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语言文化遗产的特性、价值与保护策略.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39669026
  • 上传时间:2023-12-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7.01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语言文化遗产的特性、价值与保护策略黄 涛 【摘要】语言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讨论与社会实践应符合国际通行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观念、基本准则和工作规范近年来社会上各种反对保护方言的观点大都基于语言首先是一种交际工具,而对其文化价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应在充分认识语言文化遗产的重大保护价值和特殊属性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妥善的保护策略,尤其要处理好弱势语言保护与尊重语言持有者的自主选择意愿、生存发展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协调方言保护与推广普通话的关系关键词】语言;文化遗产;价值;保护策略 【作者简介】黄涛:法学博士,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 温州 325035)在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信息传播、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带来了世界文化趋同性和单一化的威胁,其中就包括人类语言品种的急剧减少和弱势语言趋于消亡的危机,近三四十年来更是发生了语言品种的大规模灭绝,中国也出现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语言濒危或方言衰退问题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伟工程中,语言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要近年来,国际国内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呼声越来越高,也有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国内对保护语言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学界和社会上关于濒危语言和方言是否需要保护还有着显著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有关的理论研究更为鲜见,需要引起关注和深入研讨。

      人类社会自有语言以来,就有语言的衰亡与消失,只是以前人们对此漠不关心,极少作为学者们对语言的调查研究也有了长久的历史现在所说的语言文化遗产保护是在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所进行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一部分,这一工作跟以前的语言学调查研究必定有较大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的要害在于,我们今天开展语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能按照传统观念仅把语言当作一种交际工具,而是要把语言当作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基于新形势、新视角的工作,理当有合乎文化遗产保护规范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全社会展开,而研究工作是在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领域内展开的从事这项工作的学者主力军则是民俗学者语言民俗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语言民俗学是民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语言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实际工作,也应有从事语言民俗学研究的学者的参与笔者多年来从事语言民俗的调查研究,试从民俗学与语言学交叉的视角来对语言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语言文化遗产的界定关于语言的定义,人们习惯了这样的说法:“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媒介和表达方式”,或者“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这些说法从语言学角度或哲学角度来看,固然有其合理性并在较长时期内为人们所习用,但是按着这种理解来从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保护的研究和实践,却会引起观念、理论上的偏颇、失误和实际工作上的缺憾要恰当地界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需要先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国际通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体现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系列文件之中在1989年11月颁布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中,“民间创作”被解释为“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里将民间创作与特定社区联系起来,是一种关注情境的学术思路的体现该组织的另一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文件《无形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的镜子》(2002)中说:“无形文化遗产深深地扎根于当地历史和自然环境,并反映在体现众多世界观的众多语言中······无形文化遗产是一个生动活泼以及实践、知识和表现可以不断再创造的整体,它可以使社会各层次的个人和社区都能够通过各种系统的价值观和伦理标准来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定义为:“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cultural space)。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从以上定义,可以归纳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特征:第一,它的主体部分不是脱离环境的文本、产品等,而是具体情境中的文化现象《无形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的镜子》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两个重要文件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界定为活态的、生动的、过程性的、变异中的文化现象,表现出鲜明的重视情境的学术取向,并且明确指出了与之密切关联的若干情境因素:自然环境、历史条件、文化社区、群体、团体、工具、实物、文化场所等第二,它的构成部分也有“知识”、“技能”、“工具”、“实物”、“工艺品”等静态的、固态的形式,但是其更重要的、表现更多的形式是“实践”、“表演”等动态的、活态的行为、活动等第三,它表现着特定社群的价值观、伦理观、世界观等精神性、观念性的内容,显示着特定族群的文化特色由此可知,作为非物质文化现象的语言,不应该主要是脱离语境的静态的文本或结晶体,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符号体系,而是具体情境中的表达活动;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而是生活土壤中的说话行为;不是没有文化内涵的,而是与说话人、语言社群的精神、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根据国际通行的文化遗产概念,可以说,语言文化遗产是在特定民族、国家或社群传承、享有的口头表达文化它不是一种单纯的音义符号,而是民众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模式化的语言活动,是一种复合性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完整含义,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1)以口语为主的语言形式及其运用规则,包括在特定社群约定俗成的音义符号体系及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凝结成的固定表达方式这是基础的、表层的也是最显著的部分,主要作用于我们的听觉2)类型化的语言行为及与之关联的生活情境,这一部分主要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在语言活动的发生过程中,它与语言形式密不可分,但是容易被人忽略3)支配语言行为并与语言的意义、功能凝结在一起的民众精神或民俗心理这是较深层次的内容,来自外部环境的研究者需要在观察、体验和访谈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当地文化和民众观念才能获知 对语言文化遗产的这种界定跟笔者此前对“语言民俗”概念的界定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见拙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这样理解语言文化遗产,就不能像注重静态形式的语言研究那样,将语言形式从言语活动中抽离出来,作为一种定格的静态的标本进行剖析恰恰相反,我们要把静止不变的语言形式还原到语言生活形态,要在具体的社区、社群中观察、记录、研究语言,关注语言发生的情境,关注口头表述的行为、活动,关注与语言密切相关的生活文化和民众观念。

