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豫地密码·省直管县-大河报-永城.pdf
8页豫地密码·省直管县-大河报 2014.0328-0402 10 个省直管县(市)的地名怎么来的?长垣的名字真的与一道墙有关?邓州的“邓”与五谷丰登的 “登 ”曾经是一个意思?鹿邑为何自古就把鹿当成吉祥物,,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探寻河南地名密码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河南自古就是华夏祖先眷顾的宜居之地也正因为这份特殊的缘分,河南成为中华根亲文化之根记得专访 “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先生时的一则小故事长于台湾的曾先生说,几年前他第一次踏足河南,饭刚到口里,整个人都怔住了, 这不是小时候外婆做菜才有的味道吗?这个几乎快要忘记却又那么熟悉的味道,就像一条时光金线,把他的思绪瞬间拽回儿时与外婆在一起的那些月朗星稀的夜晚,她曾无数次唠叨:“咱河洛郎的根儿在河南”又岂止是曾先生,这几年不管是走到伦敦、米兰,还是悉尼、纽约,只要碰到华人,只要说到来处, 他们都会充满热情地给你讲起一串串与中原的渊源,说得最多的依然是根在河南这当然是无法漠视的历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 ”,大多出自或主要活动在河南;前 100 个中华大姓中,78 个能在这里找到源头,河南是全球华人华侨和客家人的祖根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游子们这些带着亲情味的嘘寒问暖,何尝不是他们在对家乡人倾诉着一个个美丽的乡愁呢?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从哪里出发!曾经,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精耕细作,才有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风雨变迁,今天,历史的车轮行进在从未有过的快速轨道上,如何发展, 才能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住乡愁”?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力推的改革举措之一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圈地和盖楼,必须以人为本要通过“绿色、集约、智能、低碳”等举措,让这片祖地的宜居指数持续攀升在省委直接领导下,从2014 年开始,河南在巩义市、兰考县、汝州市、滑县、长垣县、邓州市、永城市、固始县、鹿邑县、新蔡县等10 个县(市)实行全面直管制度,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有益探索翻开历史的图册,被直管的10 个县(市)都曾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留下过深深的足印然而, 上下 5000 年,你是否想过为什么直到今天,他们仍然还在用着先祖赋予的名字:长垣真的与一道墙有关?邓州的“ 邓”与五谷丰登的 “登”曾经是一个意思吗?鹿邑为何自古就把鹿当成吉祥物?这些名字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名字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和文化密码?从去年 11 月份开始, 本报出版已超十年之久的大型文化品牌栏目《厚重河南》 再出发,兵分十路,翻史料、寻古迹、访专家,实地采写,重新用新闻人的眼光去探寻这些“豫地密码” 。
诚然,按学术的观点,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生活、生产、相互交往联系中对不同地理实体进行识别赋予的一种代号这些代号, 是不是更像人类文明的基因?它在串起历史与现在、故乡与他乡的同时,也一直紧紧维系着人们的乡愁与情感也因为它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窗外,空旷淡蓝,院里的树木开始从冬眠中苏醒,地里的小草一棵棵撑着腰、扭着脖,争先恐后地要绿出一道初春的幕景豫地密码·省直管县”之永城摧而不毁“永远之城”引子城,是古人居住的基本体一城文化半城诗只要有城,就会有人居住有人居住,就会有故事,有记忆,有历史永城的历史非常值得人们去了解永城市居于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自古就是进出中原的战略要地,素有 “豫东明珠 ” 之称该地砀山北峙,浍水南环,东接淮徐,西连梁宋,闭关则两河锁钥,设险则西楚咽喉虽偏邑之舆图,实豫东之门户永城市史志办主任王绍杰告诉我,永城属淮河流域,居黄淮平原腹地,境内有豫东唯一山麓芒砀山,浍河、包河、沱河、王引河等贯穿全境注入淮河连霍高速、永登高速横穿市境,位于淮海经济区中心,是国家东引西进战略的桥头堡永城置城设县,始于公元610 年, 1996 年撤县设市, 2014 年 1 月 1 日起实行由省全面直管。
