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doc
14页现代中国一、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全国领土已经基本解放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949.9⑴中心议题: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⑵重大成果—— 《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共同纲领》的意义:体现了人民民主和 新民主主义的原则;确立了新中国的基本框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⑶新政协的职能和意义: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和法律上 的准备;②人民政协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1954 年以前,人民政协具有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是建国初期全国最高的权力 机关3.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4.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人 民当家作主,独立、统一、民主、富强,向社会主义迈进;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 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⑴确立:1949 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
⑵指导思想:1956 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⑶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⑷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 面 ⑸曲折: 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常开展;“文革”期间, 政协制度遭到破坏 ⑹发展:1982 年,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 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①条件: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新中国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 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 ②主要任务: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选举国家领导人 ③意义:一届人大的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 力属于人民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⑵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4 年宪法) ①主要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体现了人民民主 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极大的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 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⑶曲折: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人大制度建设趋于停顿文革”期间,人大制 度遭到破坏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⑴原因: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近代以来,中国各民 族在反帝反封建、为争取民族的解放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和政治认同感③建国后,党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原则 ⑵形成:1949 年《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更明确规定 5 个民族区域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和西藏 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⑶意义:第一: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调 动了各民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第二:可以加速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 发展 (自治权;得到国家在财政、物资、技术等方面的帮助)第三:有利于抵御外来侵 略和颠覆,保证国家的统一。
(三)“文化大革命” 1.原因:①最主要的原因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民主法制 不健全: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原则削弱和 破坏③我国长期以来的专制传统影响深远,人民缺乏民主意识 2.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①人大、政协制度遭到破坏,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被中断②法律行同虚设③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失去保障,被严重践踏;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④各级国家机关陷于瘫痪,党组织遭破坏 3.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由于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造成重大损失: ①直接损失 5000 亿元;②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③20 世纪 70 年代,使中国失去 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周恩来提出批极左思潮,恢复调整国民 经济,1973 年国民经济复苏 1975 年,由于周恩来病重,毛泽东让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明确提出全 面整顿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抓经济建设,纠正文革错误结果社会秩序趋于稳定,交 通堵塞现象消失,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2.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新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了以宪法 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1982 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获得完善④依法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选举和民主政权建设199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农村民主选举、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 制度不断完善村委会干部从任命到选举⑤1999 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了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五)“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 “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①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② 1981 年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九条方针包含了“一 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可保留军队;台湾现 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③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两种社会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 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香港回归:1997 年 7 月日澳门回归:1999 年 12 月 20 日★香港和澳门为什么能回归祖国?1、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前提) ;2、 “一国两 制”的伟大构想(关键) ;3、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 ;4、中英、中 葡《联合声明》 (法律依据) ;5、全国人民喜迎回归,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的完成了 各项准备工作港澳回归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1. 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2. 标 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3. 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 功运用,是邓小平理论的成功;4. 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 例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⑴台湾问题的由来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 集团败退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的支持下,与大陆对峙,造成了海峡两岸隔绝分裂的状 态 ⑵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 ⑶方针: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⑷结束隔绝状态:大陆:1979 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真正停火。
接着倡议 三通台湾:1987 年开始,采取一些开放措施,两岸隔绝状态打破 ⑸两岸交流:汪辜会谈的形成――“九二共识”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共谋统一大计 (六)新中国的外交 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⑴表现 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在平 等基础上重新建立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 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 特权,再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 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 基础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 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⑵建国初期我国外交的特点:一边倒 原因:二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突出特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 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而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为 了巩固新政权,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所以说,新中国提出“一的明智选择 2.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⑴同苏联等十七国建交(1949——1950) 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意义:是新中国初期在外交领域最突 出的成就。
它对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起了重 要的作用 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⑶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⑷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955)——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会议圆满成功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⑴提出:1953 年 12 月,中印两国有关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的谈判会议,周恩来首次 提出 ⑵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 处 ⑶意义:国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国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基本准则 3.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⑴背景:①1945 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②20 世 纪 70 年代,美国的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加强③中国在国 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④中国恢复在辽和国合法席位的斗争得到亚非拉发展中 国家的支持和拥护 ⑵恢复:1971 年 10 月,联合国第 26 届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 合法席位。
⑶意义:a、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胜利(突破),宣告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 b、它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 合国的力量B.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原因:A.美国方面:霸权地位受到来自苏联的严峻挑战;陷入越战泥潭;长期敌 视孤立中国的政策难以继续下去B.中国方面: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 全的直接威胁;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C.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局势发生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②进程: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 ③影响:结束了双方多年的对抗,走到了合作的起点,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中美 关系的改善,促成了中日建交的实现;许多西方国家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出 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C.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 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4.改革开放后的重要外交活动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⑴积极参加国家交流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 2001 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 非正式会议;2002 年决定成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
⑵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的关系——与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等过建立不同类 型的“伙伴关系” 致力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 年由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 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二、现代中国的经济 (一)20 世纪 50-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1953——1956 年过度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