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人类学:环境与文化—— 人类学的理论篇.ppt
30页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李文睿,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理论篇,三种理论,一、环境决定论二、可能论三、生态学的观点,一、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因素决 定 人类的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西方思想史上的环境决定论早期: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的体液理论体液理论认为人有四种体液:黄胆汁、黑胆汁、痰和血液 ,分别代表 火、土、水和血四种体液在身体中相对比例的不同造成个体在体格和人格上的差异而体液 的相对比例又取决于气候条件简而言之,在希波克拉底的体液理论中隐含的环境决定论思 想是:气候决定体液的相对比例 ,进而决定人的体格和人格一、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因素决 定 人类的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环境决定论思想则已涉及社会和文化层面他们认为气候通过决定个人的人格与智力 ,进而决定该社会的政府形式和宗教类型亚里士多德认为温和的气候产生希腊的民主政 府 ,炎热的气候产生专制政府,寒冷的气候无法产生任何真正的政府形式到 18 世纪 ,孟德斯 鸠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运用于宗教研究 ,得到如下结论:炎热的气候产生消极的宗教 ,例如印度的佛教;寒冷的气候产生压抑个人自由与活力的宗教。
一、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因素决 定 人类的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到20 世纪中期 ,仍然有人 继续研究气候与宗教的关系 ,例如地理学家亨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 )通过研究 ,他得到与孟 德斯鸠相类似的观点:由于温和的气候有助于智力思考,所以最高级的宗教形式只在气候温和的地区产生以体液理论为基础的环境决定论在19 世纪末和20 世纪早期逐渐衰落 ,但环境决定论仍 然贯穿于生态人类学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在实质意义上 ,环境可能主义、文化生态学、文化唯 物主义及生态系统途径仍然是不同表现形式的环境决定论二、生态人类学的产生:环境可能主义、文化生态学 及文化唯物主义:,生态人类学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在美国历史特殊 论学派是人类学产生的大背景 ,斯图尔德是生态人类学的开创者 ,哈里斯对生态人类学的产生 和发展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环境可能主义: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博厄斯所开创的历史特殊论学派在文化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持环境 可能主义立场环境可能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较弱的环境决定论 ,它认为环境不是积极地模 塑人类文化,而只是在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水平上作一些限制 ,它只是指令事物的可 能性。
换而言之,环境不是严格地 限制文化发展二、生态人类学的产生:环境可能主义、文化生态学 及文化唯物主义:,环境可能主义:例如博厄斯认为文化特征和 文化模式的起源一般发现于历史传统而非环境之中但是博厄斯并非完全忽略环境对文化的 影响 ,他认为:环境虽然与文化特征的起源无关 ,但它限制和修改现存的文化进而言之 ,环境可以解释一些文化特征为什么不发生 ,而不能解释一些文化特征为什么发生环境对人的习俗和信仰有重大影响 ,但这种影响充其量只是有助于决定习俗和信仰的特殊形式然而 ,这些形式却主要建立在文化条件的基础上 ,而这些条件本身却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二、生态人类学的产生:环境可能主义、文化生态学 及文化唯物主义:,环境可能主义的缺陷:他们都 认为在文化和自然之间存在着总体性的相关 ,并且文化只能被文化而不能被自然所解释他们提出的“文化区”概念实际上可以说是环境决定论和极端传播论进行折中的产物与环境决定论相 比,环境可能主义也不是一个更令人满意的解释性框架 ,因为它仍然无法解释人们的经济策略与政治策略的细节、人们的信仰与意识形态的内容、人们的婚姻优先性 及仪式表演 二、生态人类学的产生:环境可能主义、文化生态学 及文化唯物主义:,文化生态学: 斯图尔德于 1955 年开创的文化生态学复活了人类学家对环境决定论的热情。
他的主要 观点是具体 (specific )的环境模塑着特定( particular )的文化特征他暗示文化特征有两种类型:由环境因素决定的文化特征和其余留物 (remainder)前者实际上就是文化核 (cultural core ) ,它由社会的经济部门组成,与生计活动密切相关;后者又称次级特征或二级特征 ,它包括社会结 构的许多方面及仪式行为二、生态人类学的产生:环境可能主义、文化生态学 及文化唯物主义:,文化生态学方法:首先 ,应该区分出在使用环境资源时 运用的技术;其次 ,应分析在使用技术时采用的行为模式;最后 ,应该弄清这些行为模式影响其 他文化特征的程度斯图尔德提出的以上理论和方法意图在于反对环境决定论但是 ,具有 讽刺意味的是 ,这样恰恰支持和加强了环境决定论 ,因为在实际研究中很难将文化特征作以上区分例如他对肖肖尼人的研究得到的就是彻头彻尾的环境决定论观点:文化和自然环境虽然是相互作用的 ,但自然环境却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二、生态人类学的产生:环境可能主义、文化生态学 及文化唯物主义:,文化生态学的缺陷与贡献:首先 ,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方法不能支持他的理论观点第一 ,选择程序不能充分地去除假相关的可能 性;第二 ,即使在统计学上显著的相关也并不必然是因果联系;第三 ,即使显著的相关与因果关系被显示出来,那也并不意味因果关系是唯一和必然的。
其次 ,文化核只包括技术 ,而不包括 艺术和意识形态,但实际上 ,后两者也与环境相互作用再者 ,在斯图尔德的视野中 ,环境没有包括其他生物体 ,例如疾病微生物 ,也不包括其他的人类群体最后 ,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排除了生物学研究 ,从而没有研究文化和生物学的相互作用尽管文化生态学有很多缺点 ,但是它认识到环境和文化不是分离的领域 ,它们相互定义对方;两者处于辩证的相互作用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 ,尽管生态人类学作为术语最早由拉柏波特提出 ,但实际上斯图尔德是生态人类学的真正开创者 ,这就是他的文化生态学又常被称为生态人类学的主要原因斯图尔德的另 一个贡献是在研究方法上 ,“即使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有很多缺陷,但其详细地研究地域集 团的生产方式和生息环境的方法论,却成了以后生态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二、生态人类学的产生:环境可能主义、文化生态学 及文化唯物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所有的文化特征 包括技术、居住模式、宗教信仰与仪 式 都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他认为 ,马克思的观点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 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是文化唯物主义的核心。
