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琵琶教学发展之所思教育理论论文.doc
2页关于琵琶教学发展之所思_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琵琶这件乐器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流传至今,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和很高的审美价值,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琵琶教学;琵琶发展 唐代是我国琵琶发展的高峰时期,但那时也只是作为贵族娱乐、文人寄情、艺人谋生的一种工具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得到重视,琵琶已成为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载体,琵琶教学也从过去民间的口传心授走进正规的高等院校在21世纪,随着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在面临着严峻挑战与竞争的同时,也存在着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培养优秀的琵琶演奏者、教育者来推动和发展规范的、高水准的琵琶音乐文化是琵琶教育工作的意义所在,而构建更科学的、更合理的、更适应新世纪琵琶音乐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对琵琶的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一、适应新世纪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 现今音乐文化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第七次国际会议建议书》中明确提出,“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旨在收集、传播世界各国音乐的信息和交流中心,以便付诸教育实践,并承诺协助此类中心的建设工作。
这为中国民族器乐走向世界音乐教育舞台,“使中国音乐成为世界人民的音乐文化观念和行为组成部分敞开了一个机遇的大门”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给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琵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琵琶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琵琶,传统意义上是五声音阶,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使琵琶的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到了21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呈现出恢复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所喜爱可以说,琵琶已开始走向国际乐坛,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有的甚至采用银弦,加大了琵琶的音量和共鸣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现出一大批融合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一体的,优秀的独奏作品,而且还出现了与各种乐器的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的琵琶协奏曲例如,顾冠仁根据沪剧曲调改编的二胡与琵琶二重奏《绣荷包》,邱大成改编的琵琶与古筝二重奏《春江花月夜》,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琵琶与不同规模乐队的协奏曲,例如,刘德海和吴祖强合作的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新作。
这些新作品的问世,技术技巧的创新,无疑对琵琶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琵琶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琵琶教学改革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课程改革的研究必须把握住时代精神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深刻表明,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必然要求教育作出及时相应的变革,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有自觉认识时代的要求并积极行动,才能与时代共同前进于是,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及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深化的思考,成了我们理论研究中首先提出,并具有统观全局意义的第一个大问题”琵琶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在分析本国音乐文化背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构建更科学的、更符合时代需求的课程体系 三、提高琵琶教学水平、培养人才的需要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那么提高琵琶教学水平也就成了必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创新人才等全方面、多角度地进行探索和改革在教学中,建设更科学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专业人才,是学院琵琶教学应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林石城,《琵琶名曲选浅说》人民出版社. [2]张飞龙,《音乐研究与教学探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3]《全国音乐艺术院校琵琶教学研讨会纪要》《艺术教育》1994年第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