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论》Ⅰ教学讲义 (2).ppt
5页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篇的研究对象,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这一篇开始,进入对资本生产过程本身的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本篇所要研究的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种是下一篇将要研究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第557页)研究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最基本的最一般的特征在对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研究过程中将会看到,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逻辑上,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或前提因此,当进入考察资本的生产过程时,就首先考虑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三篇包括五章,即第五章到第九章第五章分析资本生产过程的二重性,阐明其最本质的特征;第六章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七章分析剩余价值率,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第八章分析工作日,揭露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第九章分析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的关系,以此结束第三篇转入下一篇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主要内容:通过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揭示资本生产过程的实质。
资本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即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两方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对立的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生产过程的实质 第五章就资本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分为两节:第一节分析劳动过程;第二节,分析价值增殖过程第一节 劳动过程,主要内容:阐述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揭示劳动过程作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的特点 第一节包括25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第1-21段); (二)劳动过程作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的特点(第22-25段)第二节 价值增殖过程,主要内容: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揭露价值增殖的秘密 第二节包括3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资本家所关心的是生产剩余价值(第1段); (二)价值形成过程(第2-22段); (三)价值增殖过程(第23-26段); (四)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第27-33段)背景资料,“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制造工具的动物 富兰克林是美国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他认为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论断正是因为人类具有这个特征,才使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
但富兰克林并没有对此论断进一步发挥,因为他紧紧着眼于美国社会马克思指出:“在美国,分布在辽阔的国土上的人口相对说来是稀少的因此,“美国使用机器比经常有过剩人口的英国相对来说要多得多26卷II第654-655页)富兰克林正是从美国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实际出发,要求发展技术和完善劳动工具,从而提出了这个论断因此,马克思说:“富兰克林所说的人天生是制造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标志着美国社会的特征一样”第1卷第3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