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核心思想——均.doc
3页
中国文化核心思想——均在中国名族的心中,均平观念与忠孝仁义等文化观念一样,已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名族的性格特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特别关注农民阶层的平均主义问题,近年来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人们之间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和不公平的现象日益凸显,使平均主义重新成为一个新的热点问题一、 平均主义的由来“均”是指社会财富在不同的成员之间的分配,而平均,则是令生活在平均线上的人失落财富,让生活在平均线下的人获得利益这就是埋藏在中国农民心中根深蒂固的伟大理想——平均为什么平均具有如此大的诱惑?就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写过的名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诗句里的“寒士”并不一定净指失意彷徨的知识分子,还可以泛指所有低层民众历朝历代,这片土地上一直生活着太多平均线以下的人民,不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穷的人不一定是懒,更多的是缺乏土地,缺乏工作机会,社会把他们排斥在外,把他们推到平均线以下他们渴望安居乐业的生活,当杜甫蜗居在成都附件的茅屋的时候,一阵风雨把他屋顶的茅草吹走这个时候,有什么理由他不希望能住进砖墙瓦房?当太平天国时代的肖朝贵在山中烧炭饥寒交迫的时候,他又怎么不为满清贵族朱门酒肉而吞口水?所以,天下穷人没有不希望平均的。
社会的穷人越多,平均的愿望就越普遍,越强烈,自春秋时期形成以来,到陈胜吴广,再到李自成洪秀全,没有一个朝代不是这样二、 中国历史上的平均主义儒家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是大同思想的核心理解儒家的大同社会就不得不从儒家的小康社会来看,大同社会毫无疑问是儒家的理想社会天下是人民所共有的,那时候的儒家学说中的大同思想造就了中国人民普遍的平均情节均贫富的平等观念也存在于儒家学说之中,论语中孔夫子便说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而这种均贫富的思想正是“天下为公” 的思想来源而事实上这种理论在中国社会由于阶级矛盾的尖锐,生活在平均线以下的贫苦农民接二连三的爆发农民起义,反抗权威,反抗特权,要求平等与平均王朝的末期所爆发的农民战争从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到唐朝的黄巢起义更加明确的提出了平均,到宋代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到明末农民战争,李自成明确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直到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运动在实践中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 》 , “希望构建一个国家公有,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有衣同暖的无处不温暖,无处不关怀的人间天国”证明了其空想性在近代民主革命中尤以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民有,民治,民享)为代表,无一不体现着平均主义的思想。
三、对中国社会平均思想的评价通过农民战争的实现,不可否认的是平均主义对历史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容易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一种强大的理论武器的思想力主义受着封建阶级的各种限制,所以才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农民战争是对农民追求的平均、共有理想真实性的一次次大检验同时也说自己奋统的平均思想,适应工业文明的时代,适应全球化的时代,适应中国革命的需要,增加其现实的可能性,从而真正的实现平均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