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要籍(下).doc
14页1纪传体纪传体《《旧唐书旧唐书》》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1.作者:五代后晋 刘昫 2.成书经过:941 年二月,敕令监修唐史,刘昫挂名,赵莹监修,在修史中,张昭出力最 多,于 945 年六月完成,共历时四年有余 《新唐书》出现后《旧唐书》就湮没了,散 失严重后于 1578 年闻人铨补上了纪、志和列传部分,又经清人沈德潜校订,才重新 流传 二.体例和内容 上起 618 年下讫 907 年,共 290 年,分本纪 20 卷,志 30 卷,列传 150 卷,共 200 卷三.成就和不足 ㈠成就:1.叙述史实比较详细,保存史料比较丰富;2.《旧唐书》多抄《实录》 、 《国史》的原文,保存了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同时也 有资料汇编的倾向; 3.继承《汉书》 、 《后汉书》 、 《三国志》传统,在纪、传中多载具有史料价值的文 章 4.志目比较齐备,当时的典章制度均有记载,如《礼义》 、 《食货》 、 《刑法》 ㈡不足:1.修史的人比较多,工作粗糙,遗漏重复之处较多; 2.唐朝前后期的详略不同,唐玄宗前较详,后期较略; 3.直抄《实录》 、 《国史》原文,原有的缺点没有改正,如曲笔一些史料的真实性。
《《新唐书新唐书》》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1.作者:(宋)欧阳修、宋祁 2.经过:仁宗时期,人们不满《旧唐书》 ,因于 1044 年开始重修至 1060 年完成,历时 17 年 二.体例与内容 1.内容:上起 618 年下讫 907 年,共 290 年,有本纪 10 卷,志 50 卷,表 15,列传 150 卷,共 225 卷 2.突出点:(主要表现在志方面) 1、 首创《仪卫志》 、 《选举志》 、 《兵志》三目; 2、 改《旧唐书》的《经籍志》为《艺文志》 ,增加许多作者的书目,为目录学、文献学提 供许多资料 三.成就和不足 ㈠成就:1.《新唐书》较《旧唐书》增加了许多材料;2.《新唐书》较《旧唐书》体例更完备 ㈡不足:1.本纪文字太略,有时不载年月,以致叙事时间不清楚; 2.作者因不喜骈体文,以致纪传中富有史料价值的诏令、奏疏被砍削;3.作者反佛道, 《新唐书》佛道二教事迹一无记载,也丢失了许多科学家的事迹《《旧五代史旧五代史》》2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1.作者:(宋)薛居正 2.经过:973 年开始修撰至 974 年 10 月完成,共 1 年半时间,内容来自各代《实录》及 范 质的《五代通录》 ,书名又称《梁唐晋汉周书》 。
《新五代史》出现后,此书已亡佚, 现 行本 是清乾隆时期纪昀等人的辑本 二.体例及内容.内容:有本纪 61 卷,列传 77 卷,志 12 卷,共 150 卷,上起 907 年,下起 960 年 三.成就:1.仿《旧唐书》 ,把每个时期的大事都记载在本纪里,对于各时期的形势一目了 然;2.五代时期,应该说是“五代十国”时期,作者没有持偏见,不仅记载了“五代” 史事,还记载了“十国”史事; 3.史料直接来自《实录》和《五代通录》 ,真实性高《《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一.作者和成书经过 1.作者:(宋)欧阳修 2.经过:欧阳修不满《旧五代史》 ,没有把“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诚义士之 节” 介绍出来,袭《史记》体例,效《春秋》之法,私人重修五代史,是欧 阳修晚年作 二.体例和内容 内容:上起 901 年下起 960 年,共 53 年,有本纪 12 卷,列传 45 卷,考 3 卷,世家 10 卷, 《四夷附录》3 卷,共 73 卷 三.成就和缺点: ㈠成就:①史料比《旧五代史》更丰富; ②《新五代史》各个部分互相配合,体力完备而严谨,文字简洁,观点鲜明。
