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理念智慧实践措施.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27570555
  • 上传时间:2023-04-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理念 智慧 实践 措施——“生本教育”体验 徐 彬题记:“生本教育”既是教育教学文化,也是教育教学艺术其文化内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其教学艺术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做,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目录:一、理念——“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与儿童发展理论 二、智慧——“生本教育”的哲学思考与方法论 三、实践——“生本教育”的一般课堂教学模式 四、措施——组建小组,实现小组自律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的一环一、理念----“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与儿童发展理论郭思乐教授说:我们把生本教育定义为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施策略是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原则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一)“生本教育”的基本原则:1、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2、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具有独立性3、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二)“生本教育”的儿童观:1、儿童不可限量,所以,对儿童的尊重,是天然地应当的。

      2、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够了他们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会得到多少分,他们不必把情感和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3、课堂上,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4、儿童乃是天生的学习者,还在于学习对于他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甘泉之井,他会不断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他的思维器官会不断地获得运用的享受5、儿童的智力发展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思想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6、儿童与成人的学习行为的区别:成人是以知御行,认识规律是知行律;儿童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正如陶行知先生的《小孩之歌》所说的那样:人人都说孩子小, 其实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孩子还要小三)郭思乐教授关于“生本教育”的几段精彩论述:1、“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郭思乐教授的这段话让我们在思考沉淀之后,把目光转向教室  2、郭思乐教授说:生本教育就是来解放人,一个人的思想很重要,思想可以改变事物,思想可以改变教育我们真正的改变是思想,而生本教育是现代的思想,它的标志是——是否促进了人的解放邓小平把土地还给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我们提倡把学习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放人之本能我们长期以来是教人之本能,正确的方法是依靠人之本能,把学习还给学生这是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的根本方法3、郭思乐教授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把传统的“老师苦教”比做插秧,多年来,农民把秧苗插的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的越多可是这样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给他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后来人们发现了“抛秧”的方法,减少了劳动量,却保护了秧苗,给他们带来自由生长的欢快,也当然地带来了高产  4、一位朋友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 个3是15,等等这一段小小的对话,闪烁着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论的智慧之光5、如果对蒸馒头的过程实行开盖主义,不断地开盖窥视,馒头反而蒸不熟,所以,我们要以最大的耐心,等待……再等待,最后,收获一锅熟透而美味的馒头6、郭教授经常讲述一个很有哲理的故事:一位母亲带着刚刚会走路的小孩去医院看医生,说儿子的脚疼,医生很忙,两个小时后,医生给小孩诊断后说:“你儿子的脚是内八字,鞋倒过来穿母亲听后很不满意地说:“等了两个小时就等了这一句话医生说:“为了这句话我学了二十年 二、智慧——“生本教育”的哲学思考与方法论朱熹说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是指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所谓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少,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人固然可以一点一滴地学知识,但一点一滴的知识是缺少整体生命的犹如打成碎片的维纳斯不美,而整体的维纳斯才美一样,知识只有成为整体状态的时候,特别是对儿童的个体有整体的意义的时候,它才呈现出其“生命”也就是“整体领悟与知识生命”。

      一)生本教育体系的方法论,我们将要谈到的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没有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他甚至认为,现在学校教育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仅仅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是侮辱他们的智慧并造成困惑先做后学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整体意义认识规律做是实践,而实践加工的对象的整体,这就给儿童以十分鲜明的意义,从而保证了他们充沛的学习热情和经验支持先做后学”与“先会后学”是伴生的全身心的投入“做”有可能使学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性地把握对象的内部的和外部的联系,把握对象的本质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哈尔莫斯深切地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如果说,我们在前面谈到教少学多是从数量来说的话,那么,先教后学就是从时间上来说的但是实践表明,时间因素有时带有相当关键的意义我们把儿童看做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有一个如何激发调动这一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资源的问题。

