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就苏霍姆林斯基研究答客问.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33702561
  • 上传时间:2022-01-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88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就“苏霍姆林斯基研究”答客问    孙孔懿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和研究价值的精神导师我们与他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但人与人之间拥有内部和外部的共同性,我们可以通过他以文字作品为主要形式的生命表达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我设计的研究路径,正是从他的文本世界进入他的生活世界,进而探究他的精神世界我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撰写一部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传记,力求体现真实性、精神性和他的个性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我坚持“以苏解苏”、“以苏叙苏”,即让他自己陈述自己,完成自己其间也有我的理解与评论,因而更准确地说,我要完成的是关于他的精神发展的“评传”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研究;理论基础;逻辑进路;精神评传:G40-09 文献标志码:A :1673-9094(2016)02A-0003-05某日下午,秋高气爽,我邀挚友唐君泛舟于北湖之上我们租了一条小船,自备了茶具与茶水,品茗聊天小船在湖心随意荡漾,我们起伏于水天之间心旷神怡,不亦乐乎!不一会,话题转移到我近些年的“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上当夜,我将谈话的主要内容回忆整理如下问:早些年就听说你在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怎么直到现在还未见到最终成果?看来历时不短啊?答:是的。

      从2004年我正式将他作为对象着手研究,迄今十余年了这是我历时最长的一项研究最近要出版两部专著,但仍可能不是最终成果研究还将继续问:中国这么多教育家还不够你研究?为何要花十来年工夫去研究一位外国教育家,而且还想继续研究?答:说来话长!我以不多的黄金岁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并非一时冲动它是许多因素叠加成的一种必然首先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假如我们要回答人类能生长到多高,那么,很明显,最好是挑选出已经长得最高的人并研究他们假如我们要知道人能跑多快,那么,计算出总体‘样本的平均速度是没有用的;远为适当的办法是搜集奥运会金牌获得者的资料,看他们能够达到的成绩假如我们想知道人类精神成长、价值成长或道德发展的可能性,那么,我仍要坚持,只有研究我们最有德性、最懂伦理、或最圣洁的人才能有最好的收获[1]苏霍姆林斯基在短暂一生中,把自己人性中的光明部分及其精神能量发挥到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他在平凡而伟大的教育事业中创造了丰硕的教育业绩,成长为世界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教育改革家、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论家、学校管理专家,成长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成长为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大写的人”他创造的教育奇迹,特别是他的精神奇迹,感动了无数读者,激发着人们探索其精神之旅的欲望。

      同时因为他是一位“有问题”的人例如:他只受过8年学校教育和2年函授教育,为何能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内将一所偏僻的农村学校——帕夫雷什中学办成世界著名的教育实验基地?他从事的是繁忙而琐碎的学校工作,如何能在工作之余写下数百万字的教育著作?他为何能拥有如此丰富的思想和理论?他兄妹四人都是教师,为什么唯独他成长为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突破环境制约,成为大写的自我?他在世时便亲眼看到自己的著作被译成30余种语言广为传播,他何以能够获得这样的幸运?他的光环背后到底有怎样的艰辛,怎样的欢乐?他的影响在中国尤其深广他的著作被大量翻译成中文,总数超过了35种其中《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总印数达到70余万册,为许多教师爱不释手研究他教育思想的论文不断出现在报刊上人们想知道:为什么一个在时间上渐行渐远的历史背影,空间上却仿佛正向我们迎面走来?他的生命奇迹也体现在他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上他17岁时便走上讲台,成为一名低年级教师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他投笔从戎,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极其幸运地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伤愈出院时仍有弹片残留在心脏附近无法取出,犹如随时可能引爆的隐形炸弹人们难以想象在此后28年中,他如何以伤残之躯超负荷地工作?他凭借什么样的信仰和毅力与死神赛跑?特别是在战争中,他的妻儿惨遭德寇杀害,他心中充满了极度痛苦和对法西斯的刻骨仇恨,然而他笔下流淌出来的却是那样从容平和、充满慈心爱意的诗一般的篇章。

