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媒体时代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路径.docx
7页数字媒体时代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路径 钱艺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新世纪,第一人称纪录片已经成为纪录片创作中不可缺少的类型本文描述了第一人称纪录片的缘起与特征,分析了传统媒体时代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困境以及数字媒体时代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数字媒体时代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规范关键词:数字媒体 第一人称纪录片 发展第一人称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在叙事过程中使用第一人称的声音,并以第一人称带领观众进入故事讲述者所经历的世界中,是一种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在数字媒体时代,兼具文化重量和审美价值的第一人称纪录片该如何取材以吸引受众目光?又该如何适应并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传播道路?一、第一人称纪录片的缘起独立电影(Independent Film)形成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电影界,是影片创作者为了破除电影业垄断、表达个人诉求、传递个人思想的一种产物自筹、自编、自导是独立电影的特点第一人称纪录片的产生是与独立电影分不开的影像创作者经常会将第一人称纪录片和“日记电影”、“私人纪录片”(Personal documentary)、“私纪录片”(Self-documentary)等名称换用。
不论是欧美国家所讲的“私人纪录片”还是日本所提及的“私纪录片”,都是强调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属性——私人化表达这与独立电影中讲究自我的表达、独立的拍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拍摄形式和风格上看,独立电影是第一人称纪录片的雏形第一人称纪录片从独立电影的拍摄手法中吸取了不少精华在独立电影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第一人称纪录片有这样一些特征:第一,第一人称纪录片创作人员“身份”独立于主流体制;第二,影片的拍摄制作资金独立于主流体制;第三,虽然独立制作,但仍然严格遵守法律和政策的要求二、传统媒体时代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困境传统媒体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等四大主体,并包括影院、实体书店以及音像出版物等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传统媒体时代,院线放映、电视与院线播映、电视播出是我国纪录片经历的三个传播阶段电视的普及给纪录片的传播带来了生机,纪录片的创作也给了不少电视台一个契机,许多电视台为此特别开设纪录片频道,如《话说长江》《望长城》等一些优秀纪录片一度风靡全国1993年2月,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的出现,标志着全国第一个以纪录片命名的电视纪录片栏目的诞生当然,对于不少关注纪录片的观众而言,被视为非正式体例的第一人称纪录片仍属于一个非常陌生的词汇,生存艰难。
凤凰卫视开创的“DV新世纪”栏目和北京电视台创办的“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栏目,创作并征集了不少优秀的第一人称纪录片,但最终还是因为其受众面不广而惨遭淘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1.记录手段相对落后,基本限于个人化表述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创作者相比,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创作者大多将拍摄纪录片作为其业余爱好,由于缺少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少第一人称纪录片还存在专业度和可视性上的缺陷在杨天乙的《家庭录像带》和王芬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等第一人称纪录片中,不难发现,其记录的焦点基本落于个人化表述上,比较难引起大众共鸣正如美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导演多克布劳克(Doug Block)告诫人们的:“如果你要拍第一人称纪录片,那么请你先学习怎么拍摄纪录片是一种用来传播的视听媒体,其拍摄水平不仅是体现第一人称纪录片质量的基础,更是能够表达第一人称纪录片中心思想的方式之一2.