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2890220
  • 上传时间:2017-10-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2.9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重视亲情,以和为贵,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处事中庸,反对“过” 与“不及”它所创造的文化,其特点与这种民族性格完全一致     一、教育 ——充分运用美感形式,艺术教育占重要地位教育,无论就内容还是就形式言,都是文化的概而言之,中国自上古直至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之前,教育上重视人文学科,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将教育艺术化,审美化     中国自古就有“先王乐教”的历史传说,并为先秦两汉诸子所津津乐道春秋时代, “礼崩乐坏” ,孔子总结西周以来礼乐教化的经验用“六艺” ——礼、乐、书、数、射、御教授他的学生,礼乐已失去政治功能,完全变成教育科目中国古代的乐是音乐、舞蹈、歌诗三位一体的综合体艺术,乐教,用现代话说就是艺术教育孔子十分重视乐教,并把乐教放在礼教之上,认为是人格修养的最后完成,使道德进入最高境界,即他所说的“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是也     中国古代教育在方法上也是很独特的,一是充分利于美感形式于教育,古人称之为“美教化”(《毛诗序》 ) ;二是重视榜样教育,很少抽象说教,不太讲什么“定义”、 “规则”,整个教育过程不离开感性具体活动。

      例如,讲诗、讲古文,教师并不首先解释诗句、文义,也不讲什么主题思想等抽象概念,不是要你先理解,而是要你先体味,所以只是教你诵读,而且摇头晃脑,音调要抑扬顿挫,富有音乐节奏感讲习字书法绘画,不是抽象地讲规则、方法,而是要你首先临摹前人的成功之作,在临摹中逐渐领悟规则与方法戏曲、工艺等,更无讲义、教科书之类,甚至师徒根本就不识字,因此师傅怎么唱,你也跟着唱,师傅怎么做,你也跟着怎么做在艺术教育上,中西方都有“模仿” 一说,但内容大不一样西方是模仿自然,模仿现实,中国是模仿人工,模仿他人;西方的模仿是目的,是为了再现现实,中国的模仿是手段,目的达到,手段也就不需要了不仅艺术教育如此,其他教育也要模仿榜样正如蔡元培所说:“吾国人重文学,文学起初之造句,必依傍前人,入后方可变化,不必拘泥吾国人重哲学,哲学亦因历史之关系,其初以前贤之思想为思想,往往为其成见所囿;日后渐次发展,始于已有之思想,加入特别感触,方成新思想吾国人重道德,而道德自模范人物入手三者如是,美术遂以不能独异 ”(《蔡元培美学文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0页 )与教育密切相关的选拔和任用人材,其标准也是看重人文方面汉代官吏的来源,一是京师的太学的博士弟子,一是郡县推举的孝廉、茂才,都是学儒读经之人,并不管他有无科学知识和技能。

      隋唐建立的科举制度,科考的主要内容是诗赋和明经,属于科学技术方面虽然也有设科的时候,却从未占据重要地位明朝科考,改作八股文,其内容是按朱熹所注“四书”、 “五经”的范围进行发挥,科技方面也同样没有地位中国人评价一个人是否全面发展,经常使用三项标准,除道德标准外,还有“才”、 “艺”两项 “才”是才干, “艺”是审美能力,即对诗词书画琴棋等是否有修养,是否有鉴赏眼光人们说某人多才多艺正是一种赞扬之词二、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整体把握和洞观感悟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也不太相同形象思维、洞观感悟和整体把握始终是中国人的主要思维方式,王国维所说的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说就是一种具体的、整体的把握方式,与西方的抽象与分类相对而言既然是具体的、整体的,必然也是感性的在中国人的思维过程及其成果中,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并不像西方人那样有较严格的界限,不仅生活中是如此,学术研究中也常常如此近些年来,对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加以比较研究的人多起来,看法也大同小异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是一种“具象思维”,有人说是一种“ 球状思维 ”(即立体的思维) ,也有人说是“体悟型思维” 等等,都是与西方那种逻辑的、抽象的思维方式相对而言,一致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有感性直观特点。

      刘长林的看法具有代表性他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归纳为十个方面:一、较早的主体意识和浓厚的情感因素;二、重视关系(包括人际关系)而超过实体;三、重视功能动态而超过形质;四、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五、认为整体运动是一个圆圈;六、重视形象思维,善于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融汇贯通;七、偏向综合而疏于分析;八、喜重平衡均势,强调调和统一;九、重视时间因素超过空间因素;十、长于直觉思维和内心体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推理 (《中国系统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 578页)以上十个方面都是与西方的思维模式相比较而言的其中一、三、四、六、七、十几项与我们的论题,更有直接关系;形象、直观、体悟、整体等把握事物的方式,虽不能说为艺术与审美所独有,但却是所必有刘长林还特别指出,这十个方面并不是各自孤立、杂乱无章的,而是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可以从其中任何一项推导出其他的九项比如整体观必然导致重视功能动态,重视结构关系,偏向综合强调整体的意义,又必然引出重视平衡统一的观点再如形象思维和整体认识相关联,一切形象的表现都带整体的特征,而直觉思维也往往要以整体的直观把握为前提。

