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绍兴市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实践与思考.doc
8页绍兴市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绍兴市科学技术局 郭曙光、张宪疆、赵勇 绍兴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城市,近年来围绕“工业立市、开放 兴市、合力建市”的发展战略,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目标,围绕“融 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的工作重点, 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 的改造提升, 突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突出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加快民营科 技企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2002 年全市的科技进步综合实力和科技 进步水平位均居全省第三位一、主动设计 创新争先 合力寻求科技工作新突破 自 1997 年我市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五年 来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积极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2002 年,我市的技 术改造投资额、 省级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位居全省各市 的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成为全国四个“重要技术标准 试点城市”之一,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连 续三次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教兴市先进称号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 展越来越成为衡量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结合绍兴产业实际, 提出了“点、线、面”协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作思路,重点做好“培育、发 展、提高”的梯度发展文章一是点上抓企业 抓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 首先是要选准有发展前景的科技 型苗子企业,通过培育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 然后在资金、 项目上给予重点 扶持,发展壮大成省级、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到目前全市已有省级以上高新技 术企业 145 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66 家,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高新技 术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2002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350.56 亿元,产品销售收入 322.07 亿元,实现利税 55.2 亿元,出口创汇 9.26 亿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各市同类企业前矛科技项目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成果, 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开发 高新技术产品,以项目起步带动产业提升 2002 年,新上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37 项,组织实施省级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16项开发国家重点新产品 58 只, 省级新产品 241 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 159 只,占全省的 19.45%,二是线上抓基地。
为应对我国加入WTO勺新形势和新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在 经济领域的作用,我们根据绍兴块状经济特点,认真研讨,精心规划,集中力量 创建国家、 省二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现在, 绍兴市纺织业创建国家火炬计 划基地的规划工作已经完成 总面积达 1 万亩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嵊州市高新科 技示范基地全面建成新昌“国家火炬计划医药产业基地”、诸暨“国家火炬计 划环保装备产业基地”正在顺利实施上虞的精细化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嵊州的机电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也已通过省级评审 全市已初步形成了纺织、 环保装备、生物医药、机电、化工、电子信息等有明显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群三是面上抓园区 园区是高新技术的聚集地, 对地方经济有极强的带动和促 进作用绍兴、上虞、新昌三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进展顺利,发展势 头良好其中绍兴省级高新技术园区通过规划调整, 规划更加合理, 功能更加完 善,产业优势更加明显绍兴园区已呈现出“一区二园三大产业” (一区指绍兴 园区,二园指城东园、袍江园,三大产业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 三大产业)的新格局,绍兴高新技术园区孵化器的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并投入 运行。
同时,我们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努力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服务,建 设绍兴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园区总投资 3.3 亿元,规划面积 18.7 万亩 2002 年,园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 9827 万元,建成面积达 36508 亩,其中园区孵化器 和五大种子种苗的建设共投入资金 1777 万元,有力地改善了科研设施条件,提 高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传统产业得到快速提升传统产业在绍兴 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因此,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纺织、机械、黄酒等传统 产业的改造提升一是以技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围绕“实现绍兴经济跨越式发展” 的总体目 标,实施高强度投入, 进一步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 业的投资力度 2002年,全市在建技改项目 4094 项,总投资 478.98 亿元,已 累计完成投资 268.58 亿元,其中 2002 年完成技改投资 205.2 亿元,同比增长 62.21%其中市本级完成投资 42.3 亿元,增长 62.69%在技改立项中,注重传 统产业的高新化,把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列入重点技改盘子,在全市 2002 年度重 点技改项目中,属于电子信息、新型医药、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节能环保、 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项目 49 只,投资规模 53 亿元,分别占重点项目 总数和投资数的 48%和 41%。