㈡不足:①刻意仿效《春秋》笔法,不注重史实叙述《《宋史宋史》》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1.作者:(元)元脱脱 2.经过:1343 年起到 1345 年完成,修史众人参与,其中欧阳玄出力最多 3.《宋史》在二十五史中卷数最多,编修时间只有两年半,修史之速,究其原因有: 1)编修人员众多2) 《宋史》和《辽》 《金》史签名年已经过几次搜集资料,修辑工作,故至元脱脱时 易于告成; 3)科技的发展,活字印刷技术的成熟 4. 体例和内容 1、 内容:上起 960 年下起 1279 年,共 320 年,有本纪 47 卷,志 162 卷,列传 250 卷, 表 37 卷,共 496 卷 2、 突出点:独创《道学经》 ,主要收集理学家的事迹和思想,反应了道学在宋代社会学术 思想中的特殊地位33、 成就和不足 ㈠成就:1.体例完备,纪、传、表、志俱全; 2.本书材料丰富而可靠,当时官方的许多民间著作均存史馆,宋灭后尽归元都史 院 ㈡不足:1.内容繁芜杂乱,宋时修国史立传随意,错误较多,元人修史又不暇参互考证; 2.立传的人中,京官居多,地方官较少 ※ 《宋史新编》 (明) ,柯维骐撰,凡本纪 14 卷,志 40 卷,表 4 卷,列站 142 卷,共 200 卷,此书合《辽》 、 《金》 、 《宋》三史为一史,以《宋》为主,以《辽》 《金》附之,可 补《宋史》之缺。
※ 《宋史翼》 (清) 陆心源撰共 40 卷,补 781 传,又附传 64 人,立传多为地方官, 可 补《宋史》之缺《《辽史辽史》》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1.作者:(元)元脱脱 2.经过:和《宋史》同 二.体例、内容及价值 1.内容:上起 916 年下起 1125 年,共 209 年,有帝纪 30 卷,志 32 卷,表 8 卷,列传 45 卷, 《国语解》1 卷,共 116 卷 2.突出点:新创《营卫志》 3.价值:保存史料《《金史金史》》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1.作者:(元)元脱脱 2.经过:同《宋史》 二.体力和内容 1.内容:上起 1115 年下起 1234 年,共 120 年有本纪 19 卷,志 39 卷,表 4 卷,列传 73 卷,共 135 卷本书是了解女真族早期历史的宝贵古籍《《元史元史》》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1.作者:(明)宋濂、王祎 2.经过:1369 年 2 月开始,8 月成书,因缺顺帝实录,故告一段落再采集资料于 1370 年 2 月重开史局,7 月成书,共一年完成 二.体例和价值 1.内容:上起 1206 年下起 1370 年,共 165 年有本纪 47 卷,志 58 卷,表 8 卷,列传 97 卷,共 210 卷。
2.价值:保存史料《《新元史新元史》》一.作者及成书经过41.作者:(清末民国)柯劭忞 2.经过:引用中西方资料,撰成此书,1920 年徐世昌大总统作序,出资刊印,并下令将 《新元史》列入“正史” 二.体例的内容和成就 1.内容:上起 1206 年下起 1378 年,共 173 年,凡本纪 26 卷,表 7 卷,志 70 卷,列传 154 卷,共 257 卷 2.成就: 1)根据《元朝秘史》 、 《圣武亲征录》和洪钧《元史译文证补》等资料, 补充了元世祖以前的蒙古史事; 2)柯劭忞根据各家改编的《元史》及明清以来的野史杂记,补充了《元史》所漏 载的许多重要历史人物的列传 3.缺点: 1) 、应补且能补的地方,但未补如《元史·艺文志》 、回教、耶稣教的事迹都没 补;2) 、人名地名的汉译不统一; 3) 、该书引用的材料概不注明出处,学者不敢引用; 4) 、柯氏距今不远,凡他接触的材料今人也能看到,价值不大了《《明史明史》》一.作者和成书经过 1.作者:(清)张廷玉 2.经过:三次修史: 第一次是 1645 年开始修史,由于清初入关,汉人激烈反抗,南方未定,修史条件 不成熟; 第二次是 1679 年,期间有万斯同《明史稿》500 卷,同时有窜改的万氏稿的王鸿 绪《明史稿》 ; 第三次是 1723 年张廷玉、朱轼为总裁,在王鸿绪的《明史稿》基础上删改,于 1735 年成书,1739 年刻印; 3.修《明史稿》如此长久的原因:清实行高压政策;清朝曾臣服于明,忌讳太多,历史 问题棘手。