永城又有着哪些故事和记忆呢?王绍杰说,永城早在5000 多年前已有先民聚居,繁衍生息王油坊遗址、造律台遗址、芒砀山汉代礼制建筑基址,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之地、隐王陈胜埋骨之地等,是汉兴之地、 能源之都、 面粉之城、生态之市、长寿之乡炀帝金口永城之名相较于河南其他一些古地名,永城这个名字出现比较晚——隋大业六年(610 年),中央政府将彭城(今江苏徐州)、睢阳(今商丘市睢阳区)二郡之地各划出一块,在此置县,正式命名为永城县最早永城县城的位置在今西城区东北一公里许古城赵庄一带唐武德五年,即公元622 年,又将县城迁至马甫城(今西城区城关镇一带)永城,这个名字究竟有何来历呢?我查了查史料,永城得名,大致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比较“八卦”,说是永城之名与隋炀帝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南青年》曾连载过一篇文章 《河南省县名由来》,对于永城是这样介绍的:“相传, 隋炀帝开挖汴水 (时称通济渠),沿岸筑城,永城为其一因城址较高,屡遭水击而不破,故名永城,取‘永远之城’之意与之相对应,永城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故事:隋炀帝开挖通济渠后,巡游江南,来到马甫城,看到沿河两岸驿站、树木等都被水淹没毁坏,而马甫城完好无损,遂脱口而出:“马甫城,马甫城,即永城也。
当地官员为迎合隋炀帝,遂将马甫城改称“永城”,意即“永久坚固,摧而不毁”另一个说法比较有学术味道——永城之名沿用了甲骨文中的原地名“永”,即永城市境内原有“永”地,隋朝沿袭了古老的原地名而称“永城”据 《永城县志》 记载:“纣王于十年(前1065 年)九月率军一万余人征人方(位于今苏北、 鲁南一带) ,十一月至次年二月,往返途经芒、酂及攸地之永2010年版的《永城市志》也记载:“商代,境内有攸地之永和酂邑、芒诸地这些记载考析, 均源自陈梦家所著的《殷墟卜辞综述》一书 陈梦家认为, “攸地之永,即今永城”就此,1988 年《永城县志》编辑高思廉曾致信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史苏苑求证史苏苑复信说:“陈氏是当代我国著名考古专家,对甲骨文也有很深的造诣《殷墟卜辞综述》 一书第八章第八节所说“攸地之永,即今永城”是可信的除了你信中所引的几句话外,他还有几次提到永城,如‘往永城西’、‘田于永城东’、‘离永城西’、‘往永城北’、‘在永城西三十公里’等”两种说法哪一种可信度更高一些呢?永城市党史办原副主任、副研究员侯永之说,第一种说法经不起推敲,且不合史实永城刚建城时,治所在赵庄,12 年后才迁至马甫城而且隋炀帝南巡在永城停留这个说法,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只有民间传说。
而第二种说法系专家之言,且有甲骨卜辞为证,应该更为可信摸金校尉盗墓充饷民间掌故也好, 专家论证也罢, 永城这个名字出现虽不算早,不过永城这块土地的历史很沧桑永”究竟是什么含义呢?根据《说文解字》:“永,水长也象水巠理之长由此可见,永字最初出现与水或者河流有关商丘市文物管理处原处长、考古专家阎根齐认为,商代以前的商丘、永城一带,沼泽遍野,河流纵横,林草茂密,雨量充沛大约5000 年前,一支大汶口文化的迁徙居民,沿河流来到豫东一带,看到此处河流众多,就以“永”字命名此地商代, 永地属于攸国,攸国在国内虽默默无闻,但在国际史学界却赫赫有名因为其第四代国君攸侯喜, 在纣王被武王讨伐时勤王未果——整个攸国及其军民,连同攸侯喜本人从中国史书中神秘消失了——不少史学家认为,攸侯喜带着军民乘船漂洋过海,继而发现了美洲大陆,成为印第安人祖先周代,在此设芒邑、砀邑和犬丘邑秦统一六国后,在永城一带设立了芒县、酂县和砀县刘邦坐了江山后,由于实行的是郡国制,永城一带除酂县、芒县、砀县外,还分封了敬丘侯国和建成侯国三国时期,永城一带一直属于曹操的势力范围,总共设立了临睢、太丘、建平、酂、砀5 个县曹操在永城留存史册的一笔就是发明了一个新官职——摸金校尉。