记录视角相对狭窄,基本处于非主流状态第一人称纪录片关注的题材即平凡人的普通生活,包括普通人最淳朴的生活状态、边缘人物的独特故事和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越是光怪陆离的故事越是被纪录片创作者所钟爱人们与生俱来的对未知和隐私领域的探索,成为了第一人称纪录片引人人胜的关键。
吴文光2010年在草场地的五月艺术节中为“私影像”开辟了一个单元的环节,在谈到“自我”对隐私领域的侵入和暴露时说:“我们可以就一个独特的个人价值或敏感话题展开通常的隐私讨论,如果我们更贴近去观察每一个独特的经验存在世界,还有他或她的敏感度,这样就让我相信其价值所在、他们不同方式的感官世界,还有那些和他或她的独特自身相冲突的习惯势力因此当我用摄影机尝试去挑战这种‘习惯势力’,我必须对准一个独特个体的敏感世界作为一个结果,或者说一种必须的后果,我对进入一个隐私领域就没有什么可选择的,也没有什么可辩护的日益丰富的电视节目给了观众越来越多的选择,观众拥有收看主动权,在一天的忙碌过后,大多数受众会选择收看轻松、寓教于乐的节目如何选取观众喜欢看而又能探寻人性深处的题材,是第一人称纪录片创作者需要做的重要功课之一3.传播方式相对单一,基本依赖共鸣式传播纪录片所展现的内容虽然比较深刻,容易触及内心,引人思考,但目前大部分国内观众在选择电影时首先考虑感官及视觉上的满足,而非心灵的感悟据时光网、豆瓣网电影数据整理(具体见表1),自2010年以来,国内院线纪录片总量与院线电影总量相比呈直线下降趋势,2014年则更加惨淡,只上映了12部。
并且在这仅有的12部纪录片中,没有一部是第一人称纪录片;第一人称纪录片只能借助沙龙、参展、参赛、个体推荐等方式向大众传播三、数字媒体时代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机遇所谓数字媒体,最初的定义是在2005年《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中提到的:数字媒体是将数字化的内容通过网络的方式传播王会、田士威对数字媒体的定义是这样的:广义上看,数字媒体包含了一切与数字产业技术结合而生成的产品;狭义上看,数字媒体是一种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形式,根据载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网络、电子版和(电子报、报是传统的纸质媒体同数字媒体相“嫁接”的产物,其核心因素在于数字技术的运用,因此将其归入数字媒体)从电影的专业化视角到电视的平民化视角再到DV的个人化视角,技术革新给影像业带来的变革是巨大的1995年7月,素尼发布第一台DV摄像机DCR-VX1000 一经推出,马上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电视新闻记者、制片人,被广泛采用DV的诞生标志着民用数码摄像机开始步入数字时代,数字媒体对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正在产生积极的影响1.记录手段革新,提高了纪录片产量在经过多年的普及之后,DV已经成为一种熟悉的概念其灵活轻便、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的特性让不少纪录片拍摄者变得随性、轻松和自在,让过去在纪录片领域一无所知的人们体会到了拍摄纪录片的乐趣。
同时DV的随行拍摄对专业视频拍摄领域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其低门槛打破了高端专业设备的垄断局面,更是带来了文字语言和拍摄模式上的更新,变得更加生活化、个性化、碎片化DV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记录下周围人们所经历的事件其作为影像化生存的表达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人们不但可以体会自己拍摄、自己记录的心情,并且原生态地展现方式让不少人发现了生活中那些不易察觉的事物,更多的拍摄者愿意去发现和了解身边的新鲜事物和美好生活,为人生找回更多消失已久的热情同时,DV的出现让更多个人为主体的拍摄者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DV摄像的传播范围之广也迅速影响了中国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改变了过去中国纪录片创作要么依靠电视台(或者以电视台为主要力量)完成摄制,要么由精通拍摄的专业人士来策划拍摄的局面美国的MTV节目《原汁原味》(Unfiltered)提供的一台便携式摄像机让一个意志坚强的年轻女人记录了一场由她本人发起的抗议大学校园内性骚扰的学生运动通过一台索尼DV,胡新字真实地拍摄了他的男性朋友老苏离开山西去北京前的生活故事,最后形成这样一部第一人称纪录片《男人》因为老苏借住胡新宇家中,如此零距离地拍摄,形成了一种极为逼近的效果,同时DV的运用更是方便胡新宇随时拍摄下老苏的一举一动,真正地把DV融入到生活中。