二.体例内容与成就 1.内容:上起 1352 年下起 1644 年,共 293 年凡本纪 24 卷,志 75 卷,表 13 卷,列传 220 卷,共 332 卷 2.突出点:新创《阉党》 、 《流贼》 、 《土司》三目,专记宦官专权,明末李自成等农民起 义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 3.成就:体力严谨,文字精练,内容充实《《清史稿清史稿》》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1.作者:(民国)缪荃孙、柯劭忞 2.经过:于 1914 年开始纂修,到 1927 年修成,并于 1928 年付刊,当时负责刊印的金梁 私自改动,并往东北运去四百部,后来日本侵占东北时,有人将关外本又印过一次,5在内容上又有所改动于是有“关内本” 、 “关外本” 、 “关外二次本” 二.体例内容与价值 1.内容:上起 1616 年下起 1911 年,共 296 年,凡本纪 25 卷,志 135 卷,表 53 卷,列 传 316 卷,共 529 卷 2.突出点:在志方面,新创交通、邦交二志;在表方面,新立军机大臣年表、部院 3.价值:①清朝立国时间长,积累的史料较丰富; ②在体例方面有一定的创造 4.不足:参加编修的人员多系清朝的遗老遗少,他们站在清朝统治着的立场上。
《《通志通志》》 (私修,附续编:(私修,附续编:《《续通志续通志》》 、、 《《清朝通志清朝通志》》 ))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1.作者:(宋)郑樵(1104——1162) 2.经过:郑樵于 16 岁开始,就谢绝人事,闭门攻读,一边著书, 《通志》在他 57 岁时脱 稿 二.体例与内容 1.体例:纪传体通史 2.内容:上起“三皇”时代下起五代末年,共 5000 年~7000 年历史凡纪 18 卷,年谱 4 卷,略 50 卷,世家 3 卷,列传 125 卷,共 200 卷 3.二十略(志): ⑴艺文略:图书分类目录(三级分类法) ⑵校仇略:目录学的目的是辨别学派分流 ⑶独创的略有:《六书》 、 《七音》 、 《校弥》 、 《图谱》 、 《金石》五略,属于学术文化史领 域 ⑷二十略的突出成就是:把历代的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加以分门别类,探索其演变的过 程,并形成一门门的专门学问 三.成就 1.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体现了郑樵“会通”之旨; 2.“二十略”内容丰富,发凡起例颇有见解如《氏族略》为我们研究先秦宗法制度提 供参考;《图谱略》首次论证了图表与书籍的相互作用;《金石略》强调金石文物对 于核实史事的重要作用,确立了我国的金石学; 3.打通了断代史的垄断,之前虽有梁武帝的《通史》 ,但到北宋时已失传。
司马光的《资 治通鉴》体例不全,不是纪、传、表、志俱全的通史 4.反对阴阳五行学说,反对“春秋笔法”任意褒贬的写法; 5.主张实学,用亲身实践纠正史书的错误,重视农民的知识经验 四. 《通志》的续编1.《续通志》:1767 年官修,纪传从唐初到元末,二十略则起自五代到明末 2.《清朝通志》原名《皇朝通志》 ,只存二十略,比《通志》二十略内容上更加丰富,辩 证精详编年体6《《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1.作者:(宋)司马光 2.经过:司马光奏上编撰成的《通鉴》前八卷,引起英宗的重视,于 1066 年 4 月,命司 马光设局,刘恕(注明魏晋南北朝史学家) 、刘邠(著名汉史专家) 、 范祖禹(著名唐史 专家)三人协助,于 1084 年成书历时 19 年 3.书名:《通鉴》原名“通志” ,神宗因其书“鉴于往事,有资于道” ,故定名为《资治 通鉴》 4.写作目的:之。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