      是什么原因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上述特征?这是一个更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只想说明从这种思维特征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偏向审美的,与西方人的思维偏向于逻辑的有明显差别;同时也可以说,具有浓厚审美倾向的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高扬一种人文精神,而偏重逻辑倾向的西方文化造就了西方人的思维模式,高扬一种科学精神以下再从文化成果方面说明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首先,从象形字到书法美中国的方块汉字及其发展历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风格汉字的创造,许慎提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项,文字从象形到抽象的符号要经过漫长时期汉字的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不仅是一种分类,也似表明一种发展的历史过程其次, “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传上》载,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中国自古以来就发现人类语言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不能把人想表达的一切完全表达出来,即“言不尽意”,也不可能把想表达的东西都表达清楚,因而不少事物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因此古人另想了一个办法,以补充语言之不足,这就是“立象以尽意”以象尽意,固然形象生动,具体可感,但“意” 的内含界限却不够清楚,具有模糊性,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形象思维、整体把握的特点,其优点与缺点都包含在这个特点之中。

      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几乎都不可界说,如道家的“道”,到底什么是道?老子说它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有物,不可名言,可名者非道也孔子的“仁”是什么,他自己不说,别人说了,也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孟子把人的精神境界分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层次,最高的“神”乃不可知之,当然也说不清楚即使美(“充实之谓美”)大(“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圣(“ 大而化之之谓圣”) ,也都是描述性的,带有可感形象.     第三,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据《左传》 ,这也是孔子的教导提起遣词造句,中国古人强调的不是用语准确,符合逻辑,而是强调语言有文彩,要美,认为只有语言优美才能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说明中国的思维方式是倾向艺术的、审美的,不管什么文章,无论记事还是论说,语言都必须讲究,具有文彩至于属于审美的文学,如诗词、文艺散文等,那就更不用说了!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文学”这一概念,但并非单指现代人所说的诗词、小说、戏剧文学和抒情散文,而是文史哲政论的总称,亦可统称为“古文” “古文”并不按文史哲经(济)政论来分类,而是分为经(典)史子集四大类,也就是说,逻辑思维的成果 ——理论和形象思维的成果 ——文学并无分界。

      因此文学也好,说论也好,记述也好,都带有形象描绘和抒情,经常用寓言、象征、比喻乃至虚拟、想象等手法,再加上中国古文非常讲究“气势” ——可感而不可见,因此不论文学还是非文学,都或多或少带有艺术性和美感成分读《左传》 《国语》《战国策》 ,读孔孟老庄,读荀子韩非,读《史记》 《汉书》 ,读唐宋以来的古文,不管它们是谈哲学还是讲历史,不管是论政治还是说道德,不管是书信还是奏议,不管是传序还是铭诔……常常可以使人产生同读小说、史诗一样的审美感受三、形上追求 ——以美为最高境界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有宗教,但宗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起主要作用,绝大多数中国人不信教,不像西方人那样有统一的“国教”中国人的“终极关怀”从来就不是宗教的,而是道德的或人生哲学的,并且是通过艺术或审美完成的艺术 ——审美活动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能助益政治教化,训练安分守己的习惯,陶冶情操,养成高尚的人格精神儒家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藏”到哪里去?道家要做一个“ 无用之用”的人, “无用之用”在哪?说穿了,都是要到超越利害关系超越现实的艺术 ——审美境界中去“藏”,去“ 无用之用 ”历史上一些失意的士大夫,很少皈依宗教,而是隐居山林田园,痴迷于艺术 ——审美活动之中,正是这个道理。

      即使有的人皈依了宗教,也是中国的宗教他不把幸福、自由寄希望于“来世”和“彼岸”,而认为幸福、自由就在当下,就在于能把现实生活艺术化,通过审美活动来体味与享受人生这种精神,这种发展趋向,在中国学术文化的奠基时代 ——先秦时代已经牢固地确定下来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社会现实愈是不合人意,人们也就愈想超越它,去追求美的理想,寻求一个自由天地这个自由天地在哪里,在精神界,在艺术想象中,在审美的自由王国里不仅封建士大夫是如此,近代的进步知识分子、艺术家也是如此他们接受西方美学之后,关于艺术的性质和美的理想,各派美学都有不同的说法他们或者把西方美学观点同道家思想结合起来发挥,或者把西方美学观点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发挥,因此而形成不同的思想倾向,但超越现实、超越利害关系又是他们的共同主张对于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等人来说,美的理想就是那物我为一、情景交融的意境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审美当成形上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一传统在他们的思想中都自觉不自觉地继承下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