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西洋化到日本化:日本教育近代化的探索 .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3407525
  • 上传时间:2017-08-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从西洋化到日本化:日本教育近代化的探索 内容摘要:明治维新后日本教育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从学习法国的《学制》到学习美国的《教育令》 ,再到学习普鲁士的《学校令》 ,最后到政教一致的《教育教语》的颁布,标志着日本最终完成从西洋化到日本化的转变,日本教育走上了近代化道路关键词:日本;教育;近代化;西洋化;日本化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为赶超列强,借鉴西方诸国以法治国的经验,先后学习法国、美国、普鲁士的教育制度,步步西洋化的结果就是最终寻找到适合日本国情的教育制度从颁布《学制》到颁发《教育敕语》这一期间,儒学与洋学、日本化与西洋化进行了反复曲折的斗争,最后由《教育敕语》的颁布,使日本教育走上日本独特的道路” 本文试图阐述日本教育制度从西洋化到日本化转变的过程,以求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教育制度的完善起一定的借鉴作用一、 《学制》与法国式教育《学制 》共由大中小学区、学校、教员、学生和学业、海外留学生规则、学费等 6 篇 109 章组成翌年又追加了神官僧侣学校、专门学校等规则 104 章,共由 213 章组成这是一部庞大而又完整的2教育法规仅以学区制为例,在中央文部行政的统辖下,全国设 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 32 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 210 个小学区,由此全国将设 8 所大学、 256 所中学、53760 所小学,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惊愕的学制蓝图。

      新学制参考了下列国家的教育制度:(以上表格资料来自顾明远,梁忠义,主编, 《日本教育》 ,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年出版 )从表 1 中不难看出, 《学制》主要是依据西方几个国家的教育做样板,但是法国的教育对日本的教育毋庸置疑是具有绝对影响的当时最重要的参考书就是旧福三藩的藩士佐译太郎翻译的《法国学制》一书” 在新学制颁布前,1868 和 1870 年旧福三藩曾经小规模地进行过教育改革,而 1870 年的改革则几乎是模仿法国的教育制度由此可见,法国式的教育制度在旧福三藩已经进行过试验,它作为一种制度也容易被日本所接受对于想制订新的近代化教育制度的明治政府来说,与其借鉴英美的多样化制度,还不如主要以中央集权制的法国教育制度为样板教育制度比教育内容更加重要,所以我们可以说《学制》是法国式的教育制度为了顺利实施《学制》 ,文部省向各府县下达了实施《学制》的着手顺序第一,大力发展小学校;第二,迅速兴办师范学校;第三,一般女子与男子平等受教育;第四,各大学区逐步没立中学;第五,3学生升级应该严格第六,到期务必执行学生学业的规定,等等首先,把发展小学教育放在首位各地区遵照文部省的这一方针,分别发布告示,奖励开设小学,鼓励儿童就学。

      有的地区甚至命令警察强迫学龄儿童上学,等等,由此在实施《学制》的第二年,小学入学率便达到 28%但是, 《学制》在实行的过程中很快遇到了挫折1873 年,敦贺县爆发的真宗教教徒暴动,提出在学校停止教授西洋文章;冈山县发生的农民暴动反对学校教育,当时有 46 所小学遭到破坏;香川县暴徒烧毁了 34 所小学校;福冈县则有 29 所小学校被烧毁或破坏这些都发生在《学制》颁布的第二年 《学制》颁布的第七年,也就是 1878 年,男女平均入学率只有 13%,其中女子的入学率仅仅为8%1875 年秋田县的女子入学率仅有 3.1%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首先,日本当时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国家明确规定教育的经费大部分由国民负担,1873 年在公立学校不足 194 万元的收入中,政府的补贴只占 12%,其余全部由国民直接负担,这就引起了普遍的不满明治时期,教育与经济的发展相比,教育的发展远远超出了经济的承受能力其次,无论在教学制度上还是教学内容上,全部是照搬西洋,对大多数国民来说,是无法接受的4因此可见, 《学制》的颁布,是日本教育西洋化的第一步但是实践却表明,西洋化是日本教育近代化的开始,但这个开始却是以失败而告终。

      二、 《教育令》与美国式教育《教育令》共 47 条,其中有关小学部分占了大半,关于小学和义务教育方面,把《学制》规定的 8 年改为 4 年,在小学的学科设置上也更为简单它是对《学制》内容的补充与完善,要求将教育权最大限度地下放到地方县,改变教育高度中央集权的现象,以试图符合日本当时的国情此外,还对就学义务等放松了规定,故又称之为《自由教育令》 《教育令》受美国的影响很大,美国教育制度和法国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国重视地方分权和尊重多样性和自由美国的制度比法国的制度更加进步,在平等教育和自由教育上都比欧洲国家走得更前日本教育吸收了美国的自由主义教育,可以说,日本的教育是进一步西洋化了但是我们同时也要考虑一下这种西洋化的实质是适应日本化动向的需要《教育令》是由在文部省内起核心作用的田中不二磨和从美国邀请来的放任命为学监而又处于顾问地位的 D·马利着手起草的;最后5定案的呈伊藤博文 《教育令》是对《学制》内容的补充与完善,要求将教育权最大限度地下放到地方县,改变教育高度中央集权的现象,以试图待合日本当时的国情:此外还对就学义务等放松了规定,故又称之为《自由教育令》 但是放宽了的教育政策反而使政府的教育受到了轻视,结果日本的教育反而停滞或者说退步了。