二、生态人类学的产生:环境可能主义、文化生态学 及文化唯物主义:,他认为马克思的表述要修正一下: 客位 etic 行为的生产方式和人口再生产方式 ,通过决定客位行为的家庭经济和政治经济 ,进 而决定作为思想的上层建筑他说“可以把这一原则称为基础结构决定论的原则” 哈里斯 的文化唯物主义避免了斯图尔德将文化特征划分为文化核和余留物 即次级特征、二级特征 所引起的理论和方法上的困难但是 ,哈里斯还是滑向环境决定论陷 阱:他认为 ,在与环境有关的物质条件的范围内 ,所有的文化特征都具有生态意义哈里斯的 最大贡献是系统地提出了对以后整个人类学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主位 (emic ) 和客位(etic)研究方法 , 前者是指旁观者使用对参与者富有意义的、适合于参与者的概念和分类 ,后者是指旁观者使用 对旁观者富有意义的、适合于旁观者的概念和分类主位方法的特点是提高本地人中提供信 息者的地位,将他的描述和分析作为最终的判断;客位方法的特点是提高旁观者的地位 ,将他 在描述和分析中使用的范畴与概念作为最终的判断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著名案例:以印度反对吃牛肉禁忌的研究为例具体说明以上两种研究方法和他的文化唯物主义:从客位方法 人类学家所处的西方文化认知框架 来看 ,这种禁忌是非理性的,牛肉一直是西方人的主要食物之一;从主位方法 当地人的思维方式 来看 ,这种禁忌是理性的 ,因为在印度,牛有其他事物无法替代的用途 提供牛奶、耕地、运输及可作为燃 料、肥料及地面覆盖物的粪便 ,这样禁吃牛肉实际上是维护着一个社区的存在与发展。
主位方 法与客位方法使人类学家既考虑到了世界文化的普遍性 ,又关注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与差异性但文化唯物主义的这种方法依然只能揭示为什么存在,却不能揭示为什么产生,依然是单一的因果解释二、生态人类学的产生:环境可能主义、文化生态学 及文化唯物主义:,关键词:,生态系统(Ecosystem) 一个生态系统是指环境及构成它一部分的生命有机体之间的结构性及功能性的相互关系因为生态系统较为复杂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考察莫兰关于亚马逊河流域土壤的研究是微观生态系统分析的范例生态系统研究模式(Ecosystem Approach/Model) 这一概念是一些生态人类学者关注物质条件构成(非生命体)的研究主张把物质环境作为基本前提探讨种群的演变及适应问题生态系统研究模式在生态人类学领域起到了核心作用.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指某个因素会造成决定性影响文化和自然有紧密关联的想象是环境决定论的前提基础,因为文化是对特定环境的适应,环境决定人类的社会文化形式关键词:,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的因素,前者指光照、温度、水、盐分等理化因素,后者指同种和异种的有机体。
同种生物有机体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种内关系,异种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种间关系ec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eco表示住所或栖息地,logos表示学问按字面解释,生态学的含义是:在生物居住的地方来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全部关系生物学把研究对象划分为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大小不同的组织水平或层次,生态学通常按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水平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基本上属宏观生物学范畴现代生态学有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的趋势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面临着环境、资源、人口和全球性变化等关系到自身生存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与生态学紧密相关,因此,生态学便成为世人瞩目的科学三、生态人类学的发展:生态系统途径及民族生态学,在六七十年代 ,生态人类学逐渐产生生态系统途径和民族生态学两种研究路径生态人类学采用了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了生态系统途径 ,即在生物圈的某些被划定界限的部分内 ,全部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通过物质交换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 ,在物质交换系统中,人类、其他的生命体及非生命物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态系统途径的贡献是:第一 ,它强调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第二 ,在研究方法上 ,它要求人类学家测量和比较不同食物的饮食价值、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各种类型的人类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家畜的粪便对环境的影响等;第三 ,它关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从而促进一门新的分支学科 人口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生态人类学的发展:生态系统途径及民族生态学,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生态、环境决定论在人类学领域不再受到推崇生态人类学者间形成了新的学派,包括:生态系统范例研究、人种学、历史生态学以及相应的研究,提供了关于风俗习惯以及适应制度的解释生态人类学者相信人类并非要适应其生活环境的总体,只能认为是选择适应构成栖息地的某些形貌及要素进一步讲,每个人类群体在文化方面都有各自的适应制度,特别是技艺 诸如生态人类学这样的领域与现在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状况息息相关人类学知识对指导人类关于如何建构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潜在的意义人类学,当他把视点放在环境问题上时,即论证了保存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对所有种群的环境适应及生存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多样性对人类而言起到同样作用,因为它是我们适应环境的重要机制三、生态人类学的发展:生态系统途径及民族生态学,但是,由于生态系统途径有浓厚的生物学色彩,这样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