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精编.docx

38页
  • 卖家[上传人]:1824****852
  • 文档编号:315726168
  • 上传时间:2022-06-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86KB
  • / 3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学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小学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1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其次单元“平安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切你,爱惜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相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化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索: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挚友?我们的生命是谁赐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切你,爱惜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须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切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化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  二、教学目标:  1、留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相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驾驭平安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

      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领实的相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索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识的生活动身,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相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相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别的价值因此应留意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动身,用自己的眼睛视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讨社会  3、留意了相关学问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学问,教材将这些学问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得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育学生对社会的相识实力和社会探讨实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加实践  三、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化要回来生活,突出课程的阅历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小学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2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看法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恳守信、友爱宽容、公允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能够与他人同等地沟通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推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学问与技能目标:  培育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怜悯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境况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切集体、参与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担当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爱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改变和发展,培育对家乡的酷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探讨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

      以"伸出救济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育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缘由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爱好地实践活动,培育酷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开心  二、状况分析(工作重点)  学生状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状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化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亲密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主动看法和参加实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相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详细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化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的自主性  3、细心打算,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化活动,寓教化于活动之中  四、课外活动或爱好小组活动  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育学生学习实力,增加健康闲暇的本事和闲暇道德观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开心  2、让学生组织课外探讨小组,了解环境问题的缘由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育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实力  五、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2、21~2、22 1、在公共汽车上 2月20日上课  2 2、25~3、1 1、在公共汽车上  3 3、4~3、8 2、想想他们的难处  4 3、11~3、15 2、想想他们的难处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们赢了 清明节放假  8 4、8~4、12 4、我们赢了  9 4、15~4、19 5、绿色小卫士  10 4、22~4、26 5、绿色小卫士  11 4、29~5、3 6、我们的民风民俗 劳动节放假  12 5、6~5、10 6、我们的民风民俗  13 5、13~5、17 7、家乡的改变  14 5、20 ~5、24 8、怎样到达目的地  15 5、27~5、31 9、媒体连着我和你  16 6、3~6、7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17 6、10~6、14 11、怎样和他联系 端午节放假  18 6、17~6、21 期终复习、期终考小学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3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感受生命的漂亮,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漂亮,人类应当善待、关爱生灵万物。

      知道生命是珍贵的,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呵护生命  2.初步具备防范意识,了解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平安标记和设施,留意公共平安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了解自己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了解家庭必要的生活开支学习合理消费,熟识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驾驭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慧的消费者  4.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懂得与邻里乡亲相互理解关照,不给邻居添麻烦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念,激励、了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没有损害的行为,钦佩为挽救他人的生命献出爱心的人  2.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实力  3.引导学习合理消费,熟识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驾驭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慧的消费者  4.形成肯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教材分析:  1.《珍爱生命》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生命的酷爱和珍惜  2.《平安的生活》通过指导学生的生活,出尽学生过一种平安的生活  3.《花钱的学问》引导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  4.《关切你、爱惜他》培育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弘扬人文精神,对社会充溢责任感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6-8课时  其次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8-10课时  第四单元8-10课时  总复习  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仿照演示  6.换位思索小学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4  一、学生状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化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亲密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主动看法和参加实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相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三个单元,分别为:《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平安的生活》。

      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化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亲密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主动看法和参加实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相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看法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酷爱劳动、勤俭节约的看法,养成文明礼貌、诚恳守信、友爱宽容、公允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酷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推断和选择  2、行为与实力目标:  (1)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