当时,曹操的军队极度缺饷,就设立摸金校尉,带人专门开挖古墓盗取陪葬品,以充军饷——芒砀山22 座西汉梁国王陵,为曹魏的崛起提供了后勤保障三国归晋后,将临睢、太丘、建平三县并入酂县,砀县并入夏邑隋代,设酂、马甫城(后改为永城县)、砀山县,此后基本保持着三县并存的局面元代, 酂县并入永城县,将芒砀山划归永城县管辖,又因为砀山县当时在黄河以北,就划归济宁府管辖——经过明代的调整,永城县及其县域基本确立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抗战时期,永城还出现过一个光荣的名字——雪枫县1944 年 9 月,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将军在夏邑与敌军作战时不幸牺牲为了纪念彭雪枫将军,1945 年 1 月,将永城县改名为雪枫县1949 年,雪枫县复名为永城县新中国成立后,永城县隶属商丘专区管辖;1959 年 1月至 1960 年底, 隶属开封专区管辖;1961 年后,隶属商丘专区管辖1996 年永城撤县设市,2014 年 1 月 1 日起实行由省全面直管说文解字从字形结构看, 殷商之后、 秦代之前古文字阶段中的“永”是个会意字,但由于隶楷的笔画化,自汉代至今,该字失去了原形,我们已经很难看出该字会意的面貌了早期字形从彳从人从水,“彳”是“行”字的左边偏旁,意义与道路、前行有关,会人潜行水中之意,因此学者多认为此即其本义,后来这个意义上的“永”字又专门分化出“泳”。
宋末元初学者戴侗 《六书故·地理三》:“潜行水中谓之永并引诗经名句“汉之广矣,不可永思”,解释说“永”别作“泳”引申之,“永”可指水流长,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还可指时间长,如《尚书·尧典》:“日永、星火永城文化底蕴丰厚、发展魅力无限, 因此或认为“永城”意为“永远之城”,这是十分贴切的但这并非“永城”得名之由来,而是后来的说法考察历史,隋朝大业年间,伴随着大运河的贯通, “永城”成为重要港口,其名字正式出现 甲骨文中多见人名、 地名“永”,人名“永”是武丁时期重要人物,经常替武丁占卜地名“永”或就是今天的永城这里殷商时期即为重要之地,在帝乙帝辛征伐东夷的过程中,商王曾率兵驻扎于此所以“永城”之得名,或是因为“水”的缘故:商代这里雨水充沛、隋朝大运河的流经;或是因为“人”的缘故:中国早期人名、族名、地名三者往往合一,“永”家族的人分封到“永城”之地解说专家:齐航福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古文字学专家豫东名城汉兴之地引子永城, 处豫皖苏鲁四省交界之地,但凡这种鸡鸣诸省的地方,舌尖上的美味总是很出名的十年前到永城采访,我吃过一回羊脑,觉得鲜美无比,但永城人说,那东西算不得真正的永城美食。
永城饮食文化集南北之风味,融东西之特色, 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永城三宝 —— 薛湖牛肉水煎包、永城豆粥、潵(sǎ)汤、永城胡辣汤、芒山卤羊头、龙岗烧鸡、酂城糟鱼、任湖狗肉等声名远播,在享受之间品出了历史和文化,令人回味无穷永城当地特产主要有“三辣(辣椒、大蒜、大葱)一甜(枣干)”、高庄酥梨、芒山大杏、裴桥西瓜、李寨苔干等永城辣椒以色艳、肉厚、油多、味美、飘汤等特点扬名海内外,永城丰庄枣干以独特的风味,在明清时期成为宫廷贡品,被誉为“贡干 ”高庄及十八里酥梨,个大核小、清脆无渣、甘甜可口 永城大蒜以独特工艺制成的大蒜油,风靡国际市场 裴桥西瓜以籽少、沙瓤、皮薄等优点占据苏鲁豫皖的广大市场李寨苔干清香可口,成为东南亚人餐桌上的佳肴一个区域,多因一个品牌,被世人所瞩目一个地方,多因一种名吃或特产,被大众所记忆舌尖上的永城,饕餮美味哉汉兴之地”的文化符号芒砀山是永城的代表符号,也是豫东唯一的山麓,占地14 平方公里,素有十三座“仙女峰”之美称芒砀山是“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的代表, 它和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芒砀山上古时期为著名的采石场,黄帝曾到此巡视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汤锦程在《安徽汤氏源流》中认为,芒砀山是商汤故里。
清代《永城县志》记载,战国时墨子曾隐居在芒砀北周狄山,孔子在此避雨,陈胜埋骨在这里,曹操盗墓芒砀,张飞占山建寨,宋江收服芒砀山三雄,闯王李自成在此对垒明军芒砀山之名和文石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