      他那颗遭受过重创的心脏,如何能经受大恨与大爱的情感淬炼?人的生命到底拥有怎样巨大的精神蕴藏?他的奇迹延续到了今天他去世20多年后苏联解体,乌克兰共和国宣布独立,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逆转,共产主义被公开抛弃,列宁雕像被当众推倒,而这位毕生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毕生以列宁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家,为什么依然受到乌克兰国家和人民的广泛尊崇?在今天的帕夫雷什中学,在他的纪念馆,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络绎不绝,留言簿上写满了各种文字的颂词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个曾经坚如磐石的国家联盟会在短时期内土崩瓦解,而一个人的人格却能超越时空界限,闪耀着永恒的光辉?在西方被誉为“教圣”的裴斯泰洛齐说过:“我的方法的形式会毁灭,但是,我的方法的精神,给人以生命的精神,将会永存[2]这里的精神是否就是教育家身上那种比政治信仰和教育思想更根本、更具普遍性也更为永恒的“元气”?一连串的问题让我魂牵梦萦,不能自已我遗憾地发现,我们对这位教育家的了解似乎特别地多,其实竟是特别地少!第三个原因也许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与苏霍姆林斯基之间似乎有某种难以割舍的缘分我从1983年前后就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系列著作,感佩于他的教育思想,并对他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深感兴趣。

      1986年,我购得苏联记者撰写的《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能读到的关于苏霍姆林斯基人生的唯一一部中译本著作可惜,这本书未能满足我的阅读期待我盼望有朝一日能读到更全面更深刻的他的传记遗憾的是在近20年中我未能等到,于是异想天开:自己动手撰写2004年我完成了“教育家研究”课题之后,便将视线停留在苏霍姆林斯基身上,开始了这项研究问:我们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化背景不同,理解何以可能?答:这正是我反复思考并让我几度踌躇的问题我早年学过三年俄文,但至今多已遗忘,无法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原著仅仅凭他的中译本著作能不能研究他呢?犹豫之间,歌德的话鼓舞了我:“不可否认,靠一种很好的译文一般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弗里德里希大帝不懂拉丁文,可是他根据法文译文读西塞罗,并不比我们根据原文阅读来得差[3]接下来,我对德国哲学家狄尔泰“生命解释学”的学习,让我获得了认识和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依据,更坚定了我的研究信心第一,人与人具有相同的心理结构,这是相互理解的前提陆九渊说过,“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莫不同也”[4]。

      这个800多年前的经验判断在现代解释学中得到了说明狄尔泰认为:我们是根据个人间的相似性和共同性理解个人的人们有相同的生理结构、生理机能、生理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自己和他人,本国人与外国人,现代人与古代人之间,拥有共同的人类本质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就像一个班级的学生个性迥然不同,但其实质都是心理生命有关方面的强弱程度不同一样人间也拥有同样的外部世界在同样的红日蓝天之下,人们呼吸着同样成分的空气在认知领域,人类依托同样的时空坐标,运用同一种数字系统,遵循同样的语法与逻辑关系,采用同一种因果说明方式在情感领域,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以及价值系统的结构也很类似在意志领域,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目的的基本类型以及社会协作的形式都是相同的从生活方式到经济交往方式,从道德、法律、宗教到国家、艺术、哲学,所有的“客观精神”都凝结着人类共同性,“包含着某种于我于你为共同性的东西”[5]正因为人与人之间拥有内部和外部的共同性,差别也仅仅是程度的,当然就可以自由地相互进入对方的世界了第二,通过一个人的表达能够准确地理解这个人理解”不是孤悬的活动,它与人的“体验”和“表达”紧密相连,三者构成狄尔泰精神科学的核心内容和基础。