      这样,语言文化遗产就是特定社群历史文化、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体现着特定社群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特色精神文化对语言文化遗产的这种界定强调语言表述在具体情境下的生活形态,与社会语言学者所说的“语言生活”在内涵上有很大部分的重合,但也有一定的差异:社会语言学的语言生活概念很注重书面语言、媒体语言等以文字表达的语言运用问题,以及讲普通话的社区语言问题而语言文化遗产概念所关心的主要是生活场合的口头表述活动,指向与普通话相对的方言、民族语言问题普通话的强势地位是方言、民族语言成为弱势语言的重要因素,也使它们成为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语言文化遗产的特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现象有多种特点,最显著的有以下三点:第一,语言既是其他文化遗产的传承工具和主要载体,其自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口头文学离不开语言,其他绝大多数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礼仪、节庆、表演、信仰等离开了语言这个最重要的表达手段就难以进行所有具有历史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没有口头语言的代代传承和书面语言的记载保存,就几乎不能留存下痕迹从这点来说,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保护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失去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许多口头文学形式如民歌、小戏如用其他语言来演唱就失去了独特的韵味有些口头文学如某些少数民族史诗就是极少量老艺人用他们的民族语言传承的,别人无法使他们改用其他语言传承,研究者也只能用其民族语言来记录整理,再翻译成汉语以保存或推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也明确地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作为保护对象况且,语言现象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学、民俗学向来重视族群语言的调查研究,或者通过语言来探索族群文化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洪堡特、博厄斯、萨丕尔、马林诺夫斯基等都有丰厚的关于语言文化的著述民俗学者也都把民间语言列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把语言看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与看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这是两种视角学者们在调查研究中大多比较容易将语言现象处理为载体,而将语言本身当作民俗现象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部分的记述或研究还很少,也是有较大难度的,需要具备专门的学术积累或训练对语言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要重视它作为文化载体的一面,更要重视它本身作为文化遗产一部分的一面第二,语言的传承需要以社群为单位,不像文物或技艺那样可以靠单独的个人来保持;语言作为一个复杂精微的体系,在习得上又有极大的艰难性,且一旦灭绝就不能再生。

      这是对语言文化遗产进行存活式保护的最大困难所在,这一困难几乎是不可克服的,并使人们倾向于对已经严重濒危的语言放弃存活式保护有些非物质文化形式,比如史诗、民歌、故事的传人,手工艺的传人,我们可以通过荣誉鼓励、经济资助等方式对之实施较有效的保护,甚至可以让老艺人将才艺传给徒弟或下一代而对于濒危语言,却几乎不可能施行这种保护因为语言需要在一个有相当规模的社群和社区内、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产生、保持和发展如果没有别人持有同样的语言,一个人就无法使用这种语言,更不能将它传下去;我们也无法想像只有两三个人会说某种语言而把这种语言传下去的局面某种手工技艺比如剪纸,我们甚至可以通过保护措施使民间艺人单人对单人地传下去,但是濒危语言显然不能这样做国际上曾有通过强有力干预措施使某个社区维持极度濒危语言的做法,但是还没见到可以为人效仿的成功案例每一个语言品种都全面地表达了其语言社群对世界的认识和他们生活中的各种想法,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语音、语汇、语法等语言成分,因而都构成繁复精致的体系,是人类智慧的华美结晶和珍贵成果每一种语言都是该社群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交实践中逐渐创立、丰富的,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地传递、习得的。

      语言社群之外的人要习得这种语言就要花费巨大的努力,最终还不能获得对自己母语般的掌握程度而一旦某种语言彻底灭绝,后人就无法仅根据文字记录或音像资料使它在生活中再生并传递下去第三,语言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和必需工具,在选择和使用上受相对的经济原则的制约,很容易发生“优胜劣汰”的情况语言存在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是人们的表达手段和交际工具从实用有效的角度出发,语言构造有一种经济原则,即不会同时并存两种功能完全相同的成分如果不是出于表达和交际的需要,人们也不会同时运用两种语言体系在语言社群生活很闭塞的地方,在当地生活区域内就没有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的需要但是在一些经济、科技相对落后的地区,人们忽然接触到经济、科技相对先进的外部世界,或者与来自外部相对发达世界的人们交际时,会产生强烈的文化自卑意识,在学习后者文化其他方面的同时,往往认为自己的语言也是落后、低劣的在转用其他语言时,就会放弃自己的语言,从而造成该社群母语的濒危其实,语言之间的优劣之分,主要是当地人在特定处境下产生的偏激的主观感受语言学观点认为,各种语言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在语言接触、竞争时,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语言背后的经济文化背景因素这种出于语言社群的偏见而造成的“优胜劣汰”,对该地母语存活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