二是以实施专项开展共性技术攻关 以争创国家火炬计划绍兴纺织高新技术 产业基地为抓手,加快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转变,增强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重点组织实施了纺织业关键共性技术科技攻关,促进传统纺织产业的改造和升 级如绍兴县以接轨国际技术前沿、 打造纺织产业硅谷为目标, 加大了技术开发 力度,组织实施了纺织面料创新科技攻关, 重点抓源头技术创新、 抓产品一条龙 开发该县在顺利实施前两轮纺织面料创新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基础上, 又开展 了纺织面料创新三轮招标工作, 经专家评审, 已有 10 个项目列入专项攻关计划三是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提升 制造业信息化是坚持“工业立市”,走新 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 也是进入新世纪后, 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 战略抉择和重要途径 为此,我们结合绍兴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 启动 并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该项 目计划投入 10400 万元,其中国家、省、市、县科技行政部门资助及配套 400 万元,项目承担单位自筹 10000 万元,组织区域经济龙头企业实施信息化示范工 程,努力实现企业管理、 技术创新、 流程工业和面向大批量定制等 4 个方面的信 息化。
同时,我们着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以其良好发展的示范作用,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机械、纺织、黄酒等传统产业的信息化,不断提高企 业核心竞争力——创新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是提高区域创新能 力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内容为此,我们重点在三个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一是构筑研发体系 针对绍兴区域块状经济特点, 我们重点扶持建设了一批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 形成了多层次、 多 形式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首先,开展了创建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活动, 通过努力,已在纺织、领带、袜业、机电、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家私等特色优 势明显的区域重点培育了 18 家市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其中,绍兴轻 纺科技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科技创新中心,诸暨珍珠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嵊州长毛兔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这些区域科技 创新服务中心的培育, 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如诸暨珍珠业省级科 技创新服务中心建立后, 积极为珠农开展技术服务, 通过对珍珠的深加工, 极大 地提高了珍珠的附加值, 仅阮仕公司一家, 自营出口创汇额, 就从 2001 年的 100 万美元增加到 2002年的 2012万美元。
其次,在全市重点企业中, 积极引导企业 建设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鼓励科技型企业建设省级高新技术研 究开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 全市已有省级企 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 62 家,占全省的 30%如浙江复合纤 维材料省级高新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浙江化纤联合集团有限公司, 与上海东华大 学联合组建的浙江东华纤维材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直接面向市场开展研发、 试 制、产业化的一体化开发, 建成了具有年产 500 吨复合纺中试能力的生产线, 已 开发海岛型长丝复合超细纤维等新产品 10 余只,投入批量生产的产品 5 只,均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是培育行业的技术研发中心二是健全服务体系 由于我市的综合技术研发力量不强, 因此,必须在技术 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 提高上下功夫, 而建立、健全必要的技术服务体系, 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 一方面,我们着力建设以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为主要 平台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通过网上技术市场的建设,加强为企业的技术服务 另一方面,是建设高新技术孵化服务体系,强化对苗子型科技企业培育目前, 绍兴、上虞二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都建立了功能比较完备的高新技术孵化 器,在孵高新技术企业近 60 家。
新昌、绍兴县、诸暨、嵊州、越城区也都在创 造条件建设高新技术孵化器, 努力引进、培育一批研发项目、 孵化一批科技企业三是强化支撑体系 重点是强化技术、人才、投入三个方面的支撑体系 在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上, 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 科研单位的产学 研合作,寻求紧密型的科技合作伙伴 目前,全市有 1000 多家企业与全国的 300 多家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了紧密型的科技合作关系在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上,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努力构建人才工作新机 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和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2002 年,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6606人,其中,硕士 114人,博士 19人,两院院士1 人在投入体系建设上,认真贯彻省委( 1996)19 号文件精神,根据全市经济 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引导、督促和协调措施,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2002 年全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达 17689 万元,同比增长 62.58%,其中科技三项 经费支出 11403 万元,科学事业费 2853 万元,同比分别增长 44.3%和 111.33%; 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达 6092 万元,其中科技三项经费支出 2167 万元,同比分别 增长 73.17%和 54.45%。
二、强化服务 营造环境 积极探索科技工作新路子 总结我市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五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必须以创新的精神, 创造性地设计科技工作的载体,探索科技工作的新路子一)以政策扶持为导向, 营造科技进步的良好氛围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和省政府《关 于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决定》,加快我市科技进步步伐 , 全市先后制订了《关于绍兴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市区电子信息产 业发展若干意见》、 《绍兴市技术创新工程纲要实施意见》、 《绍兴市高新技术 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 等政策, 先后召开了全市技术创新工作会议、 全市科技进步大会、 全市民营科技 企业工作经验交流会、 全市科技型企业座谈会等会议, 把科技强市战略作为 “一 把手”工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努力提升我市区域经济竞争力市 委、市政府多次听取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汇报,搞调研、谈思路、指方向,努力 营造我市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 积极落实国家、 省扶持高新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继续加大各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
加强引导,努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二)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支撑,不断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我们按 照“分级培育、体现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