      有的地方停止了学校建设,有的地方为节省经费而并校或者废校,有的父母也不送其子女上学等导致小学入学率反而有所下降,如 1878 年为41.26%,1879 年为 4116%,1880 年为 41.05%其中《教育令》颁布后的第三年时女生的入学率大约下降了 1.5%三、 《学校令》与普鲁士式教育《教育令》的寿命比《学制》更短,在这种情况下,1885 年伊藤内阁成立,森有礼放任命为文相,开始了日本教育史上的森有礼改革1886 年初, 《学校令》颁布,它是《帝国大学令》 、 《小学校令》 、 《中学校令》 、 《师范学校令》的统称 《学校令》建立起了一个以小学为基础的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直系是高等小学,到寻常中学,再到高等中学,最后到帝国大学;旁系则是高等小学到寻常师范学校,再进入高等师范学校使日本教育获得了较快发展如1895 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 61%,到 1900 年超过了 80%,1900年小学入学率达 81.5%,1907 年达 97.4%,1912 年达 98.2%;中等教育、实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也都有较大发展61882 年,伊藤访问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向斯坦因求教,得出的结论就是君主应该掌握立法和行政的大权,而且君主就代表国家。

      柏林大学的古纳斯伊特认为那些向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学习自由的人将会把日本引入歧途通过和德国学者的交流,伊藤决定把普鲁士作为学习的榜样伊藤在德国考察的时候正是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时候当时的德国正以弗雷德里克的“教育应服从于政治”的名言作为教育的基本准则,认为与其把国民作为人去加以尊重,不如靠教育来保证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在教育方面实行双轨制,英才可以享受自由的教育,最后进入大学,而一般大众则只能受到普通教育德国的教育以增强国家的实力为目标,政治对教育的统治加强在以美国的自由、分权为样板的《教育令》失败后,德国的这种保守而政治性很强的教育政策就成为日本效法的榜样日本引进了普鲁士的双轨制,把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区分开来为了把军国逐一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意识里,把师范教育的学生的生活全部军事化,让学生都穿军装,1888 年的时候又强制教师也都穿上统一样式的官服伊藤和森有礼的教育改革为 1900 年《教育敕语》奠定了基础改革后,1887 年以前逐渐下降的入学率转而逐年上升,1887 年的7入学率达到了 45%,十五年以后的 1902 年已经上升到 91.5%四、政教合一的《教育敕语》1900 年,天皇以以前颁布的《教学大旨》为基础,颁布了《教育敕语》 。

      《教育敕语》的内容如下:肤,念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世济厥美,此乃我国体之精华也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望尔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律己、博爱及众、修学问、习职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进而广行公益,开辟世务,常尊国宪、时守国法,一日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远如是,则不独可为肤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斯道,实乃我皇祖皇宗之遗训;子孙臣民俱应遵守古今而不谬,施内小而不悖,联原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咸一其德全文由三部分构成,前文叙述了天皇制的根源由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君德与臣民忠城的一体关系构成,将此作为“国体之精华” ,而教育的根源也由此得出把教育的基本方针与建立在天皇制基础上的国体观念结合起来是这一敕语的本质特征接着又列举臣民应遵守8的十四条德目从家族伦理道德,到个人道德以及公民道德逐条加以罗列,这些德目最终都归结到以国体为基轴的“皇运”扶翼上来后文强调这些教育观是经过历史证明了的亘古不变的真理《教育敕语》的制定过程中,井上毅、元田永孚、山县有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是三个人思想的集中反映 《教育敕语》草案先由并上毅级接受山县有朋的委托起草,然后送给元田永孚修改,最后在两人的紧密合作下,完成了《教育敕语》的起草。

      元田永孚历任明治天皇的侍讲、皇后宫大夫、宫中顾问官和枢密官等职,在教育上强调以儒家道德为本、以知识才能为末的本末分明观,是日本明治时期儒家教育主义的倡导者《教育敕语》不仅仅是井上毅的立宪主义和元田永孚的儒教主义妥协结合的产物,而且还是在山县有朋的军国丰义、国家主义的立场上而形成的复杂的产物 《教育敕语》的颁布,确立了统一日本国民思想的国家主义、皇国主义思想,影响整个国民道德,统治人们的意识形态,标志着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此后,在《教育敕语》规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日本全面建立了国家主义的教育体制这种以天皇为中心的教育宗旨,一直贯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因此,综观从《学制》颁布到《教育敕语》的出台,我们不难看9出,这 10 年正是由西洋化到日本化转变的 20 年日本的经济和文化难以适应生搬硬套的西洋教育制度,因此,一再提出日本化的要求,这种日本化的要求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进一步参照西洋国家的教育制度,以图适应当时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所谓西洋化并不是照搬西洋各国的教育制度,当《学制》吸取法国的教育制度,其实质是往法国的教育制度里添注了新的内容,从而制订出比法国制度更进步的教育制度;《教育令》学习美国的自由和民主,是为了迎合当时的自由民权运动和当时国民普遍反对《学制》的产物;对普鲁士的学习也是并没有把俾斯麦的铁腕政治搬运过来,而是努力把它和儒教的伦理精神相结合。

      因此可以说,在逐步西洋化的道路上的动力就是日本化,在《教育敕语》颁布后,日本的教育再也没有发生任何重大变化,不论教育制度还是教育原则,都一直延续到二战后日本战败为止20 年的西洋化发展道路,最终以日本化宣告结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