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
11页江西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一 江西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2010年,江西生态文明指数为89.44,排名全国第16位去除“转移贡献”,江西自身生态文明指数(SECI)为74.44分,排名全国第17位;去除“转移贡献”和“社会发展”二级指标后,江西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为61.32分,全国排名第6位2010年江西生态文明建设二级指标情况如表20-1所示表20-1 2010年江西生态文明建设二级指标情况汇总江西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高,生态活力优势明显,环境质量和协调发展程度位于全国中上游水平,社会发展居全国下游水平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类型属于生态优势型(如图20-1所示)图20-1 2010年江西生态文明建设评价雷达图具体如表20-2所示,在生态活力方面,森林覆盖率为58.32%,为全国第2名,仅次于福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6.62%,为全国第1名;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均居全国中游水平在环境质量方面,地表水体质量和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分别为第6名和第8名,居全国上游水平;水土流失率排名第15位,居全国中上游水平;农药施用强度为37.68吨/千公顷,居全国第29位(排名越靠后施用强度越高),仅低于福建和海南,居全国下游水平。
表20-2 江西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续表在社会发展方面,人均GDP、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和农村改水率等六项指标,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在协调程度方面,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为1.66%,排在全国第9名;单位GDP能耗也排在全国第9名;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排名分别为第18名和第13名,以上指标均居全国中上游水平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中等水平,其他指标较弱在转移贡献方面,得益于江西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用水自给率达9.4913,为全国第6名,处于全国上游水平农林牧渔人均总产值、煤油气能源自给率和人口密度排名分别为第19、18和16位,均居全国中游水平二 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一)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江西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加速上升态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提高52.72个百分点各年度中,2008~2009年度生态文明水平提高幅度最大,为8.53%,主要是由于其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水平显著上升;2004~2005年度生态文明水平提高幅度最小,为2.53%,主要是由于该年度环境质量退步幅度较大、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缓慢。
2009~2010年进步幅度为8.38%具体进步态势如图20-2所示图20-2 江西省生态文明进步态势从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四个方面分析,江西生态活力水平持续稳定增强;环境质量整体仍有退化,但退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有通过拐点实现改善的趋势;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出加速上升的发展态势;协调程度水平也表现为加速提升的走势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生态活力进步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江西生态活力持续稳定增强,整体生态活力水平提高26.29个百分点各年度中,2003~2004年度生态活力水平上升幅度最大,为5.1%,主要得益于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显著增加,同时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也得到提升;2005~2006年度提升幅度较小,为1.66%;此后进步指数又持续升高,到2007~2008年度,达到4.67%;2009~2010年度生态活力水平上升幅度最小,为1.16%总体而言,生态活力发展态势趋于稳定增强各年度具体进步态势如图20-3所示图20-3 江西生态活力进步态势江西生态资源基础雄厚,生态体系完备,生态优势突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空间的需求不断扩大,自然生态平衡受到各种冲击的力度趋于加大,导致局部生态功能弱化,生态效益下降。
江西虽然总体生态环境状况较好,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恶化的态势近年来,随着全省上下生态意识的觉醒,江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全面启动“绿色生态江西”建设,致力于打造绿色生态家园,加快实施宜林荒山、城市、乡镇、农村以及基础设施、工业园区造林绿化;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合理调整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提升自然保护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加强湿地保护,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2003~2010年,江西森林覆盖率提高9.27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上升54.32个百分点,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提高46.71个百分点,湿地基本保持稳定,上升幅度比较大的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2009年,江西省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活动,成为全国第一个提出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并在省域范围内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省份[1],有力推动了城市绿化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江西全省已建林业自然保护区156个,自然保护小区5000余个,总面积1900.78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59%林业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的95.7%、96.5%,其中全省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属林业系统,更标志着林业自然保护区在全省生态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
此外,为推动自然保护区建设,江西省从2010年开始,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使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机制得到不断完善[3]江西要在保持目前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生态资源质量和效益,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屏障,并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双赢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江西省环境质量发展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仍有退化,整体环境质量水平降低16.63%,所幸退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有望通过拐点实现环境改善各年度中,2005~2006年度环境质量水平上升幅度最大,为1.81%,主要得益于其地表水体质量的显著改善;2006~2007年度环境质量水平下降幅度最大,为7.83%,主要是由于地表水体质量的退化和农业生产中农药施用强度的大幅上升各年度具体进步态势如图20-4所示图20-4 江西环境质量进步态势江西环境质量退化态势趋于缓解,得益于江西重点实施四项工程,即植树造林、污水处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和“五河一湖”源头环境治理保护工程[4]江西水系完整,水资源保护总体情况较好,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农业面源污染威胁的加大,水资源保护面临极大压力,水污染也时有发生,部分河段污染严重。
