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闫)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 粒子和宇宙 二浩瀚的宇宙》公开课.docx
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北师大版(闫)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 粒子和宇宙 二浩瀚的宇宙》公开课 第九章 9.2 地球 太阳系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地球、太阳系原子和地球、太阳系内容为二期课改教材中新增加的根基型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这片面内容是初中物理四个一级主题(物质、机械运动、电磁运动和能量)中的一个,地球、太阳系是物质主题所属三个二级主题密度、分子原子和宇宙中的一个物质主题主要是让学生对物质布局的尺度有一个初步的理解,物质布局大到宇宙,小到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空间尺度从10 27 m跨度到10 -18 m随着人类理解水平的提升,这个范围还会扩大 地球、太阳系内容在教材中隶属于“从原子到星系”这个章的其次节内容,是现代物理学研究的两大前沿领域: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这个章包含了两个二级主题,微观和宏观的物质布局,地球、太阳系属于宏观的物质布局,属于天体物理的范畴虽然,这个片面内容不多,但却是研究物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和物质布局的物理学的重要组成片面,由于学生原有学识根基的限制,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宏观的物质布局,感悟科学的宇宙观。
学识点要求为知道级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和使用资料,初步学会查阅、整理和使用资料,提升分析、归纳和总结的水平,感受太阳系缩小模型的建立过程,感悟模型建立对人类理解物质布局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研究是持续进展的,理解是逐步深化的,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心 二、教学目标 1、学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构成及各行星的特点 (2)了解数量级在研究物质宏观布局中的意义 (3)初步学会按比例缩小太阳系模型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用各种球类模拟按比例缩小太阳系布局的活动,感受用模拟方法学习,理解太阳 系的空间布局 (2)初步体验查询、获取资料,并实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地球、太阳系”,感悟科学的宇宙观 (2)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过程,感知人类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使学 生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3)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最新探索,感悟科学的进展是永无止境的,激发对宇宙奥秘的 奇怪心和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太阳系的构成及各行星的特点。
难点:用各种球类模拟按比例缩小太阳系布局 四、教学资源 1、学生测验器材: 2、演示测验器材:篮球、橘子、李子、豌豆、绿豆等,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人类对宏观的物质布局中,太阳系的理解历程为主线,以太阳系行星运行模拟flash动画、相关太阳系的资料和缩小太阳系模型活动为根基,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为方法,让学生理解太阳系的布局 在突出重点上,首先让学生画出自己所认为的太阳系布局图,并实行相互交流,了解学生的学识根基然后通过介绍人类对太阳系的理解过程,感悟人类为此付出的艰辛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结合太阳系行星运行模拟flash动画,通过对人类积累的太阳系相关资料的分析,了解八大行星的布局与特点,加深学生对太阳系布局的理解,建立抽象的太阳系布局 在难点突破上,通过数学计算按比例缩小行星的直径和相互之间的距离,用实物模拟太阳系缩小模型活动,初步学会按比例建立缩小模型利用实物模拟的方法将抽象的太阳系各行星比例关系转为直观的实物比例关系,以促动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提升思维的品质和层次。
结果使用多媒体介绍人类的太空探索过程,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天体物理关于宇宙学的最新进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激发献身宇宙探索的欲望 完本金设计的内容需要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 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太阳系 模型 情景Ⅴ 情景Ⅳ 动画3 活动Ⅲ 学生活动 3 行星的布局与特点 活动Ⅱ 学生活动2 情景I 动画1 活动I 学生活动1 情景II 熟悉过程 1 情景Ⅲ 动画2 太阳系布局 太空探索 情景Ⅰ 动画1 播放关于生命起源的flash动画,提出“你认为的太阳系布局是什么?”引出课题 活动Ⅰ 学生活动1 利用给定的铅画纸,画出心目中的太阳系布局图 情景Ⅱ 幻灯演示1 利用多媒体介绍从古至今人类对太阳系的理解过程 情景Ⅲ 动画2 播放太阳系行星运行的flash动画,学生对照自己的太阳系布局图,理解太阳系布局 活动Ⅱ 学生活动2 对人类积累的太阳系相关资料的分析,了解八大行星的布局与特点 活动Ⅲ 学生活动3 用实物模拟太阳系缩小模型活动,初步学会按比例建立缩小模型。
情景Ⅳ 幻灯演示2 用多媒体介绍人类的太空探索过程,使学生了解现代物理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天体物理的最新进展 七、教案例如 (一)引入 1.播放关于生命起源的flash动画,提出“你认为的太阳系布局是什么?”引出课题 “地球、太阳系” (二)新课 2.太阳系布局 (1)问题 利用给定的铅画纸,画出心目中的太阳系布局图,你认为能符合实际的百分之几十? (2)学生活动1 以两个人为一小组,利用给定的铅画纸,相互议论,确定太阳系行星的个数和名称,以及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和相互距离,画出心目中的太阳系布局图 (3)小组交流 各小组交流本组的太阳系布局图交流时,其他小组的同学彼此对比,选择认为最接近实际的布局图 (4)教师演示1 利用多媒体介绍从公元前324年亚里士多、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公元1579年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及到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察觉太阳系结果一个行星,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太阳系的理解的艰苦曲折的过程 (5)动画演示结论: 播放太阳系行星运行的flash动画,学生对照自己的太阳系布局图,理解太阳系布局。
结论:太阳系由围围着太阳旋转的八大行星和哈雷彗星组成,它们在各自的椭圆轨道上围围着太阳旋转,有不同的周期、体积、质量和外观状况,各自有数目不同的卫星 3.行星的特点 (1)问题 各行星的一年时间与地球上的一年时间是否一致?外观温度是否一样? (2)学生活动 根据人类积累的太阳系相关资料,议论回复关于行星绕太阳运转周期、体积、质量和外观状况,自转周期,外观温度与太阳距离的关系等问题 结论:知道八大行星的布局与特点 4.太阳系缩小模型 (1)问题 假设我们把太阳缩小约为30亿分之一,那么太阳便可想象成一个直径约为40厘米的西瓜,按同样比例缩小,那么地球相当于什么水果? (2)学生活动 参考人类积累的太阳系相关资料数据,按30亿分之一比例,将八大行星的直径和各行星至太阳的距离缩小,粗略估算后填入表格 议论回复问题关于缩小模型能否在标准操场罗列?需要多大地域范围才能表示?太阳到各行星距离与行星本身的大小相比有什么特点? (3)教师演示 缩小模型不能在操场图片表示,缩小模型能在上海地图表示 结论:缩小模型需要地域范围半径为1.5千米的圆,行星本身的大小与各行星到太阳距离相比能够疏忽。
5.太空探索 (1)教师演示 用多媒体介绍人类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登月,各种探测器对太阳系和太空探索过程,以及对宇宙探索的最新成果,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天体物理研究领域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