      先学后教就是调动资源的简单易行的办法我们会提出一个必然会产生的问题:既然可以先学,那还要“教”做什么?先学后教,是不是意味着不要教呢?这里实际上涉及了我们所说的“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这里,教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体考虑下提出来的二是给出了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导的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的根本地位先学后教带来的一个效益就是可以“以学定教”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在学生先学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这同时也就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学生的需要了先学后教不仅局限于一般的预习,更多的是通过去学习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学转化为活动。

      这里指的活动,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覆盖某些必要的基础知识以学定教之最重要的一个长处,就是始终保持学生的强烈情感和兴趣以学定教有利于结合儿童的既有经验和调配其内部的资源,在最惬意的活动中,儿童变得心灵手巧头脑被激活了,情绪被调动了,上课变成了最美好的时光以学定教同样可以保持学习的系统性,原因是,以学定教是在确保第一层次的知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工具的掌握的原则下进行的;以学定教让学生自己去形成以自己喜欢的一点作为活动内核的课程,从而可以主动地学习第二层次的大量知识,而第二层次的知识完全可以为若干活动所覆盖;以学定教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将在适当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整理,从而在学生已有充实的认识的基础上把所学系统化;以学定教所激发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把知识系统化,因为系统化是他们获得丰富材料之后的自然需求此外,教师在以学定教中,注意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他们学习的闪光点,突出学习的重点,也将使学生的学习重点突出、系统鲜明二)讨论是学习的常规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一般来说,学习者必须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写文章或者读文章,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两个:想说什么?说清楚了没有?我们无论是读还是写任何文章,都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要反复回到这些基础问题上只有反复研究这两个问题,文章才基本写得好,或者读得好而这两个基本问题,则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列为讨论的内容的学习中的讨论普遍存在,只有讨论的具体的形态的不同例如,有时候是自己和自己讨论,有时候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的讨论讨论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之一,然而我们过去冷落了它比如,过去认为在学生之间没有什么好讨论的,课堂采取的充其量是师生对答式而那些师生对答的直接目的,只不过使学生为教者的教学作铺垫、作桥梁,好使我们的语言流畅一些、教学过程顺利一些,它与把学生当成主体的讨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实际上,生本教育的一个含义是,原来在教育教学范畴中的事情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做——本体在行动中而讨论,就是普遍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在这样的讨论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而且会出现许多精彩的论辩三)感悟: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人固然可以训练,但动物也可以训练,而感悟、创造则只有人才能做到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

      人形成思想要通过感悟,它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感悟犹如人体吸收的食物最终转化成奔流在自己血液之中的物质一样——只有后者才是主体自身的东西不通过感悟,外界的东西对主体来说始终是没有意义的;而逐步深入的感悟,则可以使被感悟物——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观点或一个事物消化成为主体的思想、精神的一部分生本教育强调感悟,而感悟又推动了生本教育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放潜能如前所述我们理会到,感悟只能由学生自己获得,精神生命的拓展别人无法取代由此,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依靠学生的感悟成为生本教育的显著特征要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更有质量的感悟的一个条件,就是我们不要代替他们感悟,而要为他们的感悟创造条件这同我们在师本条件下的教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不含蓄、一览无遗的教学又是矛盾的我们很难舍弃原来的这种做法,因为我们不放心:感悟对我们的基础知识的获得,对于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不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即使我们愿意这样做,也不知道要如何做才能促使学生感悟首先,我们来研究感悟对基础知识学习与德行提高的关系我们认为,感悟是原文、原理、原德,同时是我们沟通的基础然而,就像地平线你越向他走去它离你越远一样,你越想直接教给儿童以感悟,他们就越没有自己的感悟。

      同样,感悟又是“原理”,如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首先不是逻辑,而是对这个问题的某种感悟感悟又是“原德”,道德教育需要依靠人的感悟在生本教育中很少限制,很少说教,就只是引导他们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儿童们从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