而女性纪录片导演杨天乙拍摄的第一人称纪录片《家庭录像带》,在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是用家用影像的形式来还原二十年前的一场事件真相2.传播方式多样,扩大了纪录片受众范围数字媒体的兴起不仅给电影业带来了活力,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对于第一人称纪录片而言,DV拍摄的自由是他们发展的动力,互联网则令他们获得了传播的渠道和分享的能力,可以说,纪录片在互联网领域获得巨大的传播平台视频网站已然成为推广纪录片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纪录片通过网络传播给观众如果说在视频网站出现之前,第一人称纪录片只是精英化的传播,那么在数字媒体兴起的今天,第一人称纪录片的传播已经达到了大众化的水平纵观视频网站上第一人称纪录片的点击量,可以发现,第一人称纪录片仍然是在一定领域内进行较为狭窄的传播,并未实现传播的全民化怎样使纪录片的内容更加准确、快速地传递给受众,一直是第一人称纪录片发展的一大问题,直到社交媒体的出现才有了更好的答案以为代表的微传播兴起时,纪录片也通过微传播得到了迅速扩散翻看公众号,输入“纪录片”三个字,会发现有上百个含“纪录片”的公众号如果关注了这样的公众号,每天就会收到不少的推送消息,其中包含对纪录片的推荐、纪录片情节的宣传和纪录片创作者的采访等等。
第一人称纪录片的推广有时也会出现在中微传播的最大好处在于它是主动地向观众推荐纪录片,观众可以从中挑选自己想要看的纪录片推送方式的便捷明显扩大了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受众群3.多元价值观争锋,促进了纪录片的大众认可度起步之初,中国纪录片从业者认为的第一人称纪录片“所拍摄的‘都要和我相关”’,并且认为“传统的纪录方式只能使得作者离自己越来越远,而‘私纪录片’的方式则可以去掉皮毛和掩饰离自己越来越近”早期的第一人称纪录片往往只在身边亲近的人或是自我身上取材,如曹斐的《父亲》(2005)、谢莉娜的《老妈》(2006)、胡新宇《姐姐》、舒浩仑的《乡愁》(2006)、巴胜超的《我爹》(2006)等,无不将镜头对准家庭、父母、自我生活或者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近几年的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题材已不再局限于自我和家人,开始关注公众问题和社会焦点,渐渐引起了大众的认可在国外,除了那些带有实验性的完全曝露和展示个人隐私的作品之外,不少第一人称纪录片所传播的价值观念也获得了大众的广泛认可,很多第一人称纪录片已成为影院发行的常规选择如《华氏91l》获得了2.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超码的我》(Supersize Me)获得了两千多万美元的票房收入。
四、数字媒体时代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规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促进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数字媒体与影像记录的结合也是经历了很长一段发展与创新时期从早期的数字复刻传播到如今实时互动、远程传播的传输方式,体现参与感和交流感也成为第一人称纪录片前进发展的方向在数字媒体兴盛的当下,第一人称纪录片在表述方式上应该结合新媒体特征,以实现新媒体化的传播道路1.增强交互体验,推动受众交流迈向交互性的第一步,首先是第一人称纪录片创作者应具备自己独特而有创意的思维每个影像之所以是独一无二的,原因在于每个创作者都拥有与他人不尽相同的思维模式,一部纪录片依靠的是个人思维的展现而非摄像设备的支撑有了创作者的独特个人领悟,加强交互性的关键则来源于数字媒体的支持建在人来人往的闹市区的北京西翠娱乐中心多媒体幕墙被定义为互动性信息载体起初,设计这堵墙的理念是为了方便受众观看与交流该建筑的正面是一面巨大的媒体墙,建设材料是环保的太阳能光电组建玻璃多媒体幕墙强大的视觉效应吸引了不少互动项目的投放,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视频、装置和艺术对话纷纷出现在多媒体幕墙上数字媒体技术融入到都市建筑中,从而形成了这样的新型平台,给本来并没有许多受众的艺术品一个展示的空间,同时也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交流,而这样的方式正是在数字媒体时代的传播手段。
2.丰富沉浸体验,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