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立结合”杂.doc
5页“破立结合”杂议-中学语文论文“破立结合”杂议 刘娟 关于《拿来主义》的前4段,很多论者都认为运用了“破立结合”的说理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就持这一观点,在该书的“课文研讨”中,这样的论述有三处:“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弯子,实际上‘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很多教师也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事实上,这些说法都有待商榷 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破立结合”《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和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都没有“破立结合”这样的词条和解释在议论文的教学理论中,有“破立结合”一说所谓“破”是指对片面的、错误的、反动的观点进行批驳,包括驳论点的荒谬、论据的虚假和论证的不合逻辑;所谓“立”是指确立自己的观点、主张,并论证其正确;所谓“破立结合”则是指对片面的、错误的、反动的观点进行批驳的同时确立自己的正确观点的论证方法根据“破”和“立”所占的比重和运用的先后的不同,才有了“以破为主…‘先破后立”“破中有立”“边破边立”等具体方法 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针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样的谬论,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破”:一是有的中国人早就失掉自信力了,二是从古到今都有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然后得出结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最后提出自己的主张:“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就是“立”全文就是采用了“以破为主”“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其次得弄清楚《拿来主义》的前4段有无“破立结合”根据上文的分析,“破”就是批驳错误的观点,“立”就是确立自己的主张,我们据此认为,《拿来主义》的第1—2段作者在“立”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在“破”敌方的观点因为在第1段中,鲁迅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然后用“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再送“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不久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三个论据,证明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中国一直在“送出去”但只是“送出去”并不表明在实行“送去主义”,因为“送出去”是对外文化交往的必要环节之一;也就是说,即使用三个铁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当时中国确实一直在“送出去”,也不能证明当时中国在实行“送去主义” 那还需要论述什么内容才能证明那时中国在实行“送去主义”呢?根据鲁迅自己在《拿来主义》中的表述,闭关主义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第1段),其主张是既不送出去,也不拿进来;拿来主义是“‘送去’之外,还得‘拿来”’(第5段),其主张是既要送出去,也要拿进来。
对这两个“主义”,鲁迅都是从“送”与“拿”两个方面来论述的由此可以推知,“送去主义”也应该包含“送出去”和“拿进来”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不单是指“送出去”一个方面如果说闭关主义是“不送不拿”,拿来主义是“既送又拿”,那么送去主义就应当是“只送不拿”所以,要证明那时中国在实行“送去主义”,除了要证明一直在“送出去”外,还要证明一直没有“拿进来” 这恰恰是第2段论述的内容:在对外文化交往中,我们不仅没有“拿进来”,连“说”拿来的人都没有由此可见,第2段不是在提出“拿来”的主张,而是在论述在对外文化交往中我们一直没有“拿进来” 由于我们一直在“送出去”,没有“拿进来”,所以那时的中国真的在实行“送去主义”,作者的观点中国“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就成立了由此可知,第l—2段,鲁迅不是在批驳敌方的观点,而是在确立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第1—2段作者在“立”而不是在“破”,因此就无所谓“破立结合”“先破后立”了 在第3—4段中,作者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阐明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危害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的论证方法。
使用类比论证必须有明确的类比对象,有恰当的类比点,有合乎逻辑的类比结论阅读类比论证的文段,必须找出这三点在《拿来主义》的第3—4段中,类比的对象是“尼采”和“中国”,其类比推理过程如下表: 尼采自诩“光热无穷”“只给不取”,结果“发了疯”;同样,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只送不拿”,结果必然是自己什么也没有,只能“磕头贺喜”,他国发展壮大,“抛给奖赏”通过类比,使读者很容易领悟送去主义的严重危害,使说理深入浅出由此看来,第3—4段也不是在“破”敌方的观点,而是在“立”自己的观点,也没有所谓的“破立结合…‘先破后立” 总之,《拿来主义》前4段先后论述了送去主义的表现和危害,是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是“立”而不是“破”,既然没有“破”,当然就没有“破立结合”了 之所以认为鲁迅在文中使用了“破立结合”的手法,可能是因为看见文章的前4段在批判送去主义,就以为批判就是“破”其实批判有两种:一种是以“驳”的方式批判,称之为“批驳”,因为是对片面的、错误的、反动的观点进行批驳,所以这是“破”;另外一种是以“立”的方式批判,称之为“揭露”,因为是提出并论证作者的观点、主张,所以它是“立”而不是“破”。
以“立”自己观点的方式批判错误的做法的文章很多,如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反对党八股》等文章,都是毛泽东自己的归纳、概括,是“立”而不是“破” 所以,判断批判性质的议论文是否运用了“破”的论证方法,根据是看文章是怎样批判的,若是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那就是“破”;如果是对批判对象的现象、特点、危害进行归纳、概括,从而进行揭露、批判,那就不是“破” 5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