      体验是人的生命的内在经验,是一种“沉默的思维”,它隐藏在生命深处不为人知,只有通过表达才能显现,为人们相互交流提供可能表达是反映人类内心世界、表现人的体验的唯一通道,是生命内容的显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们都是通过自己的信念、观点、疑问、思想、情感、感受、情绪、状况、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活生生的和可感受到的世界的关系来表现自己;人们还在行为举止之中、在欢乐与痛苦、善与恶的感受和对待这种永恒的人的状况之中,在成绩与失败、希望与失望、满意与不满意、高兴与苦恼、怜悯与冷漠、悲观与懊悔、委屈与伤心、善意与难以容忍之中表现自己[6]概言之,人的表达就是人本身正是因为有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表现,人的生命才是可以理解的第三,每个理解者的生活体验各不相同,理解会出现见仁见智、千差万异的现象,这中间必然有正与误、深与浅、全与偏以及适度与失度、确切与牵强之分,这里有没有一个客观性标准?如何体现这个标准?狄尔泰提出过“生命客观化”的概念他认为,理解活动不仅依赖于理解者的自身体验,也会参照“关于生命的一般知识”即“共同经验”,将我们从体验的狭隘性和主观性引向整体和一般,以获得对一个个别人物的完全理解所谓“共同经验”并非某个先在的固定的框架,它由若干个人对同一对象的不同理解汇聚而成,是经过不断取舍、综合、提炼,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历史性存在,并在不断吸取个人理解的真知灼见和排斥异端邪说中向前发展。

      它在无形之中规范着个人的理解,引导着理解整体走向广阔和纵深同时,理解者也能在理解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狭隘与偏颇,逐步逼近客观化的生命问:看来你对研究的理论基础下过不少功夫不过,确立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后,还难以着手展开研究吧?还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进路吧?还需要确立具体的研究方法吧?答:问得太好了!我的研究是想进入苏霍姆林斯基“生命最深处”做一番探寻我设计的路径是:从他的文本世界进入他的生活世界,进而探究他的精神世界具体方法是以文献研究为主,辅之以现场考察和关键人物访谈我们与已故的苏霍姆林斯基对话,需要通过他遗留的文本,这是我们理解他的中介和依据幸运的是,他的著作极其丰富,经过曲折搜寻,笔者陆续拥有了它们他的著作记录了他的实践经历与体验,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元素,充盈着生动的精神气息为此,笔者总是在他著作的字里行间着意寻觅生活原型,将有关内容在头脑中进行形象化、情节化重构同时笔者也注意到,书写的文本总是展示作者的一部分而隐藏作者的另一部分例如在文本中,作者为了表达的清晰与简明,常会自觉省略漫长的探索过程,压缩大量的生动细节,挤干“水分”使之成为“标本”,甚至会对生活世界做出某些加工,或涂抹伤口,或熨平坎坷,或拉直曲折,或轻描淡写地带过深藏着的酸甜苦辣。

      这就产生了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距离事实上,比文本世界更广阔、更丰富、更生动的,是作为本原的生活世界可见,要全面深入地理解他,需要将他压缩进文本的那个本原世界进行“解压”、“激活”,还原他的生动具体的生活世界,再现他当年的在场形象他的生活世界包括他曾经生活过并改造过的种种场景,以及他的亲友回忆中的若干逸事为了尽可能地回到现场,笔者在我国驻乌克兰大使馆原一等秘书吴盘生先生友情陪同下,曾专程赴乌克兰考察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足迹,赴俄罗斯参观十月革命遗址,力求在身临其境中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缩短与主人公的心理距离,实现某种视域融合笔者多次访问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院士,前后做过20多个小时的访谈采访过苏霍姆林斯基当年的同事和学生,搜集到他的大量照片和视频资料他的形象逐渐在笔者头脑中丰满、生动、鲜活起来最能体现主人公生命特征的是他的精神世界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从精神流射出来的,文字是精神的身体或外套通过文字,不可见的精神进入外在的可见的生命对人的精神理解的核心是对他的世界观的理解一种世界观一经形成,就会构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制约着人的生活态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