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的案例研究.doc
3页教师职业倦怠的案例研究 [文章摘要]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造成其压力越来越大,教师群体中不同程度的职业疲惫感、倦怠感发展迅速本文以一中学老师为例,对其职业倦怠的形成进行分析,提出应对策略,以缓解职业倦怠的发生,提升教师的职业生命质量[关键词]:职业倦怠 认同感一.问题的提出1966年,美国作家格林尼(Greene)出版了一部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a burning—out case)的小说从此,“枯竭”或“倦怠”就进入了我们视野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burn-out)这个词语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据《新浪教育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
100%投入的教师,才能有100%满意的教育没有有活力的教师队伍,何谈有生机的下一代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会倾向于对学生的行为做消极解释,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也会衰退,这可能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对班级的管理也不利同时,出现职业倦怠或者枯竭的教师往往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容易恶化,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稳定和效益现在我就以张家港市某中学一化学教师为例,介绍、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二.案例研究1. 案例X老师毕业于滁洲州某师范大学,后分配到张家港一城郊中学,教初三化学,已认教十年在学生时代,她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做事情总是要力争完美无缺,总是要做得最好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她都是学校的班干部,一直被认为老师的乖学生自从参加工作,她也把对自己的要求移情到学生身上,要求学生与她做的同样完美但由于分配到的学校是一所城乡结合处的学校,学生素质差别很大,有一小部分学生有经常逃学、打架等不良行为,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些家长迫于生活压力忙于工作,没时间管教子女,而有些家长却一有空闲就在棋牌室筑“长城”,读书无用论在她们头脑中还有相当地位这让她感到无所适从。
为了达到完美,为了达到至高,她付出了一切——时间、心血、体力这一切付出,也有了收获,她课讲得好,教的学生成绩也高,获得的荣誉也多,但她认为与她的付出不成比例偶尔如果她教的学生成绩不是平行班最好的,她就焦急,夜不能寐感到极度疲乏、虚弱感,以及失眠、头痛、腰酸、肠胃不适等症状除了工作的压力,职业认同感的缺失也给她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当年报考师范学院一定程度是因为教师是个光荣的职业,但现在我却骄傲不起来教师队伍中可能是有个别人不负责任,但社会舆论导向似乎整个教师队伍都有问题 这让她很气愤,也感到委屈职业认同感的缺失的顶峰发生在一次同学聚会之后与同学相比,自感能力不差、素质不低,可是工资比人家少,生活质量更谈不上,维持生计而已;面对孩子,她常会因没有人家孩子的物质条件充裕而愧疚;想到自己工作量又大,于是心中充满委屈,内心愤愤不平,抱怨常困扰着她还有让她感到困扰的是同事间的关系,同事特别是同学科老师存在着一定的合作和竞争关系随着她在教育教学上的日益成熟,她感到同事间的合作越来越少,而小动作却层出不穷备课组活动评课时满耳都是优点、闪光点,要她提改进措施时根本不提或提无关痛痒的口误,使辛勤准备的公开课效果大打折扣,使备课组活动流于形式;平时的讲义不统一,有些老师还自己偷偷印发给学生;当她有些成绩时同事向她祝贺时不知她自己心理问题还是别的什么她总觉得不是那么真诚......这让她很是感到委屈,同时也很无奈。
2. 案例分析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该老师面临的情况是许多在职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该老师力争在教育教学中成为一名好教师,经过努力,她的确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教学生涯中遇到一些烦心事,遭受一些挫折,这不可避免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就是人生有悲欢离合,人生才因此而精彩在与被调查者交谈时她也意识到这一点,而且也曾用这策略安慰自己,减轻了一些焦虑和烦躁,但效果不明显我们指出,造成她这现状最主要原因是她太注重追求完美,突破了自然的工作定律,因为突破了自然定律,所以她并不快乐,像是被绑在追求名利的快车上,不能停止,收获越多,越是怕失去,越是怕落后,所以心情总不能畅快同时职业认同感是一个很重要但是被她忽视的心理需要当初她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喜欢学习,并愿意与她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在参加工作前,她包括她周围父母亲朋好友都会认为这个工作能够激发人的智力,但是工作以后,情况发生了改变因为教师每天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备课、上课、改作业、处理学生问题、应对家长以及处理一些文书工作,这些工作看上去都繁杂且琐碎,不仅不能带来智力上的激发,反而会使人感到枯燥枯燥的工作很易让人产生职业倦怠至于同事关系,源于职场的激烈竞争,这是产生同事间关系淡漠的首要原因。
同事之间容易形成利益关系,如果对一些小事不能正确对待,就容易形成沟壑当然,同事关系的变化,还和学校的管理有关很多学校每次阶段性考试后要开质量分析会,每次开会都会与兄弟学校进行比较,同时表扬年级平行班成绩领先的老师,不点名批评成绩暂时落后的老师由于老师都比较注重自己在学校中的声誉,学校管理层这样褒贬无形间导致了教师间相互比较,甚至背后做小动作,同事关系也一落千丈 3.应对策略首先,正确对待压力,及时调整认知心态我们对这位老师进行了心理疏导,首先建议她学会放弃,简单从教当有些目标经过多次努力仍然无法实现时,要考虑是否到放弃的时候了古人说得好:“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选择就要有所取舍,选择与放弃是同时并存的,如果不会放弃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当有些想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时,首先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问一问自己:“是不是付出了相应的努力与代价?”,如果没有付出相应的努力与代价,就平静地接受这一结果放弃,是一种成本,经济学上称其为机会成本在做出某个选择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投入了这一机会成本的,不懂得放弃,什么都不想放弃,那又何来心想事成,梦想成真呢!当懂得了做一名普通教师的重要性,当发现简单即是生活时,就能知道简单从教的快乐是无穷的。
对待工作要认真,要细致,无愧而中庸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就是给自己的身心松绑其二,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增强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要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要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成绩,也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是为了肯定而活着有外在的肯定:同事、朋友、领导、社会等,这种肯定是有限而短暂的,因而是浅层的有内在的肯定:即是自我肯定,这是一种持久而强劲的肯定,是人的生命永不枯竭的动力第二,重新调整期望值,也就是给自己确定一个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工作目标,避免因目标不切合实际而导致无谓的挫败感第三,注意从多种积极的体验中去积累和增强自我效能感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和艺术性的,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新的兴奋点,以此来刺激自己的精神,唤起自己的情趣和热情从这一点来讲,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
其三,提高学习意识,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社会的变化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努力钻研教法,探究学法,才能收放自如地挥洒教坛,减少倦怠 最后,作为校长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为教师创设相互交流、彼此融合的平台,愉悦身心,胜于说教健美操比赛、元旦的联欢、校运动会师生联谊赛等,都要求教师全部参与就这样,平时有这样那样疙瘩的老师,都因为比赛的原因融合在一起说笑之间,增强了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上,也可以尝试着让个人的业绩跟团队的成绩挂钩比如,一个教师完成自己分内工作的同时,对教研组或学校作出的贡献也应给予及时肯定和奖励,教师的升迁也要参考其人际关系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当过老师的教育部周济部长曾寄语广大教师:“当老师的,要真正把教书育人作为最幸福的事情的确,只有我们树立了关爱学生的情感和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自觉行动落实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才能作出优异的成绩,才能为学生所爱戴,才能为社会所称道,才能真正从中体验到做教师的幸福与快乐 参考文献:刘维良:《教师心理卫生》,知识产权出版社1999年版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版张玲等著:《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