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教案全集.doc
706页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5教案全集目录(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教案全集---2(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2教案全集---245(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教案全集---321(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4教案全集---635(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5教案全集---665(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教案全集沁园春长沙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示范教案】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教案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案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板书设计: 万山 峥嵘岁月 意象 湘江 看 作者:“立”于“寒秋” 忆 同学少年 战斗 万类 中流击水 精神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 《词的欣赏》 曹雄飞 《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诗两首雨巷【教案目的】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教案设想】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教案步骤】一、导入: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生答:“多雨!”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二、作者简介“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三,诗歌赏析: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师配乐朗诵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生齐答:《白蛇传》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生:肯定更美!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四、延伸拓展: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生踊跃发言: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
