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人悲欢进退的思辨.docx
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古代文人悲欢进退的思辨 郭树青 黑格尔曾指出: "理性的思辨的真理即在于把对立的双方包含在自身之内, 作为两个观念性的环节' 又说: "思辨的东西在于这里所了解的辩证的东西, 因而在于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 或者说, 在否决的东西中把握断定的东西' 他说的对立统一规律其实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 又是方法论对立统一规律透露了这一科学方法论的最根本方法, 即冲突分析法我们可以把这种对立统一的思辨方式用于对相关文本的分析, 尤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古诗文中的悲欢进退, 深刻理解古代文人冲突纠结背后的内心世界下面试从三个对立冲突举行分析: 一、 个体与社会 从存在论的视角来考察, 人首先是作为一个有限个体而存在的以此为依据, 悲作为一种人生在世的存在阅历是无法否决的而以道德为主的古代文化传统全力将这一点抹去, 它将人的存在定位在社会道德层面上, 以为关涉群体伦理的道德才是人的存在事实, 并进一步认定人的道德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虽然孔子没有明言性的善恶, 从孟子的 "性善论' 到启蒙教材三字经的"人之初, 性本善' , 国人对此已然没有疑义。
于是, 个体存在的体验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冲突就不成制止了 直面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作品的现实, 可以察觉一种特殊的艺术阅历: 即大量诗词和古文中流露出来的人生如寄、 韶华不在、 "悲从中来' 的沉痛之感, 这种"悲' 情源自于人是有限个体的存在不仅如此, 我们还可以察觉, 这些悲情不是由悲哀之事引发, 往往是"乐极生悲' 在悲欢的冲突变化中, 我们领会出古人对生命的喜欢与留恋 王羲之的 《兰亭集序》 , "暮春之初' ,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 于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之间,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 然笔锋立刻由乐转悲, "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 人生是多么的短暂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 将目光上移至古人, 从他们留下的文章看, 古人也为人生的变化而慨叹, 因此斥庄子 "一死生' , "齐彭殇' 为虚妄, 再将目光移至未来, 推想后人确定和古今之人的情感想通 "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 古人为了解决个体生命的短暂和追求永恒的冲突, 曾有 "三不朽' 之说。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 ' 追求三不朽是中国古代士人的理想与梦想状态, 王羲之这里要记录诗文留与后人同慨, 应有此意死生之大, 千古同慨, 在沉重的感慨中, 我们看到的不是悲观消极, 而是他对人生的眷恋与喜欢! 类似 "由乐而悲' 情感变化的古代散文还有好多,大量古诗中也有, 如曹操的 《短歌行》 ,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 可谓乐极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急转入人生苦短的悲叹 二、 仕与隐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自孔子以来, 都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担当, 同时对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追求于是在 "无道' 的 "礼崩乐坏' 的, 或黑暗污浊的社会, 不得不面对 "仕与隐' 的冲突出入进退是历代文人士大夫人生中的头等大事, 从入仕前的教导到在朝的立身处世, 他们时刻都在斟酌这个问题并为之行动 "天下有道那么见, 天下无道那么隐' , "达那么兼济天下,穷那么独善其身' , 这是士人或仕或隐, 围围着 "天下' 而作出的不同选择 "士志于道' , 而 "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 所以士人以自己的努力由读书而做官, 是为了取得一个能够经时济世、 为社会苍生作出更大付出的平台, 为天下之乐谋福祉。
道不行而隐, 绝不是对天下的抛弃, 而是为了更完善自身的德行和学养, 作好更充分的打定所以说 "进亦忧, 退亦忧' , 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坚守担当的责任感, 这样的忧就不是 "戚戚' 的,而始终是 "坦荡荡' 的 "天下为公' 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