一些主观上的判断阚凯(2005)运用贝克尔的歧视模型对劳动力市场中性 别歧视的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存在根源以及提出了相应的消除性别歧视的 对策模型分析显示,非歧视性企业比歧视性企业能获得了更多的收益竞争的 力量会使歧视性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或者持续不下去,除非歧视性雇主愿意接 受较低的利润水平,或者其所处行业具有垄断性另外,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性别 歧视的还有李娜(2004)和赵友宝、曹靖宇(2005) c对于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张抗私(2004)认为,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 价值取决于影响其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所有供给和需求因素,如果与生产率无关的 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了正的或负的价值,才可能导致歧视.2. 社会学角度的研究对于引起性别歧视的原因及其影响,王伟琴(2004)比较全面地从社会学角 度做了分析,主要指出,传统思想和社会性别理论使得男女自身的价值有了高 低之分,而不是劳动力市场中某些个人因素或个别行为所决定。
她同时指出,这 种基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角色期望影响到了女性的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社 会的健康发展关于大学生就业,谭卫华(2001)从大学生社会化、社会发展的关系和职业 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行为认为与韦伯社会行动分类有 所不同,大学生的就业行为还存在随机的情况C针对我国现阶段价值观的多元化, 解决性别歧视问题,实现男女平等,李晶(2004)认为当务之急是在社会中构建 起先进的性别文化,她认为传统性别文化的回归是造成性别歧视问题的主要原 因对于引起性别歧视的原因,除了客观性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女性主观上的社 会性别自我歧视(陈媛,2002),这一不良心理倾向使其竞争意识下降,影响到 了就业3. 法律角度的研究比较早从法学角度比较全面地综述就业歧视的是朱懂理(2004),他同时也 从法学角度分析了歧视产生的原因和消除歧视的对策c他认为存在歧视的原因有 以下几点: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等而其中立法不完善是多 数学者共同持有的观点娄耀雄(2004)针对目前我国反响强烈的各种“就业歧 视”现象进行了法理学分析,提出了立法建议详细介绍了就业歧视的主要表现 形式及其成因,指出了应对“就业歧视”现象的对策和对制订“反就业歧视法” 有关问题的建议。
同时也应注意到反“就业歧视”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立法的 价值更多体现在对人的平等权利保护上于艳(2004)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阐释了市场与歧视的密切关系, 得出了歧视无法经由市场自身加以消除,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才能予以解决的结 论c她同时借鉴了美国的相关法律制度,指出我国应当尽快制定反对就业歧视的 单行立法,从实体制度与程序制度两方面构建我国的平等就业权保护体系4. 调查分析及综合性研究吴新慧(2004)针对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指出就业歧视是指因性别、学历、 户籍等不同而造成的对某些大学毕业生的区别对待、偏见和排斥,以及由此带来 的就业机会的剥夺和损害张莉,张明如(2005)除了对就业歧视的成因进行分析 外,还进行了相关的对策研究然而,如果仅是定性的分析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就无法从一•个量的角度 确定是否存在就业歧视、歧视的程度如何,因此对于分析就业歧视的原因以及制 定相应的对策就有一定的盲IT性因此,除了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原因和对 策的定性思考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个人问卷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统计分 析的调查研究厦门大学经济系教授叶文振(2002)在对女大学生是否“同民同工”问题进 行多变量的统计模拟,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劳动力市场歧视女大学生的原因。
通过分析结果,最后指出:“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性别确实像所假 设的那样会减小女大学生落实就业单位的概率,造成就业机会的数量不平等及 降低签约单位拟付的工资水平,形成就低上岗的用人不合理”李锐利(2004)通 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进行了调查,从实 证的角度分析了就业难的原因王一兵(2005)采用半参数有序Probit模型分 析了女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并与标准有序Probit模型进行了比较,发现前 者明显优于后者国结论根据以上综述,中外学者对女性就业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将外国学者的相关理论应用于中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 究还比较少;中国学者中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问题的较少;中国学 者对性别歧视的研究还大多停留在定性的描述上,较少对引起性别歧视的原因 进行调查分析的研究c所以,要深化对中国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问题的研究, 还需要把国内外的有关理论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对研究中定性解释的实证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