全省从源头抓起,加强重点江河湖泊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水体环境取得一定成效数据显示,2005年全省八条主要河流共有监测断面111个,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良好,其中信江、修水断面达标率100%,饶河断面达标率92.3%,3条河流水质优,这主要是由于江西省环保局组织开展了全省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污染集中整治行动[5]但2003~2010年,地表水体质量仍有小幅退化,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河长比例总体下降1.74%,水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仍有待加强江西环境空气质量水平较高,随着对大气污染物产生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监管的加强,以及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等大气污染减排措施的实施,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2003~2010年省会城市好于二级天气天数占全年比例上升8.89%江西是国家粮食供应的主要基地之一,江西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需求量的增长,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也快速上升,2003~2010年,全省农药施用强度快速增长1.1倍以上,大量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不仅造成土地污染、土地质量退化,还通过地表径流渗漏等进入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目前,农业面源污染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需要引起高度警觉,应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除虫替代农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社会发展进步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江西省社会发展水平呈加速提升态势,整体社会发展水平提高95.85个百分点各年度中,2008~2009年度社会发展水平上升幅度最大,为11.15%,主要是由于其人均GDP的快速增长,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提高和人均教育经费投入的显著上升;2005~2006年度社会发展水平上升幅度最小,为6.39%,主要是由于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农村改水率均有下降所致2009~2010年进步指数为8.08%具体进步态势如图20-5所示图20-5 江西社会发展进步态势近年来,江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大力开展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建设,重点引进电子、电器、机械制造、稀土新材料以及应用产品等项目,全省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发展势头良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积极进步2003~2010年,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GDP增加2倍以上;江西在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导向下,工业领先经济增长,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提高,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快速上升,迅速超过第三产业,导致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整体下降10.33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城镇化率上升16.7个百分点,城镇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全省民生改善取得显著成效,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增长2倍以上;农村改水率提高35.15个百分点。
但是,江西整体社会发展水平仍相对偏低,作为欠发达省份,应紧抓历史机遇,依托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中部崛起,推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又好又快发展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江西省协调程度发展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全省协调程度呈加速上升态势,整体协调发展水平提高96.63个百分点各年度中,2009~2010年度协调发展水平上升幅度最大,为23.37%,主要得益于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大幅增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显著上升和单位GDP水耗、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明显下降;2004~2005年度协调发展水平上升幅度最小,为3.53%,主要是由于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有所增加具体进步态势如图20-6所示图20-6 江西协调程度进步态势江西目前工业主导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中,高耗能的重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过大,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上升,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长对环境改善形成较大压力,长此以往,将无以为继近年来,江西高度重视,加大力度切实推进节能减排进程,淘汰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取得显著成效。
2003~2010年,全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加近1.2倍,单位GDP能耗降低近20%,单位GDP水耗下降65%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6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1倍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上升13.3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提升73.67%目前,江西可持续发展水平仍相对较低,作为欠发达省份,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对江西二级指标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与协调程度的进步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生态活力进步指数与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的进步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7、-0.595,表明三者关系较为密切,但生态活力和环境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